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类招生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共生性缺乏

大类招生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共生性缺乏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第一章的论述,高校专业分流是一个行动系统,其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其与外部系统的互动交流。在高校专业分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系统与高校专业建设系统是其最直接的外部系统。然而,不少高校的管理还处于滞后状态,尚未建立适应专业分流的高校管理机制,而仍然沿用传统刚性的管理模式。本次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专业分流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二,以高校专业分流中学生的选择决定高校专业的生死。

大类招生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共生性缺乏

依据第一章的论述,高校专业分流是一个行动系统,其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其与外部系统的互动交流。在高校专业分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系统与高校专业建设系统是其最直接的外部系统。然而,不少高校的专业分流系统未能与其外部系统和谐共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配套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些高校尽管已试行大类招生基础上的高校专业分流,但尚未设计和实行与高校专业分流相配套的课程,而是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导致高校专业流于形式。

专业分流前,不少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全校共选课和专业公共课,分流专业的导论课程较为少见,这对学生了解各个专业分流非常不利,也不利于高校专业分流前的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和高校专业分流后的专业教育阶段的衔接。

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高校专业分流后的课程设置满意度。结果显示,有7.7%的学生表示对所在高校专业分流后的课程安排非常满意,有43.2%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有34.5%的学生表示一般,10.1%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4.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学生对高校专业分流后的课程设置满意度尚可,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2.缺乏配套的学校管理

高校专业分流必然会改变学生的学籍、所在班级甚至寝室。学生的这些变换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正是高校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改革的契机。然而,不少高校的管理还处于滞后状态,尚未建立适应专业分流的高校管理机制,而仍然沿用传统刚性的管理模式。(www.xing528.com)

本次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专业分流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仅有9.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6.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9.8%的学生表示一般,11.5%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2.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学生对专业分流后学校管理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45.9%)并不算高,这说明高校实施专业分流后高校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

过去高校管理工作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未贯彻到位。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混乱。专业分流后学生的学籍改变,这必然给学校的学籍等管理增加不小的工作量,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显得应接不暇。二是学生管理工作人本性较差。专业分流后学生所在班级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学生已经适应了分流前所在的班级和寝室,专业分流后的改变难免会使学生对新环境不够适应。而滞后的管理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参与新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3.缺乏配套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也是大类招生基础上的高校专业分流的前提。由于我国高校自主性不强,高校专业受制于国家统一制定的专业目录设置及其规定,与高校专业分流配套的高校专业建设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类招生的专业类设置有待研究与认证。大类招生的专业类设置决定了哪些专业被整合,即高校专业分流时哪些专业可供学生选择。专业类(试验班)并不是若干专业的随意组合,而应遵循专业设置的学科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个体发展逻辑。此外,多数高校专业类(试验班)的容量并不大,如本书第二章所述,对全国113所“211工程”高校的调查发现,三类高校专业分流实施类型中,单科性专业分流数量最多,而试行单科性专业分流的专业类(试验班)的专业容量多为2—4个,属于典型的小容量专业类(试验班)。这种谨慎的做法具有可取之处,但也限制了学生专业选择的范围。

其二,以高校专业分流中学生的选择决定高校专业的生死。不少高校规定,专业若连续两三年无人问津,便取消招生培养资格。这种市场机制的引进固然有利于高校专业的建设与教师的自我提升,但是单从高校专业分流中学生的选择而判定某专业的合理性,未免过于偏激。因为学生的专业选择极有可能出现向热门专业“一边倒”的现象,热门专业受到学生的过度追捧,冷门专业将面临生存危机。但是不少所谓的冷门专业其实是国家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理应得到重视,而不能根据专业选择时受到学生冷遇而取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