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张家岭古滂、古井、莲花石-凤凰乡情

东张家岭古滂、古井、莲花石-凤凰乡情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久而久之,古井、莲花石成了张家庄的地标物,许多人不喊张家庄,而直呼古井莲花石村。每年秋收之后,村里青壮年三五成群,带着自产的稷黍子到日照、枣庄、连云港、徐州等地,制作年糕出售,美其名曰张家滂或古井莲花石年糕。外迁后裔们都是口口相传,家乡有古滂、古井,古井旁有一莲花石,老根就在这里。

东张家岭古滂、古井、莲花石-凤凰乡情

郑旺镇驻地东南3.5公里的东张家岭村,紧偎着沭河,村庄不大,却有诸多古遗存。

据《临沂市地名志》载:相传明万历年间,张姓夫妇逃荒流落于此,渐成村落,取名“张家庄”。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因该村位于郑旺镇东部地段,由张姓立村,张姓人口又居多,且西靠大岭,遂更名为东张家岭村。

东张家岭近水靠岭,隔河与莒南县相望。村中老人传说,河边有一古滂远近有名,滂旁边还有古码头、古渡口、古驿道的遗迹。早年人们从此渡河,西可达齐鲁都城,东可至莒南、日照和青口。这里曾是行人、商贾纷至沓来的繁华之地,并曾经存在过古村落。原来滂面辽阔,滂水深不见底,形同在沭河里镶嵌的一面墨绿色大镜子,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阴风怒号,大浪滔滔。许多过往行人,不将该村称为张家庄,而呼之为张家滂。又因村东遗留一眼不知何年何代的古井,井水甘甜爽口,久旱不干,井上原来盖有一块硕大的莲花石,备受路人的关注和称奇,遂又有了莲花石村的称谓。

查阅史料,该村处于东夷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早在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据该村张国堂老人介绍,这个村始建于明初的大移民。1368年,明王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格外重视农业,为恢复山东等地的农业生产,开始了一次时间跨度长达50余年的大移民。崇山峻岭里的山西,躲过了历史上的几次战火涂炭,人口众多,成为明政府实施强制移民山东的首选。该村张氏就是在那场大移民时来山东的,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原籍山西的张德山、张德林、张德湖、张德海四兄弟偕全家人从洪洞县大槐树先是移民到山东的诸城井邱落户。洪武十三年,其四个儿子再次被分散移民到各地。老大张青留井邱,老二张征迁蒲太,老三张恕迁海东港,后辗转来到东张岭村西的大岭上居住。开始时,此地林木遮天,荒草遍野,人迹罕至。张氏一家早出晚归,近河开荒种地,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躺在荒野上的硕大圆形莲花石。巨石四周带有斜齿,圆盘刻有莲花图案,中央留一六角孔洞,内生一棵粗大野蒿。坐于圆石上休息的张恕随手拔下了空洞里的蒿草,随之听到了土块落水的咚咚之声。好奇之下,张恕掏空了大石六角空洞里的积土,见石下有一清泉。于是张恕招来全家,合力移开巨石,原来石下是一眼陈年古井,汲水而饮,分外甘洌爽口。于是,张恕举家由西岭移居井边居住,后遂人丁兴旺,成建制村庄,约于明万历年间取名张家庄,冠之以琅琊张氏堂号。

出土的莲花石

据村里老人说,古井到底成于何朝何代,已经无法考证,但井水之优却远近闻名,村民四季取水烧菜做饭,味高一筹,直接饮用也从不生病。路人经过此井,常常坐在莲花石上歇脚,渴了饮上一通,不渴也要喝上一口,品一品味道。久而久之,古井、莲花石成了张家庄的地标物,许多人不喊张家庄,而直呼古井莲花石村。东张家岭村的老人都说,这口井是一口吉祥井,无论天多么干旱,井水一直不干,总是用取之不竭的清泉惠泽村民生活和生产。村里取水的妇幼,有时不慎跌入井中,但总会浮在水面不下沉,多位有名有姓的落水者,无一受伤或被夺命。老人们还说,这口莲花石盖顶的古井,远通着大海,还经过古滂直连着龙宫,每逢村东沭河里的古滂上风起浪涌,人们俯首观看井水,井里也有波纹泛动,这更让古莲花石、古井带有神秘色彩。

古井、莲花石近在沭河岸畔,与该村东的古滂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不足300米,滂水与井水地下相连,应该不足为奇。(www.xing528.com)

旧时民间多有祭天求雨的习俗,求雨地点有选龙王庙的,有选土地庙的,还有选高坡汪塘和大树的。张家庄的求雨地点,选在了该村的古滂旁。每逢大旱之年,人们成群结队来到滂边,摆放供桌,烧纸鸣炮,长跪诉说旱情,祈求龙王开恩救一方黎民百姓。一年大旱,人们求完雨才刚刚离开古滂,就见古滂之上风起云涌,龙、龟携电闪雷鸣,开始布云行水,一场滂沱大雨接踵而至,顿解旱情。惊诧中,路过此地的南先生点破,原来这个大滂里住着龙女和龟丞相。传说,海龟东海龙王召为驸马,以龙女许配终身,提携女婿为龟丞相。龟丞相为官做事不力,触犯龙颜,被贬在了张家滂。龟丞相夫妇常思己过,常怀爱民之心,每见大旱,人间涂炭,就动了恻隐之情,更见村民求雨虔诚,遂布雨解除旱情。这个传说越传越神,也越传越远,故而,远路人都不知道张家庄,只知道一个张家滂。

经过几百年岁月沧桑,现在东张家岭村东的古滂,早被河沙淤积,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但古井还安然存于一个农家院里,巨大的莲花石被转移到了该村的张家祠堂里,供人们瞻仰。据专家对古井及其结构的考察和推断,认为此井应该属千年以上的古井,至少成于元明两代之前,具有保留的价值。莲花石,其实属于旧时一种石质碾压工具,其盖在古井之上,说明此石也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称其为古莲花石也不为过。

古井

该村地处河域之地,历史上以种植稷黍子为主,家家以制作年糕为生。据村里70多岁的张国堂等人介绍,清朝康熙年间,是家家户户做年糕最为鼎盛的时期。每年秋收之后,村里青壮年三五成群,带着自产的稷黍子到日照、枣庄、连云港徐州等地,制作年糕出售,美其名曰张家滂或古井莲花石年糕。由于他们制作的年糕口感特别好,深受各地人们的欢迎,生意越做越好。不少外出做年糕的年轻人或光棍汉,在年糕加工地找到了媳妇,安家落户于外地。到1962年该村张氏续谱,记入张氏谱中的张氏后裔,在外落户生子成村的达253个,总计十余万人。外迁后裔们都是口口相传,家乡有古滂、古井,古井旁有一莲花石,老根就在这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东张家岭村后裔建的村庄分布在莒南县的三义口、江苏赣榆县的大庄子、兰陵县的张家沟子和兰山区沂州路井神楼子等地。

从明到清两个朝代的更替,张家庄在数百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乾隆年间,该村已经繁华起来,有了大酒坊、大药铺、大学堂。道光三年,该村张孟考取举人,担任沂州府防守尉时,长怀思祖之情,为始祖张恕和二世祖伯山、伯万、伯世、伯户立碑建祠百忍堂。据考,砚池街东和沂州路交会的井神楼子村居住的张氏家族就是张孟的后裔。张氏始祖碑林,松柏古树参天,“文革”期间被毁坏,百年古迹荡然无存。2005年,张氏后裔捐款重修,建祠修碑,形成了占地达3000平方米的祠堂。

(撰文:刘聚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