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艺海-老沧口明月剧院的娱乐传奇

青岛艺海-老沧口明月剧院的娱乐传奇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月剧院坐落在当年沧口区的沧口广场南端,这是老沧口唯一的娱乐场所。青岛解放后,除王慧君外,由以上骨干演员为主成立青岛竞进京剧团,继续作为明月剧院的班底。这在当时确实是促进了老沧口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此后,明月剧院便成了沧口文化馆礼堂,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沧口已与李村合并成李沧区,在旧城改造中,当年曾经辉煌的明月剧院,早已被翻新的建筑物所取代了。

青岛艺海-老沧口明月剧院的娱乐传奇

青岛自开埠以来,京剧以及青岛周边地区流行的茂腔、柳腔等地方戏,受到青岛市民的关注。一些戏院也就应运而生。先是1903年,中山路212号建起了华乐戏院;1924年,平度路22号有了老青岛最大的永安大戏院(当时叫“新舞台”);1928年,台东有了光陆戏院;1940年,老沧口建起了明月剧院

明月剧院坐落在当年沧口区的沧口广场南端,这是老沧口唯一的娱乐场所。在日本侵华初期,先是由山东商人梁秀玉等,在沧口大马路(即今四流中路)的路边搭起一个席棚子,招揽一些流散艺人演出一些戏曲节目。到了1940年,黄县(今龙口市)的一位商人,选中现在的地址,建起了剧院。这个剧院是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内设池座400个、楼座200个,能容纳观众600人。之所以命名为明月剧院,据说是曾用了一番苦心,取自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当时,这位商人怕日寇无事生非干预,只好委托一个姓栾的日本翻译担任代理人,第一任经理是孙子盛。由于地角偏僻,剧院不大,戏曲名角对此自然是不屑一顾。当时,孙子盛也只能请一些一般角色,或只能跑跑县镇的流散京剧艺人和一些唱茂腔或柳腔的演员,到剧院里演上一阵子。没请来演员,剧院便只能闲置。就这样时断时续地维持了几年。1944年,李巅兆从孙子盛手里将剧院转租过去。李巅兆只经营了不到两年,经营初有眉目时,便被有权势的人看上了。1945年,马铭超依仗着任伪职的敌伪人员高存坛的势力,竟然动用宪兵队,将明月剧院霸占。演员不好请,戏又演得不景气,剧院便开始兼演电影。临近解放,马铭超退出,又由苏大伟接手,一直经营到了青岛解放。

沧口广场(现已拆除,明月剧院就在其南侧)

自1944年始,张子范牵头,联系了一部分流散京剧艺人,在明月剧院组成了一个京剧班底,有青衣王慧君、老生王智考、老生王艳芳、武生解世福、花脸王智贵等。青岛解放后,除王慧君外,由以上骨干演员为主成立青岛竞进京剧团,继续作为明月剧院的班底。他们单独演出过许多京剧,其中有《红娘》《玉堂春》《空城计》《贺后骂殿》《古城会》《草桥关》《搜孤救孤》《白良关》《黑松林》等,还有连台本戏《金鞭记》,还为京剧名家丁至云、许翰英、毕谷云等配戏。解放初期,市文联文工团京剧队(青岛京剧团的前身)的老生林之一、旦角张文娟等,也来此演出过《棠棣之花》《九件衣》《唇亡齿寒》《嫦娥奔月》等戏。另外,这期间演出得最多的是茂腔、柳腔、吕剧等地方戏。这在当时确实是促进了老沧口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www.xing528.com)

1957年,沧口地区的戏剧演出任务都交给了在1956年新建的沧口剧院。竞进京剧团的演员就分别被安排到其他剧团演戏,或从事教戏,或到一些区文化馆工作,或改行到粮店等部门当售货员。此后,明月剧院便成了沧口文化馆礼堂,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沧口已与李村合并成李沧区,在旧城改造中,当年曾经辉煌的明月剧院,早已被翻新的建筑物所取代了。

2011年12月31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