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球类项目教学与运动训练》成果

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球类项目教学与运动训练》成果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基本握拍法握拍的方法与击球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击球者手臂延伸后的扩大,每个击球动作都是由手臂、手腕、手指相互配合用力来完成的,所以,握拍的好坏对技术的提高和全面性与否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初学者在开始学习时较难掌握。又叫上旋高球,对付威力强大的网前截击型对手,使用强烈的上旋挑高球是“致命的武器”之一。

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球类项目教学与运动训练》成果

(一)基本握拍法

握拍的方法与击球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击球者手臂延伸后的扩大,每个击球动作都是由手臂、手腕、手指相互配合用力来完成的,所以,握拍的好坏对技术的提高和全面性与否有较大的影响。初学者必须按正确的方法握拍。正手握拍基本方法有四种:东方式、大陆式、半西方式、西方式。这四种握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习惯选择不同的握拍方法完成不同的技术。初学者比较适合东方式握拍法,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可以采用半西方式或西方式握拍法。反手握拍方法有单手握拍和双手握拍两种。

1.东方式握拍法

握拍时拍面与地面垂直,正手握拍,虎口中央对准拍柄右上斜面握紧,由于与握手姿势相似,因此也称为“握手式”握拍法。反手握拍。虎口中央对准拍柄左上斜面握紧。这种握拍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学,拍面稳定,容易击推球。但是正反手交替击球时,需要在左手的帮助下变换握拍方法。

2.大陆式握拍法

与东方式握拍法不同,大陆式握拍法在进行正、反拍击球时都无须变换握拍。握时手掌要贴在拍柄上部的平面,食指与其余三指稍分开,四指关节聚贴右上斜面上,拇指垫贴住拍柄的左垂直面上。

由于该握拍法不需变换握拍,所以具有简单、灵活的特点很适合处理地球,对上网截击也很有利。但对于腰部以上的来球,不易控制拍,故打高球不太方便,同时也打不出强有力的上旋球。

综上所述,网球握拍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手握拍/正手握拍击球,如图4-1所示。

图4-1

(2)单手握拍/反手握拍击球,如图4-2所示。

图4-2

(3)双手握拍/正手握拍击球,如图4-3所示。

图4-3

(4)双手握拍/反手握拍击球,如图4-4所示。

图4-4

3.半西方式握拍法

半西方式正手握拍法是将食指第一关节贴在拍柄第三面和第四面之间,手掌心贴拍柄。手指自然伸展握住拍柄。

这种握拍法的优点是:对腰部以上高度的球,可以打出强有力的上旋转球。缺点是:对低于膝关节以下的球,不宜发力进攻。

4.西方式握拍法

握拍时球拍面与地面平行,手掌从上面握住拍柄,这是底线上旋攻击型打法的首选握拍方法。这种握拍法的优点在于能击出强有力的上旋球,且稳定性强。但是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初学者在开始学习时较难掌握。

5.双手反手握拍法

握拍时右手是东方式反手握拍,握在球拍拍柄的底部,左手自然握在右手的上方。这种握拍法的优点在于动作和拍面容易稳定,初学者容易掌握。但是由于双手握拍,相对单手反手击球而言,动作灵活性和控制范围稍逊。

(二)发球技术

1.发球动作要领

(1)握拍法:大陆式或东方式反手握拍。

(2)准备姿势:全身放松,侧身站立在端线外中场标记近旁(单打),左肩对着左力网柱,面向右边网柱,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左脚与端线约成45度角,右脚约与端线平行,重心在左脚上。左手持球,右手轻托球拍在腰部,拍头指向前方。

(3)抛球与后摆拍:抛球与后摆拍动作是同步开始的。抛球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轻轻托住球,掌心向上。当球拍向下向后引拍时,抛球手同时下降至左腿处,紧接着当球拍从身后向头上方做大弧度形摆动,身体做转体、屈膝、展肩时,持球手柔和地在身前左脚前上举,直至伸直高及头顶。此时右肘向后外展约同肩高,拍头指向天空左侧腰、胯成弓形。

(4)击球动作:当左手抛出球时,球拍继续向上摆起,这时握拍手的肘关节放松,当球下降至击球点时,迅速向上挥拍击球,左脚上蹬,使手臂和身体充分伸展。当身体向前上方伸展击球时,肩、手臂已经回转,双肩与球网平行。挥拍击球时,持拍手腕带动小臂有一个旋内的“鞭打”动作,这就是发球发力的关键动作。

(5)随挥动作:球发出后,身体向场内倾斜,保持连续的、完整的、向前上方伸展的随挥动作。球拍挥至身体的左侧,重心移向前方,做到完全自然地跟进并保持身体平衡。

2.发球的分类

(1)大力发球:大力发球的特点是力量大、球速快、威胁大,但命中率比较低。动作方法:发球时应使球拍从后开始挥击,在背后下垂拍头,发球时球拍触球的最佳击球位置应保持在身体垂直稍前的部位。先将球向右侧上方抛起,然后从背后开始挥拍迎球,挥拍过程中力争球拍瞬时速度最快的片刻,在头上合适高度使拍触球击球后继续使拍向目标挥动,身体重心随之向前进入球场。(www.xing528.com)

(2)上旋发球:这是一种以上旋为主、侧旋为辅的发球法。球的上旋成分多于削发球,使球产生一个明显的、从上向下的弧形飞行过网,发力越强,旋转成分越多,弧形就越大,命中率也越高,落地后高弹跳到对方的左侧,迫使对方离位接球,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为发球上网带来了足够的时间。上旋发球时,应把球抛到头后偏左的位置,击球时身体尽量后仰成弓形,利用杠杆力量对球加旋转,击球时球拍快速从左向右上方挥动,从下向上擦击球的背面,并向右带出,使球产生右侧上旋。

(3)挑高球

①进攻性挑高球。又叫上旋高球,对付威力强大的网前截击型对手,使用强烈的上旋挑高球是“致命的武器”之一。这种球能够强劲飞越网前对手,迅速落在后场,使对方既够不着又追不到,即使勉强打到高压球,也是软弱无力,从而漏出空当,给破网得分创造机会。其要点如下:第一,挑高球动作要尽可能和底线正、反拍上旋抽击球动作一样。完成拉拍动作时,要使手腕保持后屈。第二,在挥拍击球时,拍面垂直,拍头低于手腕的位置,采用手腕与前臂的浪翻动作,由后下向前上挥拍,做弧线形鞭击球动作,使球拍在击球瞬间进行擦击,以产生强力上旋,击球点在身体侧前方,重心落在后脚。第三,击球后,球拍必须朝着自己设想的出球方向充分跟进,随挥动作要放松并在身体左侧结束。

②防守性挑高球。亦称下旋高球,飞行弧线高,比上旋高球更易控制,具有失误少的优点。在底线对打被对方打离场地时挑下旋高球,能赢得时间回到有利的位置。如果能掌握下旋高球,同样能不给对方在网前有扣杀的机会。其要点如下:第一,和挑下旋高球和挑上旋高球一样,同样需要动作隐蔽,因此,它的握拍、侧身转肩、向后引拍应尽量与底线正、反拍击下旋球动作一致。第二,击球时拍面朝上,触球是在球的中下部,由后下方向前上方平缓挥拍击球,似舀送动作的击球法。为了更好地控制球的高度和深度,尽管使球在球拍上停留时间长些,动作要柔和。第三,随挥动作和与底线正、反拍击下旋球一样,跟进动作充分,结束动作高于上旋高球结束动作,面对球网,重心稍后。

3.发球的练习方法

(1)掌握正确的发球握拍法,即大陆式或东方式反拍握拍法,只有这种握拍法才能发出不同旋转的球。

(2)重视抛球练习,好的发球有一个准确而又稳定的抛球,要反复练习抛球。

(3)徒手做发球前的准备姿势,模仿抛球及发球的完整动作,多体会放松、准确、协调、完整、舒展的发球动作。

(4)在场地上用多球进行抛球与击球结合的练习,边模仿、边练习、边体会。

(5)先练习发不定点球,后练习发定点球,逐步提高难度,即在发球区内不同点设立目标练习“打靶”,以提高命中率和准确性。

(6)发球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命中数量或在一定数量内要求一定的命中率,以此提高发球命中率和准确性。

(7)练习发各种不同性能的球,并熟练掌握。

(三)准备姿势与移动步伐

1.准备姿势

准备姿势是网球最基本的站位,它适合接发球和“根据地”之间的击球。准备姿势要求身体放松,注意力集中,屈膝,前脚掌撑地,准备随时起动,视对方的击球要有快速反应,保持球拍在身体的中央,这样可以快速去击打任何一侧的球。

2.移动步伐

移动的目的是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只有移动到位才能有效地把球击好。

(1)滑步

向前移动时,蹬出右脚,同时向前迈出左脚,重复此动作。常用于短距离的前后移动击球。

(2)交叉步

向右移动时,右转体,左脚前跨交叉于右脚侧前方,重复此动作。向左移动时,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用于底线左右地移动。

(3)侧后移动

一是侧后交叉移动。右脚后撤,侧对来球,左脚在右脚前交叉,右脚向后撤步,左脚向右脚靠拢成并步,右脚继续后撤成开立。二是后撤滑步,如图4-9所示。右脚向后撤步,侧对球网,左脚向右脚靠拢成并步,重复此动作。

(四)击球

1.正手击球步伐

东方式正手击球通常采用闭锁式步伐示,侧对来球,两脚前后站立,击球前,重心在后脚,击球时向前迈步,重心移至前脚。西方式正手击球一般采用开放式步伐,两脚平行站立,击球时,重心落在右脚上,利用转肩、转体的力量提拉上旋球。

2.反手击球的步伐

反手击球主要依靠支撑脚的转动发力,多采用小开立(与肩同宽)的步伐。单手反拍击球,右脚要跨过左脚,保持背对来球,击球时重心在前脚;双手反拍击球有两种站姿,一种是侧对来球,两脚前后分开的闭锁式站立,另一种是双脚左右分开与网球大致平行的开放式站立。

(五)发球步伐

保持右脚脚尖指向网球柱,两脚尖的连线指向相应的发球区。预备时重心在前脚,抛球、挥拍时重心后移,击球时重心前移,向前蹬腿。

1.截击球的步伐

正手截击采用向前跨出左脚,侧对来球迎击;远离身体的正手截击时,采用左脚跨过右脚的步伐击球;追身球截击时,要迅速后撤右脚,侧身前移挡击球。反手截击球的步伐方向相反。

2.高压球的步伐

在打高压球时可以采用两种步伐:一是侧后交叉移动步;二是后侧滑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