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后踅庄村的历史与传统习惯

前后踅庄村的历史与传统习惯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河镇的前、后踅庄,就是以“踅”命名的。据村里徐天生老先生介绍,踅庄村代代相传,该村初建于明末。当时沿河村庄普遍遭受大灾,据前、后踅庄村里的老人们回忆,也就是崇祯四年的那次大水,拉平了村庄。经过若干年之后,未走的成村前踅庄,搬至村北的成村后踅庄。前、后踅庄村,以刘、张、常、徐几个姓氏为主,因祖上逃荒要饭为生,村民多有做小买卖走四方的传统习惯。

前后踅庄村的历史与传统习惯

“踅”,泛指折回,旋转。此字用于村庄名字,应该不为多见。汤河镇的前、后踅庄,就是以“踅”命名的。汤河镇前、后踅庄原是一村,清宣统元年(1909)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前后踅庄村。据村里徐天生老先生介绍,踅庄村代代相传,该村初建于明末。

古时,汤河一带河沟纵横,大小河流穿境而过,全境皆为东北高西南低的黄土地,属河流冲积平原。民间相传和历史文字记载,最著名的河流当属交汇于沂沭河之间的两条河,一条为西南东北走向,经潘湖、黑墩屯、故县、孙旺、团林、洪岭埠连接沂沭河的运粮河;一条系西北东南走向,经太平、相公、汤河几个镇街道连接沂沭河的舞阳河。后经千百年的淤积,河流多已消失,两河仅留存部分遗迹,沿途故道多黄沙即为佐证。《水经注》上留名的舞阳河也仅存一条小河沟——茅茨沟,后更名为祝丘河。这条小河西北东南走向,至旦彰街村转身北上,越过洽沟村北南下进入汤河,汇入沭河。就是在这条小河的转弯处,明末,几户逃荒人家结庐居住,后繁衍成村。

靠山怕出行,靠水怕水淹。旧中国旱涝灾害频发,特大水灾有史记载的多不胜数。据《临沂县志》载:明崇祯四年(1631)大水,五年春旱,六月始雨,至八月中晴,坏庐舍,平地成河。当时沿河村庄普遍遭受大灾,据前、后踅庄村里的老人们回忆,也就是崇祯四年的那次大水,拉平了村庄。当时,茫茫大水中的人们眼睁睁地看见建在茅茨沟北转弯处的村庄,顷刻间被卷入洪水,在巨大的转弯旋涡中打着踅,最后漂走了。大灾之后,没有被卷走房屋的人家,修缮一番后依然在此定居,被卷走房屋的几户人家无家可归,只好北行一里择高处建新村。经过若干年之后,未走的成村前踅庄,搬至村北的成村后踅庄。(www.xing528.com)

前、后踅庄村,以刘、张、常、徐几个姓氏为主,因祖上逃荒要饭为生,村民多有做小买卖走四方的传统习惯。两个村之所以以“踅”冠名,主要是这里的人们为纪念村庄被洪水踅走这一惨痛的教训。

(撰文:刘聚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