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下大势:统一与分裂的原因

天下大势:统一与分裂的原因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下来,我们简单探讨下秦汉王朝衰亡分裂的原因。我们继续回顾,看看导致一个王朝衰亡分裂的因素有哪些。幸而叛乱很快平定,诸侯的权力被逐步削弱。由此可见,郡县制下,权力集中于君王,但君王身为普通人,其实是无法承担的,他们必须分流出一部分权力。下面让我们总结一下,致使帝国兴盛统一的因素有郡县制、儒家思想、贤明君王,致使帝国衰亡分裂的因素有皇权不稳、权力分流、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重压下的底层起义等。

天下大势:统一与分裂的原因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是这样吗?

围绕秦汉王朝的兴衰分合,我们可以对这句话略作分析。首先,我们简单探讨下秦汉王朝得以兴盛统一的原因。我们回顾一下,秦始皇、汉高祖最初都做了什么呢?秦始皇攻打六国,汉高祖和项羽相争,剪除三王。他们都曾征伐四方,打下一片辽阔的江山。这大概是王朝兴盛的第一步—通过征战,建立起一个王朝的雏形。

随后呢?化武功为文治。我们继续看秦始皇和汉高祖的做法。

秦始皇废除旧有的封建制,改为郡县制。他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在郡下面再分县。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县令归郡守管束,而郡守则由皇帝任命。这便是用官吏治理国家。而官吏又该遵循什么思想治理属下的郡县呢?

法家思想,即用法令约束天下百姓的一举一动。

但是,对于这些措施,大家有不同意见,该如何做呢?秦始皇选择用镇压来统一思想。他采纳李斯的意见,焚书坑儒。然而,事实证明,秦始皇的做法将刚刚建立的秦王朝推向了危崖边缘。随后不久,秦王朝便被取代。楚汉之争结束后,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

汉高祖最初并未意识到要将武功化为文治。有一个人提醒了他。这人便是陆贾。那时,汉高祖刚刚取得天下,心情甚是喜悦。陆贾常常在他的耳边唠叨《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如何如何好,应当读一读,惹得刘邦很不耐烦。忍无可忍,刘邦破口大骂:“我在马上取得天下,读这些书又有何用?”

陆贾毫不相让,说:“你在马上得天下,难道还要在马上治理天下吗?”

这番话使得刘邦幡然醒悟。他认真反思了秦始皇的做法,进行了纠正。他选择退一步,将封建制和郡县制相结合,推行郡国双行。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有很多苛刻法令,刘邦一一将其废除,选择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

于是,秦王朝二世而亡,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却延续了数百年。

这算是第二步吧。

你看,这一步一步的,像不像搭积木游戏?首先得花费气力,将一块又一块积木拼凑起来,搭建成一座城堡。但是这座城堡是松散的,一推就倒,为了让它坚固、结实一些,只好用胶水将积木粘连在一起

武功好比费力搭建,文治则好比用胶水粘连。

就这样,一个王朝渐渐变得繁盛。当然,促使王朝建立和繁盛的因素很多,不会像我们上面述说的这样简单。若有兴趣,你可以继续寻找其他因素。

接下来,我们简单探讨下秦汉王朝衰亡分裂的原因。我们继续回顾,看看导致一个王朝衰亡分裂的因素有哪些。

汉高祖将封建制和郡县制结合,推行郡国双行。然而,有了吴楚之乱。幸而叛乱很快平定,诸侯的权力被逐步削弱。这说明郡县制比封建制更合适。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国,导致二世而亡,汉王朝起初用黄老思想治国,却使得君权不振,于是,汉武帝选择了儒家思想。这说明儒家比法家、道家更合适。

这段时间算是王朝的震荡和调适期吧。(www.xing528.com)

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各诸侯分国而治。待秦汉王朝时,君王才采用郡县制,用官吏治国。他们没有太多经验,只能摸索前行。既然是摸索,必然有震荡和调适。经历一系列调整,我们看到,似乎郡县制和儒家思想最利于江山稳固。

但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吗?

不会的。

郡县制和儒家思想使得君王的权力更为集中,然而集中的权力同时也带来种种弊病。

待汉高祖去世,吕后之乱爆发,虽然很快被拨乱反正,但外戚势力依旧在渐渐扩大,最终,王莽以外戚之身,覆灭西汉王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外戚依旧飞扬跋扈,同时宦官登上历史舞台。外戚和宦官不断争斗,消耗着王朝的活力。

或许,我们会有疑问,外戚和宦官为何会获得如此大的权力?

之前,我们提到幼君不具备处理政事的能力,那么属于他们的权力只能分移给左右亲近的人,比如外戚和宦官。我们再深入想一想,待到君王年长,便能阻止这一现象吗?

你想象过帝王的生活吗?或许你会想到宫廷美食,想到佳丽三千,想到射猎游戏。这样的奢靡骄纵,自然会有。然而,作为帝王,枯燥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早朝。天色未亮,他们便须起身,赶往朝堂,然后端坐其上,听诸臣启奏各项事务后,斟酌一番,做出答复。这些枯燥的事情,很多时候要从日出开始,一直持续到日落才会结束。

再比如批阅奏章。帝王一日需批阅很多奏章,这些奏章的措辞用句、字体大小各不相同,有时候很多建议还埋藏在华词丽句、道德训诫中。之前我们便提到秦始皇勤于政事,每日批阅的奏章多达一百二十斤。这样的负荷,对帝王身心的要求极高,但人的天性多是好逸恶劳的。开国之君尚可,那些生长于深宫的承平君王,既缺少约束,又面临很多外在诱惑,自然更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时间一长,他们厌倦了上早朝,厌倦了批奏章,厌倦了臣子的聒噪,转身沉溺于嬉戏。

帝王不理朝政,权力便会外流。

由此可见,郡县制下,权力集中于君王,但君王身为普通人,其实是无法承担的,他们必须分流出一部分权力。即便君王很不乐意,也无法阻止这种分流。除却外戚和宦官,君王的权力还有其他流向,比如朝臣、世族。

我们再简单看一看郡县制的权力划分。

朝廷和郡县之间有权力划分。地方的官吏权力小,难以镇压一方。然而权力太大,君王难以控制,又会怎样呢?自然是割据一方。若各地皆如此,便会再演战国乱象。其中的轻重,需要君主不断调适、拿捏。当然,回顾朝堂,也非一团和气。君王和宰相、百官有明争,有暗斗。而深宫中,总是会伸出一只只干扰之手。后妃、宦官、朝臣、外戚、郡守……权力在他们之间兜转。事实上,很多历史故事,都和这种权力划分有关。

这些是帝国衰亡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外因。

朝廷内部有问题,来自外部的威胁便会放大,比如自然灾害,比如外族入侵。我们已经看到,站在秦汉王朝身边的匈奴并不安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金戈铁马声中,不断走向中原。我们会在即将讲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看到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峙。

下面让我们总结一下,致使帝国兴盛统一的因素有郡县制、儒家思想、贤明君王,致使帝国衰亡分裂的因素有皇权不稳、权力分流、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重压下的底层起义等。

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下,王朝有了兴衰分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