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经济效益与科研发展

民办高校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经济效益与科研发展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办高等院校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非常明智的抉择。但货币拥有量过多,机会成本就会大幅上升,那就不利于民办高校少花钱、多办事的效益观点。(二)科研效益我国目前的各级各类民办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学校都在关门自守,过分地把自身定位成教学型学校。

民办高校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经济效益与科研发展

民办高等院校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非常明智的抉择。它具有公益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三种哲学理念。这是民办高校必须具有的工作态度。但是如何充分发挥民办教育自身的特色,在国家没有经费资助的前提之下,办好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教育质量和健康稳步地发展:

(一)成本效益

压缩银行借款,减少利息支出,根据学校资金使用情况,选择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民办高校持有的货币资金是需要成本的。一是机会成本,即是市场性的利率调节的资金占用费,货币资金持有额越大,机会成本就越高。民办高校要开展各项教学与业务活动,需要拥有一定的货币资金,由此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是必要的。但货币拥有量过多,机会成本就会大幅上升,那就不利于民办高校少花钱、多办事的效益观点。民办高校可抓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机遇,着力为建设新农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采用弹性学制,争取时间,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管理成本。如学校财产管理、设备采购与使用、水电器材与管理、工资、安全措施、校园建设、后勤维修、保卫管理、实验实习、合理发挥人力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必须支付的成本。我们如何既不影响教学质量又能科学合理地节约一些成本,这就是我们科学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手段的体现,首先要树立起节约的思想,提倡节约,不是不去做工作、不花钱,而是要多去做、少花钱,甚至花同样的资本办出更高效益的结果来,简单地说,就是科学花钱,合理做事。三是短缺成本。民办高校因缺乏必要的货币资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短缺成本随着货币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货币持有量的减少而上升。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适合的就是货币最佳持有量。在国家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从民办高校长远的发展观来看,就是要确保质量、减少机会成本,提高设备使用率,倡导师生爱校,压缩、缓解不必要的支付,提前偿还银行贷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益,降低成本。

(二)科研效益(www.xing528.com)

我国目前的各级各类民办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学校都在关门自守,过分地把自身定位成教学型学校。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项目,学校就会缺乏生气,学校就没有创新。民办高校虽不能像公立名校那样投入科研经费,但绝对不能没有科学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几乎只注重书本知识注入,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科学研究在民办学校得不到体现。学生上课人在心不在,失去一种新的活力支撑其成长。进入21世纪后,全国各类普通本科民办高等学校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下达校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努力争取纵向科学研究项目、科研经费,鼓励教师科研拔尖。

(三)规模效益

民办高校发展的经费来源极度有限,主要以自筹资金和以学生交纳学费为主要途径。发展中国家要想自筹庞大的教育经费十分困难,学校只得走上依靠学费运转的道路,如想方设法扩充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主要是扩大国家计划内招生规模,适度放开自考和各类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职对口考前教育与扩招预科生等。民办本科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一般不少于10000人,才能创造规模效益,才能促进办学条件不断地改善。这些年来我国高校都在扩招,还利用降分录取的手段,充分发挥国有教育资源效益,批准300多所民办二级学院,完全靠规模效益和高收费来维持,这就给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民办高校也充分借着这个冲击,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待遇、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努力提升了竞争活力。我们不主张无条件地扩大办学规模,极度地规模效益是短效益,而适度的办学规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赢得社会的信赖,才是真正发展良性循环的规模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