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史:仁慈太子朱标的成长与离世

明朝史:仁慈太子朱标的成长与离世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朱元璋自称吴王,就将这孩子立为世子,一年后,明王朝建立,他随即被立太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后,便开始和明朝这个新生的政权一起成长。朱元璋还设立大本堂,令古今书籍充盈其中,四方名儒轮班为太子及诸王讲课,又选才俊之士伴读他们身边。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薨,时年三十有七。

明朝史:仁慈太子朱标的成长与离世

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平陈迪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的啼哭,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后朱元璋自称吴王,就将这孩子立为世子,一年后,明王朝建立,他随即被立太子。他就是懿文太子——朱标。

朱标被立为太子后,便开始和明朝这个新生的政权一起成长。朱元璋为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继承自己打下的万里江山,可谓煞费苦心。当时无论是开国元勋还是后起新秀都兼领东宫官职,围绕在太子身边。朱元璋还设立大本堂,令古今书籍充盈其中,四方名儒轮班为太子及诸王讲课,又选才俊之士伴读他们身边。朱标就在这样严格而正规的教育中,成长为一名满腹经纶、恪守礼法的储君。

洪武十年(1377),朱标22岁时,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事项可让朱标处理,然后上报自己。朱元璋告诫朱标,创业之君因诸事亲力亲为,所以熟悉人情,凡事能处理妥当。而守成之君,因生长富贵,如果不在平日多加历练,很难有不犯错的。所以,朱元璋让朱标与群臣接触,听大臣议事,从而获得治国的训练。朱元璋给了朱标“四字箴言”:仁,明,勤,断。朱元璋一生勤勉政事,兢兢业业,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和他一样,这就是社稷之福了。

与他父亲相比,朱标对治国的手段更倾向于怀柔政策,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事事以仁字当先,这与他的父亲很是不同。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朱标前往陕西视察,一是为了勘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二是当时,秦王朱樉行事多有过失,朱标此行,也要就此调查一番。待朱标还朝后,献上陕西地图一份,并竭力为秦王朱樉求情,这才使朱樉被放回属地。

史书称朱标天性仁慈,而朱元璋生性多疑,明朝建国不久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洪武四大案”,狡兔死,良狗烹,很多开国元勋都难逃一劫,举国上下人心惶惶。

朱标对父亲的举措无法认同,在他看来,治国靠的不是杀戮,杀的人应该越少越好。他不止一次为那些被父亲判定有罪的人求情,这在别人看来是触怒龙颜的大忌,但朱标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百折不挠。(www.xing528.com)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朱标再一次站出来。朱元璋闻言,不动声色,只是第二天将一根布满刺的木棍扔在朱标面前,让他捡起来。朱标虽然仁厚,但智商并不低,看见有刺,自然不会动手。

朱元璋认为:“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替你拔去棍子上的刺,我杀的都是坏人,清理掉这些人,再把国家交给你不是更好?”但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朱标同样冷淡地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话什么意思,意思是皇帝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要求下面的臣子贤明呢?朱元璋气得顺手抄起座椅朝朱标砸过去。幸好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可朱标回去就大病一场。

在这样的情境下,朱标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只能小心翼翼,惶恐度日,最终耗掉了自己的生命。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标薨,时年三十有七。

标的早亡,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以至于使朱元璋做出了一个不理智的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长孙,他日继承大统。对朱标来说,这似乎是最大的宽慰,而对明王朝来说,是福是祸,还是未知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