首页 理论教育 皇家与民间的多子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皇家与民间的多子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家多生育子女的观念,本文的开篇就涉及到,现在略谈它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原因。男子祭祖,家族只有多男子,不致于因死亡造成缺乏燃香祭丁,为持续祭典,必需要有较多的、众多的子嗣,因之希望繁衍子孙:有子孙是保持宗庙祀典的先决条件。[168]表明皇家与民间相同,具有浓厚的多子多福意识。皇家多子女观念的表现,主要是一后群妃制的实现,不仅重视生育男儿,同时乐于生女儿,关注生育第三代、第四代。太子死于15岁,没生后嗣。

皇家与民间的多子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皇家多生育子女的观念,本文的开篇就涉及到,现在略谈它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原因。

皇室广生育观念的内涵有二,一是广嗣以承祀宗庙。男子祭祖,家族只有多男子,不致于因死亡造成缺乏燃香祭丁,为持续祭典,必需要有较多的、众多的子嗣,因之希望繁衍子孙:有子孙是保持宗庙祀典的先决条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最重大的事情。宗庙的保持,标志着政权的继续,能祭祀宗庙,就意味着王朝在有效地运转,所以上事宗庙,就是下继后世,两者是一回事,也就是有国有家。对于这一点,在叙述皇后的功能时已有交代,这里不必赘述。二是多子多福。养子多,起初是负担不小,到儿子们长大成家立业,就可以享他们的福,子孙越多受到的照顾就会越多。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下述唐代的故事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山南节度使崔琯的祖母唐氏初到婆家,孝敬婆母长孙氏极其周到,长孙氏感动异常,临终对唐氏表示谢意地祝愿:“愿新妇有子有孙,皆得如新妇孝敬。”记载说当时听到讲话的人都很感动,后来唐琯“昆弟子孙果盛,人颂以唐夫人之遗云”[165]

多子多福的观念世代相传,在清朝人们写信用的信笺,有的在周边绘有花纹,左右两侧印着“十个休嫌少,儿孙日见稠”字样,表示制造信笺的商人祝福消费者子孙众多。[166]澎湖民人嫁女,母亲必为女儿预备一个“暖肚”,内装历书、桔饼、小镜、冰糖、生炭等物,每样东西各有寓意,备这“生炭”,是希望女儿到婆家多生儿子,因为“炭字土人读作摊字,取生子摊出愈多之义也”[167]。民间如此,皇家的清世宗更是说得尤其明白,他在云贵总督鄂尔泰雍正五年五月的奏折上批写道:“默祝上苍厚土、圣祖神明,令我鄂尔泰多福多寿多男子,平安如意。”意思是说他向天地神明和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祈祷,保佑鄂尔泰多福多寿多男子,三个月后,被祝愿人鄂尔泰回奏,到云南任上以来,连着生了两个儿子,如今已经有了五个儿子,感谢皇上的祝愿与赐福。[168]表明皇家与民间相同,具有浓厚的多子多福意识。

皇家多子女观念的表现,主要是一后群妃制的实现,不仅重视生育男儿,同时乐于生女儿,关注生育第三代、第四代。子出多母,皇家的群妃制,为皇帝预备了不能再多的生育“机器”,最有条件制造众多子女,同时皇家拥有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为婴儿的成长提供不能再好的条件,而贫穷百姓,生得可能不少,但养活不起,婴儿难于存活。宫中看重生育儿郎是事实,但对于女儿的问世同样是很高兴的,庆贺、给母女封赏,即为喜庆的表示。前面说到北魏太子之母要被处死,所以后宫对于生育形成下述心理:“由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169]因为生皇长子(即太子)要被处死,当然害怕,故而互相祝愿生产诸王、公主,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生育公主是喜悦的,应当具有普遍性,至于具体到生母,可能因盼望生男儿却生出女子而有所失望,并不能抹杀那种普遍性。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六月由于皇女出世,为罪人减刑,免去民间拖欠的赋役。[170]北宋后宫女御周氏、董氏生育公主,皇帝高兴,直接下令封她们为才人,而没有经过中书写诏书,引起有关官员的谏诤。[171]可见皇帝封赏诞育公主的宫人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宋理宗仅有独生女,真是掌上明珠,封为周、汉国公主,出降时,特为她建造在大内附近的府邸,以方便父女之间的经常探视。[172]明熹宗天启二年四月,宫人李氏生皇二女,被封为成妃,既而夭亡,妃子失宠。[173](www.xing528.com)

我们见到好几例皇帝关心皇孙的降世和成长的事。汉宣帝给太子(元帝)赐宫女王政君,生成帝,高兴异常,亲自为世嫡皇孙起名,取字“太孙”,常置左右。[174]晋武帝在太子(惠帝)纳妃之前,怕他年幼不懂帷屋之事,特派谢才人去侍寝,怀上孕。太子贾妃进宫,妒忌这位有身孕的人,谢氏存身不下,武帝让她重新回到西宫,生下愍怀太子,武帝让他和自己的小儿子们一起游憩。几年以后,太子见到他和自己的弟弟们一同玩耍,以为他是小弟弟,过去同他拉手,这时武帝告诉他,这是你的儿子,不是弟弟。于此可见武帝对于第三代的出世和保护关心到了何等程度。[175]北魏孝文帝的太子元恂年及十三四岁,孝文帝为他配备左右孺子,想让他早生儿子,其时太子白天要就外傅,不能进入后宫,因此孝文帝与臣下郭祚、崔光等商议,他说:“人生须自放,不可终朝读书”,不如让太子早晨读经书,早饭之后放他回内寝,到申时(下午三至五时)再出来学习一会,就可以了。崔光说,太子年幼,血气未定,早早御内,将对身体不好,再说不读书,对将来理政也不利。孝文帝认为说得有理,照旧让太子学习。太子死于15岁,没生后嗣。[176]太子虽未生育,然而从孝文帝君臣的议论中不难发现,皇帝想要嫡长孙的迫切心情。

唐高宗因为太子(中宗)生子重润特别高兴,当孙儿满月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淳”,并将重润立为皇太孙。这“皇太孙”,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第三代接班人,而不是汉宣帝给孙儿成帝起字的那个“太孙”。[177]宋太祖所钟爱的德昭生子惟吉,刚满月,太祖命将惟吉送到宫中养育,置于自家的寝宫内,夜间孙儿一啼哭,亲自起来抱抚。[178]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七月,太子(显宗)妃徒单氏将临产,世宗以名马、宝刀、御膳赐太子及妃,下谕曰:“妃今临蓐,愿平安得雄。有庆之后,宜以此刀置左右。”及生男儿章宗,第二天世宗就去看望,对太子说,这是“社稷之洪福”,又对臣下说:“朕诸子虽多,皇后只有太子一人而已,今幸得嫡孙,观其骨相不凡,又生麻达葛山,山势衍气清,朕甚嘉之。”[179]可知他得嫡孙是多么地喜悦。

多子的观念产生于宗庙祭祀和皇位继承的需要,只是作为皇家,家内人际关系复杂,各有特殊的要求,即皇后和群妃人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儿子,而且不只一个,以巩固、提高在宫中的地位,所以皇家的多子观念比民间来得更加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