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初私塾情况与特点-景德镇文史资料合订本

民初私塾情况与特点-景德镇文史资料合订本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成立后,蒙馆、经馆渐趋消灭,一律称为私塾。浮梁县的私塾,多数是由过去的蒙馆演变而来,程度普遍低,能达到过去一般经馆程度的,为数不多。私塾的设立,极为容易,只需个人开办,不必呈报政府备案。私塾无星期日,无寒暑假,仅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放假。社会上一部分人士,对于私塾又有所偏爱,原有塾师,无法改业,照旧充当塾师。塾师收入微薄,勉强能维持夫妇两人的生活而已。

民初私塾情况与特点-景德镇文史资料合订本

熊正瑞

蒙馆、经馆是清代学校的名称,它们的区别,在于程度高低的不同。蒙馆是低级的,含有启蒙的意思,等于现在的小学。经馆是高级的,限于经、史、子、集的范围,以经为主,所以称为经馆,等于现在的中学,有的可等于现在的大学民国成立后,蒙馆、经馆渐趋消灭,一律称为私塾。私塾实际是蒙馆、经馆的继续。也有极个别的经馆仍然存在,如魏元旷在南昌三道桥退庐图书馆所设立的经馆,聚徒二十余人。这样的经馆,浮梁县是没有的。浮梁县的私塾,多数是由过去的蒙馆演变而来,程度普遍低,能达到过去一般经馆程度的,为数不多。为什么叫私塾呢?这是针对学校而言。学校有三种:一是政府设立的,二是集体设立的,三是私人设立的。后两种须呈报政府备案,方得设立。私塾的设立,极为容易,只需个人开办,不必呈报政府备案。私塾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开设,自己招收学生,视塾师本人声望而定,一般能招收学生七八人,最多的达二十余人。另一种是富户人家延请,专教家中子弟,待遇一般较之前者为优,并从丰供给膳食。塾师经过慎重选择,师资条件也较高。聘师以一年为期,期满续聘,如主人不愿续聘,或塾师不愿再教,各听其便。学生视家中子弟人数多少而定,一般只六七人,也有亲友子弟前来附读的,多可达十余人。塾师工资已由主家包付,附读学生,不另收费。私塾无星期日,无寒暑假,仅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放假。春节放假时间最长,约在一个月以上,端午节、中秋节约一星期左右。

科举早经废除,又已改朝换代,私塾为什么还能存在呢?主要是下列三个原因: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于私塾,既不提倡,也不禁止,采取放任主义。社会上一部分人士,对于私塾又有所偏爱,原有塾师,无法改业,照旧充当塾师。还有些读书人,为了碗饭吃,也加入了新的塾师行列。塾师收入微薄,勉强能维持夫妇两人的生活而已。2.许多家长重视文言文。3.家长们囿于积习,认为老师越严越好,板子底下造就人才,宁愿花钱买打。那么,私塾的内容怎样呢?六十余年前往事,现在听来,不免有许多稀奇古怪之处。试举一程姓私塾为例:这是一所富户专立的私塾,程姓子弟以及亲友子弟前来附读的共计学生13人,塾址设在一大厅堂,内分别陈列13张小桌和13张小凳,学生每人各踞一张,中间一大桌子是塾师的“宝座”,他所选择的角度,是能够瞭望到全体学生行动的地方,以便严加监督。这13个学生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17岁。私塾采取个别教授,不分年级,我们姑且将他们划作甲、乙、丙三类吧。甲类属于高级,读的是诗经、书经等;乙类属于中级,读的是论语孟子等;丙类属于低级,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等。即使是同类的学生,实际进度都不一样,有的多读了几页,有的少读了几页,甚至有多读了几本或少读了几本的。塾师上新课时,用朱笔在书上圈点,没有朱笔圈点的,都是生书。塾师带读一遍,然后叫学生回到自己桌位,反复诵读,再来塾师处背诵,以背熟无误为止。丙类的学生,塾师要多带读几遍,同样要读熟后来塾师处背诵。他们教学的顺序,一般是三字经、龙文鞭影、上论、下论、大学、中庸、上孟,中孟、下孟、左传、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中间也许有略为变更的,学生中能读到易经的不多,以上所说的是主课。另外,还有古文和诗词歌赋等。

整日读书,休息时间极少。上午8时开读,学生都能提前到达,因为早到了同学们可以嬉戏一下,迟到了就要受到塾师的责罚。上午8时至10时30分上新课,熟读,背诵。塾师上新课,对每个学生大约要花去3分至5分钟的时间,以后就是听学生的背诵。学生必须背熟新课,才算完成任务。背完新课(不到10时30分,仍不能停止诵读),或再读新课,或温习旧书,可听自便。任何一个学生,无故停止了读书声,是要受塾师责罚的。

10时30分,书声停止,开始习字,有填红模的,有摹范本的,有临字帖的。写完呈送塾师批改,哪个字写得好的塾师便画一红圈,更好的画二红圈,最好的画三红圈,写得不好的,塾师打一杆。红杆多于红圈的打手心,打手心自2板至10板起不等,学生必须将手掌平放在桌上,听凭塾师用竹板责打,并自己唱被打板数,二板呀,三板呀,直到打满板数停止。如若怕痛将手掌缩回,以致塾师打空,或哭闹不服等等,就加重处罚,甚至升级到打屁股。习字这课,大概11时30分可以完毕。12时午餐,中间30分钟,是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但必须端坐在各自桌位上,不得随意走动,不得说话,也不得在桌上阅看教本以外的书。

下午1时开始讲书,甲类和乙类学生听讲,丙类学生坐在自己位上,不准乱动,不准出声。讲书时间,每天约1小时左右。单日讲经,双日讲史。讲经如上论、下论、大学、中庸、孟子等,塾师本身都不透彻,怎能讲得清楚,学生也听不着头脑,不过混时间而已。讲史是讲通鉴,只有一本,塾师对着讲,学生站着听。通鉴文字不算深,塾师勉强能讲清,历史好似故事,学生们也较有兴趣。

下午2时30分起,又是和上午一样,上新课、熟读、背诵,至5时休息。丙类学生放学回家,甲类学生和乙类学生仍留塾准备夜读,在5时至6时晚餐的时间,留塾学生准许在塾内自由散步,不得外出,不得吵架,不得高声喧哗。6时30分至9时夜读,所学的为古文析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仍然是采取授新课、熟读、背诵的一连串方式,有时也讲解一点。(www.xing528.com)

逢三、八日下午作文,丙类学生放假回家,甲类学生和乙类学生留塾习作。塾师所出题目多种多样,因人而异。高级的作文是以论说为主,或作诗,五绝或七绝。其余的或作简单的问答,或对二、三字的对联。塾师布置好作业后,即离塾外游。这些作业,本不须很久时间,以作文来说,也不过两三百字,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甲类学生帮助乙类学生,很快就全部完成。这时孩子们高兴非常,翻天覆地,尽情嬉戏。有时碰到塾师提前归来,一看见塾内混乱情况,勃然大怒,对每个学生痛打了一顿。学生们吸取了经验,以后嬉戏时,轮流派一人到大门角守望,看见塾师远远走来,就向大家飞报,获保安全,塾师被蒙在鼓中,还以为自己的声威能镇住学生呢!

私塾规矩极严,孩子一进入私塾,好比进入监牢一样失去自由。在厅堂内,除取水喝外,不能自由走动。同学们相互间不准说话,只好笔谈,相互丢纸团,如被发觉,免不了受责罚。大小便均须向塾师请假,每次大小便能有多余的一两分钟的时间游戏,孩子们是得来不易呀!有的私塾还采取发牌子办法,每天只准大便2次,小便5次。塾师打学生,也是一项任务,许多私塾采取磕爆栗、钳眼皮、扭耳朵、扇耳光,以及从头到脚乱打的各种体罚。程姓私塾所用的体罚只有三种:1.打手心。习字不好,以竹板打手心,字是手写的,打手心天经地义。犯了较小的错误,也打手心。打手心是最轻的一种体罚。2.打屁股。这是最严重的一种体罚,人人害怕。凡是背书不熟,或作业不佳,或和人吵架,或不敬师长,以及违犯各种规矩的,都属于此种体罚。被宣布了打屁股的,就要自己脱掉裤子,露出光屁股,伏在板凳上,等候塾师用竹板来打,要和打手心一样,打一板自己数一板,要和木头一样,服服帖帖,伏在凳上受打,不准躲闪,如若哭叫乱动,就加重责打,这不仅是皮肉疼痛,尤其是羞辱难忍。每一个学生挨屁股,全体学生就口里咿咿呀呀地念着书,眼里就盯着那雪白的屁股被板子打得彤红,产生畏惧和同情之感。打了屁股的学生,在塾内一时受到轻视,也很快会传到塾外,人人指点,说他是个打了屁股的人。这学生自觉羞愧,只有低头走开,不则一声。打屁股一般不超过10板,当然不致破皮流血,但屁股上板痕是免不掉的。有许多家长欣赏塾师打屁股的做法,孩子回家,就检查孩子的屁股,如若屁股干干净净,就说明在塾内读书守规矩,加以奖励;如若屁股上板痕累累,就说明在塾内读书不好,不守规矩,在那板痕累累的屁股上,再加几个巴掌。但有一个通例,女学生打屁股不脱裤子。当时女学生极少,很娇贵,塾师格外照顾,不打不骂,更不会打屁股。3.罚跪。这是仅次于打屁股的体罚,低头、直腰,跪在地下,不能移动,非奉塾师命令,不能起立,罚跪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以上,很羞耻,学生们宁愿打手心而不愿罚跪。

体罚如此严峻,教法却极简单,只知死读硬背,学生即使能背诵如流,全不解书中意义,有何效益?有一次,塾师给一个15岁的甲类学生上《诗经》新课:“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帜泱泱。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这8句32字,并不算长,也不难记忆,那学生背诵时,竟错了一半,被塾师打了屁股,责令重读。第二次背诵,仍然不熟,塾师愤怒,又打了他屁股。这时,一个8岁的丙类学生在旁吃吃发笑,塾师斥责说:“他挨屁股,你笑什么?你的屁股也痒吗?”8岁的学生回答,“我是笑他读了许久都读不熟,我听都听熟了。”塾师说,“你听熟了,就来代他背诵吧”。8岁的学生果然背得一字不差。塾师无可奈何地说:“你的记性好”。

以上所说,是程姓私塾的一些情况,其他私塾,大同小异。有的私塾,鉴于时代不同,对于学生体罚已从轻了。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取缔私塾,就是改良私塾,也必须呈报核准备案,方可设立;加之私塾本身许多缺点,教学质量不高,已失家长信任,私塾便逐渐归于淘汰了。

在蒙馆、经馆、私塾设立时,附带兴起一种职业,值得顺便一提,叫作“游馆”。这是稍有才学,穷途落魄士子所干的。他闯入蒙馆、经馆、私塾,和塾师辩论学问,比赛诗文,塾师若输了,就逼让位,说他学识浅薄,不堪为师,称为“夺馆”。民国时代,虽不兴“夺馆”,许多塾师,见游馆的到来,心怀畏惧,自忖学问有限,被游馆的比输了,面子扫地,还要被勒索金钱,往往见游馆的到来,自己先行避开,由妻子或托邻居出面,付给游馆的铜圆100枚或银圆数角,游馆的聊胜于无,也只好收下走开。有一塾师,胆豪气粗,见游馆的到来,迎接入坐,先发制人地说:“我的学问很浅,只能谈《三字经》,书里说:‘诗书易,礼春秋,号经六,当讲求。’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明明只有五经,怎说是六经呢?”游馆的不能答,灰溜溜地逃走了。随着私塾的不存在,游馆这一职业,自然趋于消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