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艺海:雨露滋润禾苗壮

青岛艺海:雨露滋润禾苗壮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此时的苗得雨又出了本怪怪的书,叫作《文谈诗话》。2000年“五一”节,我为《老年生活报》出差去济南采访山东省京剧票友大赛,趁机又登门拜访了苗得雨,事后写成了专访,以《雨露滋润禾苗壮——访著名诗人苗得雨》为题,发表在2000年5月4日的《老年生活报》上。苗得雨认为我的这篇评论写得比较全面和准确,感到非常满意。2017年7月12日,苗得雨终因病医治无效而不幸逝世,享年85岁。

青岛艺海:雨露滋润禾苗壮

苗得雨,著名诗人、作家,生于1932年3月5日,山东省沂南县人。1944年12岁时开始文学创作,曾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解放区的“孩子诗人”。他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那时大概小学即将毕业,喜欢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当然对副刊也很有兴趣。一天,我看到一首诗,内容记不得了,但署名却铭刻在心。他叫“苗得雨”,这个名字真是怪怪的。不久,又偶然读到他于1944年春写的一首名为《旱苗得雨》的短诗,诗有三节,第一节是这样写的:“苗得雨,苗得雨,从小受穷又受苦。爹爹逃荒下关东,家里撇下几亩土,全靠奶奶拉把着过,吃的糁子煎饼稀糊涂。”在第二节里控诉了日军、汉奸的暴行。接着,在第三节写到了“八路军解放了俺家乡”,“苗得雨,心喜欢,旱苗得雨旺嗤嗤”。这时的我开始恍然了,知道了他孩提时的经历,原来他的这个怪怪的名字是这样来的。于是,我更加关注他的诗作了。

到了60年代初,人们都饿得肚皮贴脊梁,什么地瓜叶、榆树皮、酱油渣,凡能充饥的全都往胃里装。而此时的苗得雨又出了本怪怪的书,叫作《文谈诗话》。他写的不是诗,而是42篇文艺短论;书纸完全是灰黑色,还比不上现今的卫生纸白;每本才三角钱(那时连地瓜叶或是粮票还卖三元钱一斤呢)。爱屋及乌的我赶忙买上本,一睹为快,就更对苗得雨这个人产生了极大兴趣,总想寻找时机到省城济南结识一下这位从未谋面的著名诗人、作家。

1981年,我又在第二期《文艺报》上读到了著名作家周良沛发表的《说“朦胧”》,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我相信:郭沫若的《女神》绝不能顶垮刘大白的《卖布谣》;艾青的创作成就再大,也不可能取代苗得雨。”也就在这一年,我到济南登门拜访了我仰慕已久的苗得雨。他虽然个子较高、块头很大,而且名声很响,但他是相当朴素无华的,对于素昧平生的我热情有加。我自然就谈起了他的诗作和《文谈诗话》,尤其我在谈及他的名字时,他的回答令我大感意外:“我是出生在山东沂南的苗家庄,父亲借‘大德曰生’之意给我取名苗德生,当革命的雨露洒向这片大地时,我就改为现在的这个名字,不是笔名。”原来如此,我竟然误会了这么多年!

笔者与苗得雨(右)(2006年6月)

1984年6月,苗得雨来青岛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我作为《青岛日报》的文化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也可能是上次提及爱读他的《文谈诗话》和诗作的缘故,他对我格外热情,简直是到了无话不谈有问必答的地步,这使我极为感动。后来,他又几次因公来青岛,都约我到他下榻的宾馆彻夜畅谈。

光阴荏苒,这几十年来我一直与苗得雨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并且经常互通电话。我每到济南总要去拜访他,有时他也到我所住的宾馆来看望我。甚至他在担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时,还抽空与我见面。我们谈得最多的便是文学,这使我受益匪浅。1999年和2000年,我为山东《老年生活报》主编文艺副刊时,从工作岗位刚退下来的他经常应约来稿,既有诗歌,也有散文、随笔、杂文,有时一来就是三四篇,题材新颖,内容丰富。他的这种笔耕不辍的精神确实让我很感动。2000年“五一”节,我为《老年生活报》出差去济南采访山东省京剧票友大赛,趁机又登门拜访了苗得雨,事后写成了专访,以《雨露滋润禾苗壮——访著名诗人苗得雨》为题,发表在2000年5月4日的《老年生活报》上。他收到我寄的样报,立刻来电话表示非常满意。

2001年8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缘分》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就斗胆请苗得雨为我作序。他毫不犹豫立即应允,并很快写出题为《认真执着,多才多艺》的序言。他开始就写道:“青岛的文友吕铭康要出一本他的短文选集,名为《缘分》。我得知后,很愿意为他这本书写几句话,以表达一下我的心意。也可以说是有缘吧!我与铭康交往多年,深感他对事业执着扎实,并且显示了有多才多艺的本领。”他在序言最后还赞扬我:“铭康能做教师,能写作多种文体作品,能主持节目、编导电视、主编书报。他确实是爱好广泛。比如对京剧就相当熟悉,说起这方面事情是如数家珍,他从小就能唱铜锤花脸且至今还能一展歌喉,讲究板眼韵味,令内行都叹服不已。因而,他能长期主持京剧节目,擅长撰写京剧评论,驾轻就熟地采访京剧名家,《老年生活报》每月出一大版京剧专刊就不难理解了。我觉得,他真像哪吒那样有‘三头六臂’,左右开弓,说干就干,要干就得马到成功。今年3月,他来济南看我,我见他是那样朝气蓬勃,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让我钦佩又羡慕。这真是:事业路上无老青。”(www.xing528.com)

笔者珍藏的苗得雨著《文谈诗话》

笔者采写苗得雨的专访(《老年生活报》2000年5月4日)

因为我知道苗得雨已经发表了3500多首诗,还有散文、杂文、评论等文学作品约300万字,出版各种结集和专著近40种,是位名副其实的高产诗人和作家,故而,我决定无论如何也得竭尽全力为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写一篇评论文章。2001年底,苗得雨得知后,就把他所有的作品集都寄赠给我,并且认认真真不厌其烦地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题上字并签名。其间,我们又多次互通电话,他还来信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特别强调他是在战争时期走过了一段,新中国成立17年又走过了一段,改革开放后还是走过了一段。每一段走过了,又走出了。也正是这样,他才有了这支不败之笔。人们值得看一看,在当代诗坛上,他这一棵树是怎样永葆生机,成为长青之树的。我在把他的作品读完后,就一鼓作气写成了文学评论《老干虬枝叶青青——读苗得雨的作品》,近两万字,先后发表在2002年第2期《齐鲁名人》、2002年3月25日《华夏诗报》和2003年2月《国风文学》。苗得雨认为我的这篇评论写得比较全面和准确,感到非常满意。此后,他出版的三本诗文集,都把我的这篇文章作为附录。此文在2004年还获得了全国诗评大奖,我们在北京的这次颁奖会上见了面,他表示要再来青岛多看看。

这些年,苗得雨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几乎不出门,但还是隔三差五给我写信,在济南见面或是通电话。他因有心脏病,说话总是气喘吁吁,我确实不忍心打搅他。

2017年7月12日,苗得雨终因病医治无效而不幸逝世,享年85岁。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2019年1月26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