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娶妇_东京梦华录_娶媳妇流程_宋代妇女服饰

娶妇_东京梦华录_娶媳妇流程_宋代妇女服饰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①,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②,序三代名讳③,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④。或下小定、大定⑧,或相媳妇与不相。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绾一同心,谓之“牵巾”。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宋代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皆穿褙子,可做常服或常礼服。此处当指一种妇女戴的帽子。

娶妇_东京梦华录_娶媳妇流程_宋代妇女服饰

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次檐许口酒,以络盛酒瓶,装以大花八朵、罗绢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上,谓之“缴檐红”,与女家。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筋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筋”。或下小定、大定,或相媳妇与不相。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下定了,即旦望媒人传语。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追女家,随家丰俭。女家多回巧作之类。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次过大礼。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头之类。前一日女家先来挂帐,铺设房卧,谓之“铺房”。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与了然后行。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栏门”。新妇下车子,有阴阳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厌青羊等杀神也。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入门于一室内,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只径入房中,坐于床上,亦谓之“坐富贵”。其送女客,急三盏而退,谓之“走送”。众客就筵三杯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于中堂升一榻,上置椅子,谓之“高坐”。先媒氏请,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次丈母请,方下坐。新人门额,用彩一段,碎裂其下,横抹挂之。婿入房,即众争扯小片而去,谓之“利市缴门红”。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然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宫院中即亲随人抱女婿去,已下人家即行出房,参谢诸亲,复就坐饮酒。散后,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段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答贺”。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三日,女家送彩段油蜜蒸饼,谓之“蜜和油蒸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暖女”。七日则取女归,或送彩段头面与之,谓之“洗头”。一月,则大会相庆,谓之“满月”。自此以后,礼数简矣。

注 释

①起:起草。草帖子:简略的庚帖,即写有出生年月日的帖子。

②细帖子:详细的庚帖。

③序:按次第叙写。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生前曰名,死后曰讳。

④议亲:说亲,提亲。服亲:指近亲。古时,表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五服内为近亲。

⑤檐:通“担”。许口酒:即许亲酒,答应亲事之酒。

⑥银胜:古时妇女所戴头饰。一种剪银箔为人形的彩花。

⑦筋:通“箸”,竹筷子

⑧小定:旧时缔结婚姻的初步手续,男家向女家用饰物等作为定礼。明顾起元 《客座赘语· 礼制》:“今留都初缔姻,具礼往拜女家,曰‘谢允’;次具仪,曰‘小定’。”大定: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的仪式。

⑨端:古时布帛长度单位。绢曰匹,布曰端。古绢以四丈为一匹,布以六丈为一端。唐以四丈为匹,六丈为端。

⑩盖头:旧时妇女外出时,用以蔽尘的面巾披肩。宋周《清波别志》卷中:“士大夫于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

⑪背子:也称褙子,一种传统服装。男女皆服,式样有异。始见于隋唐,由袖长半截、衣身较短的半臂发展而来。盛行于宋元时期,至明代发展为披风,形式变化甚多。宋代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皆穿褙子,可做常服或常礼服。其基本形制为直领对襟、长袖;袖子可宽可窄;衣长可至膝上、齐膝;也有长至小腿及脚踝的。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背子》引《实录》云:“ 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加背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今又长与裙齐,而袖才宽于衫。”

⑫官亲:官吏的亲戚。宫院:后妃所居之所,亦指王子居所。此处当指皇亲国戚。恩泽:此指婚事。

⑬冠子:古时贵族妇女戴的帽子,亦指道士帽。此处当指一种妇女戴的帽子。

⑭包髻:一种长方形头巾,戴时将对角折叠,从额前向后面缠裹,再将巾角绕到额前打结。

⑮下定:下聘。古代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

⑯旦望: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⑰节序:节令的顺序。此指节日。

⑱节物:应节的物品。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头面:指妇女用的头饰。追:送。

⑲巧作:此指女子婚前亲手绣制如荷包、汗巾、枕套、鞋面之类小件手工活计。

⑳财礼:指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由男方付给女方的货币或财物,也称聘金、聘礼。

㉑报:告知。成结:成亲,结婚。

㉒催妆:古时婚姻礼俗之一。谓女方出嫁须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妆启行。冠帔:古代妇女之服饰。冠:帽子。帔:披肩。宋王巩《闻见近录》:“一日,儿女婚嫁,遣中使问其姓氏,悉赐冠帔。” 花粉:头上戴的花和搽脸粉。一说“花”指花钿,即极薄金属片或彩纸剪成小花朵形状,贴在脸颊、额头上。

㉓公裳:宋时婚礼通用服饰。方领、前襟黑边之宽大长衣,束大带,着黑鞋,戴乌纱帽。

㉔利市:节日、喜庆所赏的喜钱。(www.xing528.com)

㉕引:牵引,拉。

㉖炒咬:吵嚷,喧闹。

㉗花红:婚礼或喜庆时的礼物。

㉘阴阳人:以占卜、看相、测风水等事项为职业的术士,或称阴阳先生。古代举办婚礼时也往往请这样的人来担当一定的角色。

㉙草节:当指有节的草本植物,以兆吉庆。

㉚咒祝:祷告,祈福。

㉛厌:即“压”。青羊:神话中的木精、煞神。杀神:煞神。

㉜跨鞍:即跨马鞍,古时婚俗,置马鞍于男方家门口,待新人入门时跨过。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礼制》:“唯妇下舆以马鞍令步,曰跨鞍。”蓦:跨过。

㉝花胜:本为古代妇女所戴的花形首饰,剪彩为之。此指婚礼上新郎头上戴的花胜,与平时女子所戴有所不同,大抵其目的是为了调侃新郎。宋司马光《书仪》卷三“婚仪上”云:“世俗新婿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体。必不得已,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

㉞中堂:厅堂正中。榻:狭长而较矮的床。

㉟妗(jìn)氏:即舅母。

㊱利市:此指吉利,好运气。

㊲绾(wǎn):盘绕,系结。

㊳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此当指类似笏板的一种木板

㊴讲拜:即行拜见礼。

㊵头须:扎在发髻上类似穗子的装饰品。

㊶展拜:拜谒,行跪拜之礼。

㊷趣:通“趋”,快速。

㊸鼓吹:演奏乐曲的乐队。从物:随身物品。此指礼物。

㊹迎:据文意,当为“送”。

㊺作会:指各种聚会。

㊻暖女:古时婚俗,女儿嫁后三日,娘家馈送食物等问候,称为“暖女”。

㊼取:此指迎接。

译 文

凡是娶媳妇,首先要起草一份草帖子,待男女两家同意后,再起草细帖子,上面按次序写上曾祖、祖父、父辈三代人的名讳,以及议婚人的近亲、田产、官职之类的情况。然后,男方派人挑着许亲酒,这许亲酒担要用丝络装酒瓶,还要装上大花八朵、色彩鲜艳的罗绢或银胜八枚,又用花红绸子缠绕在酒担上,叫作“缴担红”,送给女方家。女方家用二瓶淡水,三五条活鱼,一双筷子,全部放在男方原来的酒瓶内,叫作“回鱼箸”。此后,男方家或者下小定,或者大定,或去女方家中相媳妇,或不相。若去女方家中相媳妇,则男方家的一位亲人或未来的婆婆要去女方家中。相看得中意,就用一支钗子插在女方的帽子上,叫作“插钗子”;如果相看得不中意,就留下一两端彩段给女方压惊,这就代表这桩亲事不成了。媒人也分好几等,上等媒人头戴盖头,身穿紫色背子,专门说和大小官员、皇亲国戚的婚事;中等媒人头戴冠子,包黄色的头巾,身穿背子,也有的不穿背子而只系裙,手拿青色的遮阳伞,都是两个人同行。等到下了聘礼后,即由媒人在初一或十五在两家之间传话。遇到各种节日,男方家就用各色应节的礼物、饰物及羊、酒之类送往女方家,礼物的丰盛或俭朴,随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女方家大多回赠女红针线之类的小物品。然后,是正式下财礼,再后是告知女方家结婚的日子,最后是行结婚大礼。婚礼前一天,或是当天一早,男方家要将催妆的冠帔、花粉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回送公服、花幞头之类的东西。婚礼前一天,女方家人先来到男方家,在新房挂上帐子,铺设卧房,陈列嫁妆,叫作“铺房”。男方家则要对来者招待茶酒和赠送喜钱等。到迎娶的当天,男方家派人抬着车子或花轿子出发迎亲,一直被引导到女方家门前。女方家款待前来迎亲的客人,并赠送彩缎给他们,然后奏乐,催妆,送新人上车或轿子。随从之人不肯起程,吵嚷着要喜钱,叫作“起檐子”。给了喜钱然后出发。迎亲的人先回到男方家门前,随行的人和男方家人纷纷索要喜钱、礼物等,叫作“栏门”。新娘下车时,有阴阳人手里拿着斗,斗里盛着谷豆、钱果、草节等物,他一边祷告祝愿,一边朝门口撒斗中之物,小孩子们争先抢拾,叫作“撒谷豆”,世俗认为这样可以镇住青羊等杀神。新娘下了车或轿子,脚踏青布条或毡席,不能踏在地上,前面一人捧着镜子倒着行走,引导新娘跨过马鞍,再从草和秤上跨过,进门后,入一室,室内当中悬挂帐帷,叫作“坐虚帐”;也有的人家径直进入房中,坐在床上,也叫作“坐富贵”。女方家送新人的来客,快速饮酒三盏后就告辞了,叫作“走送”。待所有宾客入席饮酒三杯之后,新婿穿好公裳,用花胜遮蔽面部,在厅堂中央放置一榻,榻上再放一把椅子,叫作“高坐”。先由媒人来请,再由姨娘或舅妈这些长辈来请,并各斟一杯酒饮下;最后由丈母娘来请,方才坐下。新人婚房的门额上,用彩缎一段,将其下部撕裂成条,横转过来挂到上边。待新郎进入新房后,众人便争先撕扯一小片而去,叫作“利市缴门红”。新郎在床前请新娘出来,男女两家各拿出一块彩缎,绾成一个同心结,叫作“牵巾”。新郎把彩缎挂在笏板上,新娘把彩缎搭在手上。新郎倒退着出门,两人面对面,一同到家庙前参拜。拜完之后,新娘倒退而出,由人搀扶着到新房中进行互拜礼。新郎、新娘争着先拜,对拜之后,就来到床边,新娘面向左坐着,新郎面向右坐着,这时妇女们用金钱、彩果等向床上抛撒,叫作“撒帐”。接着,男在左边女在右边,各自取下一缕头发,两家人取出成匹的绸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物品,叫作“合髻”。然后将两只酒盏用彩缎连结起来,新郎、新娘各饮一盏,叫作“交杯酒”。饮完后,将酒盏与花冠子一同掷于床下,如果酒盏一仰一合,当时风俗就认为是大吉,则众人就会前来贺喜。然后将床帐掩上。如果是皇亲国戚,便由亲信随从将新郎抱去,此下的各等人家,新人自行出房,去参见拜谢各位亲戚长辈,礼毕,重新就坐饮酒。酒席散后,在第二天五更时分,用一张桌子,上面放置镜台和镜子,新娘朝上行跪拜之礼,叫作“新妇拜堂”。然后拜见尊长亲戚,并各赠彩缎、巧作、鞋子、枕头之类作为礼品,叫作“赏贺”。尊长则另换一匹彩缎回赠,叫作“答贺”。新郎前去新娘家参拜,叫作“拜门”。有财力能够很快把财礼办妥的,第二天就可前往,叫作“复面拜门”。如次日不去,在结婚后第三日或第七日再去也可以,赏贺的礼品,也像女方家的礼数一样。待酒宴散后,女方家准备鼓乐班子,备下礼物,送女婿回家。婚后第三日,女方家则送彩缎、油蜜、蒸饼到男方家,叫作“蜜和油蒸饼”。娘家人到女婿家来聚会,叫作“暖女”。婚后第七日,娘家人来接女儿回家,或者送来彩缎、头面等礼物,叫作“洗头”。结婚一月后,则要举行一次大的聚会以示庆贺,叫作“满月”。自此以后,各种礼数就简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