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高校外语教师意识和本领还有不足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高校外语教师意识和本领还有不足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高校外语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情况来看,课程教育教学环节仍然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思想引领与知识技能培养“两张皮”、课程思政乏力甚至缺位的现象仍然突出。从意识层面来看,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本领不足,核心是缺乏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

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高校外语教师意识和本领还有不足

从目前高校外语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情况来看,课程教育教学环节仍然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思想引领与知识技能培养“两张皮”、课程思政乏力甚至缺位的现象仍然突出。此类现象与课程思政建设起步晚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成熟、制度机制建立不完善、评价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导致的,但从教师因素来看,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观意识和能力素质引起的。

从意识层面来看,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本领不足,核心是缺乏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从表象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主动挖掘、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自觉意识。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因而缺乏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思想支撑和信心支持,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视作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不能够自觉挖掘蕴含在语言信息和文化元素中的育人资源,以较为功利的视角将外语课程单纯简化为语言结构与文化知识灌输。二是缺乏端正角色定位的自觉意识。外语教师最终实施怎样的外语教育,与其对个人定位的理解息息相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外语教师将自己视作单纯知识与技能的传输者,没有认识到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导支持作用,不能自觉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角色定位转变,仍然将思政育人视作思政教师的“专门职责”,导致其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中对自身的育人功能发挥不足。三是缺乏开拓创新的自觉意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为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全新挑战,是对以往拘泥于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对于新情况、新任务带来的挑战,一些教师出现了畏难情绪,对新要求、新方向采取回避或者忽视的方式,缺乏开拓进取的魄力,不能够自觉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对原有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调整。

从能力素质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示范,学为人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既可以显性地体现在言传身教中,也可以隐性地寓于教学设计、内容、考核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养成造成影响。个别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导致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偏离党和国家的教育宗旨,甚至出现宣传错误价值观、宣扬错误思想的极端现象。在外语教育中,容易出现盲目鼓吹西方文明,肆意贬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取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造成巨大损伤。

二是缺乏辨别信息是非对错的能力。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无论是在课堂教育教学还是课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面临着海量外国信息的输入。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不免包含着虚假扭曲或者错误不实的负面元素,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甄别能力,为错误信息的输入留下了空间,从而埋下教育教学环节的信息隐患。(www.xing528.com)

三是缺乏有效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能力。外语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一些教师面对海量的教学信息资源,显得手足无措,拘泥于语言知识的梳理,而忽略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元素,无法提炼其中的育人资源,让一门外语课成了一门语言“培训课”。

四是缺乏有效运用思政育人资源的能力。获取了教育资源后,如何有效运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是关键。但一些教师即使已经掌握相关信息,也无法将其与原有的课程体系融合起来,从而出现“生搬硬套”“强行带入”的尴尬局面,既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

五是缺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能力。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时间不长,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比较浅显。对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理论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的发展。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入认识,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在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能力以及水平均有所欠缺。

基于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学科特点的理解以及对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存在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要顺利推进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为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储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