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朝西域经略:张骞出使西域与卫青、霍去病大军西进的成果

汉朝西域经略:张骞出使西域与卫青、霍去病大军西进的成果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期间,汉朝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率大军数次西进,打击匈奴的势力。“由于此次远征,汉朝的西域经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域都护是由汉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官吏,相当于中原地区最高一级的地方官,即太守。西域都护的设置,使汉朝对西域的经略进一步发展,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往来得以巩固和扩大。

汉朝西域经略:张骞出使西域与卫青、霍去病大军西进的成果

张骞“凿空”之后,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大开,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使节往来不断,民间商旅更是相望于道,贸易十分频繁活跃,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时期。

武帝时,汉朝频繁向西域遣使,每年都要派遣五六批乃至十余批使团,每批由百余人至数百人组成。这些使节往返一次常常要八九年,近的也要几年。汉朝使者不仅到乌孙、大宛、大月氏等,更远者到达安息、奄蔡、犁轩、条枝和身毒。这些使节有贸易的目的,汉的缯帛、漆器、黄金、铁器是各国所欢迎的产品。《史记·大宛列传》说:“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与此同时,西域诸国也频繁向中国派遣使节,他们在中国受到相当的礼遇,如武帝巡狩时带上外国客人。

为了加强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往来,汉朝还在西北边境地带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期间,汉朝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率大军数次西进,打击匈奴的势力。特别是元狩二年(前121)春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河西,给匈奴沉重打击,打通了河西走廊。此次战役后,匈奴昆邪王率4万部族降汉。汉以其地为武威郡、酒泉郡。到元鼎六年(前111)又“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河西四郡的设置,是汉朝直接统治河西地方的开始。在汉代,大抵一征服边境地区,中央即决定置郡,以加强在那里的统治和管理,并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前哨,如汉置日南九郡、朝鲜四郡等。河西四郡和其他边郡建置一样,是汉朝经略边地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还建置了驿道以及烽燧、亭障等军事设施。

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获得大量简牍和文物。所谓“置”,应劭《风俗通义》云:“汉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之间置之也。今吏邮督掾、府督掾掌此。”说明“置”乃为邮驿之所。据说简牍达23000余枚,其中有明确纪年的就有1900枚,最早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最晚的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简文中有不少有关中西交通的史料。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西域资料考论》一文对这些简文进行了考释,在全部悬泉汉简中检索出有关西域方面的资料360多条,皆为邮驿文书。当时汉与西域诸国使节往还,皆有遣使送客之通例,如《汉书·西域传》“罽宾”条引杜钦所说:“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这些邮驿文书记述了主客方使团行经沿途诸处食宿供应各方面的情况。据张德芳的研究,这些简文涉及的西域国家有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于阗、蒲犁、皮山、大宛、莎车、疏勒、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仑头、乌垒、渠犁、危须、焉耆、狐胡、山国、车师24国,还有乌弋山离、罽宾等,一些重要国家与汉王朝的来往,有程度不同的反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祭越、钧耆、折垣等过去未曾知晓的国家。据简文反映,彼此送往迎来,交往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骞通西域后汉与西域间外交往来的盛况[28]

汉武帝在此期间还发动了征服大宛的战争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说:“李广利之大宛远征,因在汉代西域史上是最为重要的事件。”[29]《汉书·西域传》说,这次战争之后,西域各国“多遣使来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长泽和俊指出:“远征大宛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汉朝的声誉。汉朝的使节相继到达大宛以西诸国,带来了奇珍异物。”“由于此次远征,汉朝的西域经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30]英国学者赫德逊认为:“武帝在中亚政策的顶点,是公元前104—前110年间征服大宛。”大宛是丝绸之路在西域的起始点。实际上,正是由于李广利远征大宛的成功,丝绸之路才得以正式地顺利开通。

后来,汉朝又进一步设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始设于神爵二年(前60)。这年匈奴日逐王降汉,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西域都护是由汉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官吏,相当于中原地区最高一级的地方官,即太守。西域都护的治所,叫做西域都护府。西汉时,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前名轮台国,今新疆轮台县境),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辖西域36国(后增至50国)。从此西域这块地方,包括北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列入汉代的版图,帕米尔以西以北的大宛、乌孙在都护的统辖之下。“都护”这一名称,原意就是总领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安全的意思。西域都护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他所管辖的西域地区内,推行汉朝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保证天山南北两道交通的安全、通畅,组织和管理西域地区的屯田。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一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多次受皇帝亲召入朝。汉朝另设置戊侯己校尉、戊部侯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www.xing528.com)

西域都护的设置,使汉朝对西域的经略进一步发展,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往来得以巩固和扩大。可以说,设置西域都护的半个世纪,是丝绸之路最活跃的时代之一。

西汉末年,匈奴乘汉王朝内部混乱之机,重新控制了西域诸国,丝绸之路又被隔断。西域诸国不堪忍受匈奴压迫,纷纷遣使入汉,请求汉朝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重开丝路。因此汉明帝决心“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后汉书·窦国传》)。东汉永平十五年(72)冬,明帝以窦固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出屯凉州(武威),做出兵西域的军事准备。永平十六年(73),汉兵分四路出塞,驱逐匈奴。永平十七年(74),在西域设立都护、戊己校尉等官。东汉第一任西域都护为陈睦,都护府设于龟兹;耿恭为戊校尉,屯车师后五部金蒲城;关宠为己校尉,屯车师前五部柳中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得到恢复。但不久,匈奴又发兵两万,重返西域,攻杀都护陈睦,丝路亦不复通,汉兵退回玉门关

当时汉朝留在西域的势力主要是班超所率36名壮士。班超原是随窦固西征,后受窦固派遣率36人出使西域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匈奴人进攻西域都护时,班超正在疏勒。汉章帝下诏,召班超回朝。当班超准备回洛阳时,沿途各地要求东汉政府收回成命,极力挽留班超。疏勒都尉黎弃见劝阻无效,竟以死劝留,自刎于班超面前。班超行至于阗时,于阗王侯以下啼泣号哭,挡住班超坐骑,要求留下。面对这种情况,班超决计不听朝廷命令,毅然返回疏勒,坚守于阗、疏勒地区。章帝建初五年(80),班超从西域上书朝廷说,西域各地“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后汉书·超传》),请求派兵支持他平定西域。朝廷答应他的要求,派徐干等人率兵支持。

经过班超等人近10年的努力,匈奴的势力再次被赶出西域。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东汉政府再次正式恢复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等官职,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它干城,徐干为长史,屯驻于疏勒。班超40岁出使西域,在西域共30年,为开辟和巩固丝绸之路,为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70岁时,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班超平定天山南北以后,汉的政治势力继续向西扩展,远达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班超一生事业,主要是在西域开创的。他平定西域城郭诸国的内乱,抵御了强敌,恢复了祖国的统一和开辟了中西交通,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以继续发展。”[31]

东汉永初元年(107),即班超自西域返回洛阳后的第五年,安帝下令撤西域都护,匈奴乘机南下,再度占据西域。班超之子班勇上“西域策”,向邓太后进谏说,西域与河西唇齿相依,控制西域,才能有河西的安全。而且,西域各地对匈奴的统治早就不满,“思东事汉,其路无从”。班勇建议朝廷应以敦煌为基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负责与西域各地恢复联系事。延光二年(123),敦煌太守张珰又上书朝廷,备陈利害,请求政府通西域,开丝路。安帝遂决定在敦煌置西域校府,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驻于柳中,经营通西域、开丝路的事业。班勇在西域的活动,为东汉后期丝路的长期开通,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