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山县农业产业调整:实现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

灵山县农业产业调整:实现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决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97年实施的国家“三元结构”种植试点县、广西吨粮田综合技术开发、“三田”建设工程等项目,促进种植业从“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粮食以及冬种生产得到较好发展。全县除粮食等一些作物产量因调整结构而比2000年略有减少外,其他经济作物均得到较快发展。

灵山县农业产业调整:实现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在经历了1977、1978年两年徘徊之后,1979年和1980年连续增产。198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64万公顷,总产量35.72万吨,面积比1978年减少8.96%,总产量增加16.29%。

“六五”计划时期,在确保粮食增产同时,全县大力发展甘蔗茶叶水果生产,对农作物推广配方施肥和综合病虫害防治。198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22万公顷,比1980年减少4.91%;总产量36.90万吨,增长3.31%。茶叶总产量923吨,比1980年增长15.23%;油料作物总产量3521吨,增加1.35倍;蔬菜总产量6277吨,增长40.78%;甘蔗总产量17.45万吨,增长88.03%;水果总产量3.88万吨,增长7.12%。

“七五”计划时期,贯彻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关于加强农业、夺取粮食丰收的有关决定,把粮食生产摆在农村工作首位,切实把增加粮食产量的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1988年冬开始抓发展绿肥,抢季节,不误农时,推广杂交水稻及其配套技术,采取建立高产示范样板以及技术培训等方法普及科学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199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18万公顷,比1985年减少0.47%;总产量42.13万吨,增长14.17%。

“八五”“九五”计划时期,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90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荔枝商品生产的决定》,引进发展荔枝专项贷款(外资),改造低产荔枝园。1992年7月5日,举办首次灵山荔枝节。1994年,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调查中心联合调查,灵山县是全国水果总产量和蔗糖总产量最高的100个县市之一。1995年,县人民政府出台了甘蔗扶持政策,鼓励个人、集体种植水果,实施了水稻“三高”综合技术、冬季农业“双增一稳”工程等项目,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96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决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灵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荔枝之乡”。1997年实施的国家“三元结构”种植试点县、广西吨粮田综合技术开发、“三田”建设工程等项目,促进种植业从“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粮食以及冬种生产得到较好发展。全县糖蔗种植面积扩大到1.17万公顷,总产量达到67.97万吨,为历史最高产量。是年,灵山县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998年,全县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品种,并对种植户实行奖励,水果生产创下“总面积、总产量、总收入、人均水果收入”4个广西第一。1999年,灵山县成为广西18个建设10万亩冬菜开发示范样板片县之一。武利镇获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香蕉之乡”。2000年,灵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进入正轨,农村商品生产实行市场经济,一些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搞种养、加工等,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机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骨干龙头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引导蚕桑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是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73万公顷,比1990年减少5.51%;总产量50.05万吨,增长18.8%。甘蔗总产量36.53万吨,比1990年增长38.15%;茶叶总产量2270吨,增长76.79%;水果总产量35.48万吨,增长4.68倍。(www.xing528.com)

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正久茶业有限公司的千亩无公害茶叶基地(灵山县农业局提供)

进入21世纪,灵山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1年,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发展茶叶生产奖励办法》,茶叶生产保持良好发展趋势。推广高产优质稳产超级稻种植,全县粮食单产连续7年获得增产。2002年,开展无公害蔬菜示范推广。实施土壤肥力与优化施肥综合技术提高生产力研究与开发项目,荔枝、龙眼增产6%以上。2003年,灵山县获列为“广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是年,灵山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10年,在巩固提高已建立的无公害蔬菜、茶叶、水稻、水果生产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促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县共建立水稻、蔬菜、茶叶等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项目)32个,示范面积1.21万公顷。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分别建成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21家和25家。2012年,灵山县被评为“全国100个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示范县”,“灵山荔枝”“灵山凉粉”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灵山仙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获列为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全县除粮食等一些作物产量因调整结构而比2000年略有减少外,其他经济作物均得到较快发展。甘蔗总产量120.11万吨,比2000年增长2.29倍;茶叶总产量6309吨,增长1.78倍;水果总产量56.71万吨,增长59.84倍。各种农产品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