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病:原因、症状和检查

颈椎病:原因、症状和检查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椎间孔处共发出8对颈神经。第一颈椎称为寰椎,上连枕部,组成枕寰关节。椎体增生的骨刺与周围退化的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并引起椎间孔、横突孔、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脊髓、颈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发各型颈椎病。(四)检查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幅度减小,颈项部肌肉肌张力明显增高,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

颈椎病:原因、症状和检查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退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造成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受压引起颈项疼痛、上肢麻木无力,头痛、眩晕、心慌,双下肢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等的临床综合证候群。该病好发于30~60岁,属中医学“项筋急”、“项肩痛”、“眩晕”等范畴

(一)解剖生理

颈椎共有7个,椎间盘6个,颈椎1.2(C1-2,下同)之间无椎间盘,椎管和椎间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颈椎间孔处共发出8对颈神经。除C1-2外,C3-7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第一颈椎称为寰椎,上连枕部,组成枕寰关节。寰椎无椎体,也无棘突,适宜头部做旋转运动。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前弓较短,与枢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后弓较长,有向下后方的结节,是项韧带的附着处,侧块下方与枕骨髁构成枕寰关节,侧块下方与枢椎构成寰枢关节。第二颈椎称为枢椎,在椎体上方有一齿状的隆起,称为齿状突,与寰椎构成寰齿关节,头做旋转运动时,齿突为轴枢。

C3-7每节椎骨均包括椎体、椎弓及突起,椎体间通过关节和椎间盘互相连接。椎体侧面的连接,是钩椎关节,此关节由下椎体上缘向上突起部与上椎体下缘的两侧凹陷部构成,该关节从左右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防止椎间盘向侧方脱出,当椎间盘退化变薄时,上下椎体缘往往发生碰撞而磨损,因而极易产生骨质增生,导致椎间孔缩小。

颈椎的后缘是关节突关节,其位置接近水平,故稳定性差,一旦椎间盘发生萎缩性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囊松弛,就容易发生椎体滑脱,从而使椎间孔变窄而产生神经根刺激症状。

颈椎的椎弓根较短而细,椎骨的上、下切迹较为狭窄,两者深浅也近似。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组合形成椎间孔,颈椎的椎间孔为斜位的骨性管,呈卵圆形,其纵径大于横径。由于椎间孔的前后径小,若后关节突和椎体向前、后移位或骨赘形成、韧带肥厚、关节囊肿胀时则可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

颈椎横突由椎弓和椎体相连合成。其根部有一圆孔,称横突孔或椎动脉孔。椎动脉从颈总动脉的后上方上升,进入第6颈椎的横突孔,向上于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在其侧块部弯向后方,经枕骨大孔的外缘进入颅腔,形成基底动脉。当头左右旋转时,会使对侧的椎动脉发生扭曲;当颈椎增生时可致使管腔变窄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头晕、恶心、猝倒等。

(二)病因病机

(1)现代医学: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颈椎退变是本病的内因,各种急慢性颈部外伤和局部受寒等是本病的外因。

①内因:一般情况下颈椎椎间盘从30岁以后开始退变,导致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由于椎间隙变窄,使前、后纵韧带及关节囊松弛,颈段的脊柱稳定性下降,椎体失稳,关节面及椎体前后的骨膜和韧带受到刺激,产生炎性反应,导致椎体缘及小关节部形成代偿性骨质增生,并引起韧带、关节囊的充血、肿胀、纤维化。椎体增生的骨刺与周围退化的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并引起椎间孔、横突孔、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脊髓、颈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发各型颈椎病。另外炎性反应的刺激也是症状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外因: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不当,肩扛或手提重物,跌、扑、扭、闪及撞击等急、慢性损伤,均可使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颈椎周围各韧带及其附近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颈椎的稳定性,使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加速,促进小关节的增生,从而造成压迫症状而发病。此外,颈项部受寒,肌肉痉挛,使局部缺血缺氧,也可诱发各种临床症状。

(2)传统中医: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空疏,以致风寒湿热之外邪侵入,深入留连于颈项筋骨血脉;颈部的外伤,导致局部经脉气血的瘀滞不通:慢性积累性损伤,致气血失和,经脉受阻,日久血瘀痰聚,累及肝肾、督脉。脊背和督脉气血痹阻,并累及四肢经络,导致项背和四肢痹痛,或麻木,或无力,而发此病。

(三)临床表现

颈椎病一般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1)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和扁胛骨间区肌肉的持续紧张,伴有酸、痛、胀等不适感,频繁出现“落枕”样症状,以青壮年为多见,常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而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或痊愈。

(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项发僵,疼痛,并向上牵掣枕部及后脑,向上牵掣到肩背及上肢,沿受刺激的颈脊神经走行方向有烧灼样疼痛,伴针刺样麻感,肌力减弱,手指麻木,持物无力。

①病变在颈椎3~4间隙以上:可累及颈丛,出现颈肩部疼痛,放射到枕部及后脑,皮肤感觉障碍

②病变在颈椎4~5间隙:可累及臂丛,出现颈肩背疼痛,放射至上臂前外侧和前臂桡侧。

③病变在颈椎5~6间隙:项背部疼痛可放射至上肢及拇、示指,前臂桡侧麻木,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病变在颈椎6~7间隙:项背部疼痛可放射至上肢后侧及中指,中指、无名指发麻,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病变在颈椎7~胸椎1间隙:肩背疼痛、发麻,沿上肢内侧、前臂尺侧至无名指及小指,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脊髓型颈椎病:因颈脊髓受压的位置不同,可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的肢体麻痹,手足笨拙无力,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握力差,下肢乏力,步态不稳,易跌倒,走路有踩棉花感,胸腹部有束带感等。轻者影响生活,重者造成括约肌功能障碍或瘫痪。本型的特点是颈项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很轻微,甚至没有颈项部症状,下肢症状的出现早于上肢。

(4)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会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楚,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体位时迅速好转。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为颈部组织病变刺激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象,其症状繁多,表现复杂,有时难以确诊。有枕部痛连及头痛或偏头痛;眼窝胀痛,流泪,视物模糊;心悸及心前区痛,胸闷;肢体发凉,皮肤温度下降,局部多汗或少汗以及指端发红发热;痛觉过敏和耳鸣耳聋等症。

(6)混合型颈椎病:指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者。

(四)检查

(1)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幅度减小,颈项部肌肉肌张力明显增高,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时,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颈椎平片可见退行性变化。

(2)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压痛:在病变节段间隙、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

②颈部活动受限,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

③颈部肌肉张力增高,局部有条索状反应物。

④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⑤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⑥X线片检查:颈椎正侧位、斜位或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可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角,轻度滑脱,项韧带钙化和椎间孔变小等改变。

(3)脊髓型颈椎病:

①肢体张力增高,肌力减弱,低头稍久症状加重。

②肱二、肱三头肌肌腱及膝、跟腱反射亢进,同时还可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

③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

霍夫曼征和巴彬斯丛征阳性。

⑤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病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唇样骨赘,椎间孔变小。CT检查可见颈椎间柱变性,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脊髓受压等改变。MRI检查可显示受压节段脊髓有信号改变,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

(4)椎动脉型颈椎病:

①病变节段横突部压痛。

②颈椎旋转到一定的方位即出现眩晕,改变位置时,症状即可消失。

③X线片示钩椎关节侧方或后关节部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④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受压、扭曲、变细或阻滞。

⑤脑血流图可出现异常。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①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有慢性头痛病。(www.xing528.com)

②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

③X线片示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根据临床体征排除其他疾患。

(五)治疗

1.目的

松解紧张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性,阻断疼痛一肌紧张一疼痛的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等非连续骨性管道的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2.治则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缝。

3.部位及取穴

部位以颈项部、肩背部和患侧上肢等处为丰。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曲池、合谷、小海、阿是穴等为主。

4.手法

选用一指禅推法、擦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5.操作方法

颈椎病推拿应分期、分型辨证治疗,操作常规由颈椎松解手法、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

(1)分期治疗:

①急性发作期治疗以松解颈部肌群和颈椎小关节调整,神经根、脊髓减压,解除椎动脉扭曲、交感神经刺激为要点,通过颈椎拔伸下微调手法来实现。

②症状缓解期治疗以轻柔手法松解局部肌肉,解除痉挛,可根据各型颈椎病症状不同采用不同手法以缓解头面、颈肩、上下肢等部位不适感,必要时采用轻巧的颈椎微调手法,同时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

(2)松解手法:

①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背后施一指禅推法、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使穴位感觉酸胀。

②接上势,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滚法于颈项肩背部,以斜方肌为重点,配合颈椎小幅度屈伸、旋转被动运动。

③医者于颈项部肌肉紧张及压痛点处施弹拨手法,再施拿法于风池、肩井及颈肩背部肌肉,使局部有温热感。

④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颌,手掌环抱患者头部向上牵伸,使颈部有轻松感。

⑤患者正坐,医者一手扶其头项,一手托其下颌做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

(3)颈椎微调手法:

①坐位寰枕关节前屈微调手法:患者坐于凳上,医者站其背后,两手拇指伸直,余手指则半握成空拳:以两手桡侧缘抵住患者颞骨乳突后缘,虎口托住患者下颌支,示、中指向后抵住两侧寰椎横突前方。医者两手协调地将患者头颈向上提托片刻,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再突然快速前屈患者头颈5°~10°,同时拇指向上推冲颞枕骨,示、中指向后顶推寰椎横突,即可整复寰枕关节。

②坐位上颈椎侧屈微调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直其背后,以一侧的拇指抵住颈部肌肉紧张的一侧,寰枢关节周围,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的下颌支及颞枕骨下缘,以托患者头颈之手先将其向上提托,在对患者头颅施加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颅向患侧轻微侧屈,医者手下感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突然稍微加大向头颅一侧的运动幅度,同时拇指用力向上内推冲。用于上颈椎侧向移位。

③仰卧位下颈椎拔伸侧屈微调手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站其头端,以与患侧同侧之拇指顶住错位患椎凸起之横突外侧,手掌则托住患者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前臂则置于患者对侧面部和颞部。医者两手协调,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并慢慢侧屈至15°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突然扩大头颈侧屈运动幅度3°~5°,同时拇指向内顶推病椎横突,即可整复。用于下颈椎侧向移位。

④下颈椎侧卧位颈椎前后交错旋转微调手法: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站其头端,以一侧拇指自前向后顶住患者错位颈椎凸起之横突前结节,另一手拇指自后向前顶推下一椎(上一椎亦可)之横突后结节,两掌根则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和枕部进行纵向拔伸;在维持颈椎拔伸力下两拇指分别前后顶推相邻颈椎横突,感觉指下颈椎滑动即可,此法适用于颈椎矢状面移位患者。

⑤下颈椎俯卧位棘突交错按压微调手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颈部肌肉放松,脸部朝下置于治疗床头端的脸洞中或头部伸出头端。医者站其头端,以一侧拇指罗纹面抵住患者错位椎骨偏凸之棘突,另一手拇指抵住错位椎骨下一椎的棘突对侧(或上一椎亦可)。医者两手掌根部夹紧患者颈部两侧施加纵向拔伸,两拇指同时推挤棘突向中线方向用力并逐渐加大推挤力量,感觉相邻两棘突有移动感时,突然加大拇指顶推力量,感觉颈椎滑动即可。此法适用于颈椎旋转式错位。

(4)整理手法用拇、示两指拿两侧风池穴、两侧颈椎诸夹脊穴及两侧肩井穴,最后顺势用指、掌从肩井向两侧分推,使颈肩部有松弛感。

(5)手法临症加减:

①颈型颈椎病:若患者的肩胛骨内上角或内侧缘仍感到酸痛牵紧,在病变部位以轻柔的拇指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循序推移,使该紧张肌纤维松弛。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酸痛发麻明显者加用擦上肢部,提拿和擦上肢,拿腋下,理五指节,并按揉曲池穴、拿合谷,局部擦热配合热敷。

③椎动脉型:去除颈椎摇法,加用一指禅推法、按揉风池、风府、翳风穴及防颞部、前额及后脑枕部,有活血散瘀的作用,能缓解椎动脉痉挛而减轻消除临床症状。

④交感神经型:如头痛、高血压,加头部拿五经、推双侧桥弓穴、扫散法及头面部抹法。内脏症状,加横擦前胸至腹、横擦肩背至腰骶。另外如胸闷推膻中;腰痛,横擦腰骶部;咽部异物感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推气管两侧和舌骨体表投影部位等,改善交感神经型引起的众多复杂的临床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性颈椎病患者应严格掌握推拿治疗适应证。

(六)注意事项

(1)对颈椎病的推拿治疗,尤其在做被动运动时,动作应缓慢,切忌暴力以免发生意外。脊髓型颈椎病、高血压、血管硬化的患者不宜施用关节整复手法。

(2)低头何工作不宜太久,避免不正常的工作体位。避免头顶、手持重物。

(3)局部应保暖,避免项背部受风寒。

(4)睡眠时枕头不宜过高、过低、过硬,应垫放在颈项部。

(5)本病急性期时宜用颈托固定于颈项部。

(6)本病可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重量约3~5kg,每次20~30min。

(7)缓解期可做颈部主动屈伸旋转活动,加强项背部肌肉锻炼。

(8)对脊髓型颈椎病,推拿治疗效果不佳,或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应考虑综合治疗。

(七)按语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除脊髓型外,其他各型预后良好,经推拿手法治疗,能消除炎症,托开椎间隙,纠正后关节错缝,改变骨赘物和神经、血管的相对位置,缓解症状,故在发作中治疗尤为适宜。脊髓型颈椎病若出现痉挛性瘫痪和排便障碍时,应采用手术治疗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