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教学法符合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创新教学法符合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教材”是统编的,但“学材”应允许差异性。实践表明,具有契合专业课特色的创意性“思政课”教学法,也符合0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创新教学法符合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1.政治意义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与基本依循。高校校园是“隐形战场”,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正上演着一场价值观争夺战。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空间纳入有效管治空间,建构起与现实制度生态相匹配的课程生态。

哲学伦理学家汉斯·约纳斯在其名著《责任原理》中,把“避免最大的恶之准则”视为技术时代伦理学的核心标准。“避免最大的恶之准则”要求人们把“不做”作为最重要的行为选项。[1]然而,这是“消极伦理学”的理论假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需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建构起一种“积极伦理学”。

做好课程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与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已经牢固树立。但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仍然存在“西风”与“东风”的斗争和较量。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高校意识形态多元纷争,甚至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攻的前沿阵地。

2.现实意义

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兴组织的崛起,对国家意识形态造成深刻挑战。早在20年前,黑客约翰·巴洛就“信息传输、关系互动和思想本身”与“物质实体”,在建立“物质实体”基础上进行“物质强制(Physical Coercion)”与“关于财产、表达、身份、迁徙的法律概念及其情境”的对比,论证了国家机器在信息社会中地位的衰落,甚至发布了《网络独立宣言》。此种叙述或危言耸听,却阐明虚拟组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在其无严格资格限制的网民之间实现超越地域局限的信息交流,从而造成“去中心化”的意识形态解构。在网络世界尤其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发声,各种不良信息以精美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如果无法有效规制这种状况,事实将成为被网络媒体夸张与放大的“事实”,造成“‘我’要新闻自由,但记者要传播‘我’要的新闻”的网络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理论,指出人的异化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人与劳动的异化,三是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网络时代,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异化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下的异化——受“被制造”的不良虚拟产品所误导、诱导从而偏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之异化。(www.xing528.com)

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敢于“亮剑”。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筑起网络“防火墙”,还要筑起“心的长城”,用我们的网络爱国民主墙对抗所谓的“民主墙”。更重要的是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主流话语得到当代大学生认同。

3.教育教学意义

有助于统整“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在专业课中有思政元素,也在思政课中体现专业元素,从而打通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中梗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融性。虽然无法穷尽专业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思政课也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不容拆解,但是,如果能在一门思政课中找到几个可以和专业相契合的“亮点”,那么就有助于帮助该门课成为与学生的美好约定,让思政课程在整个高校课程中留下一道风景。风景,不仅是外在美丽的象征,还表征着一种超越教材而与学生现实相联结的精神关联。

有助于“教”与“学”之间的意义建构。如果思政课要避免成为“水课” 而成为“金课”,就要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眼”。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教材”是统编的,但“学材”应允许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学生量身定制具有特色的思政课,在尊重学生鲜活个性、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反而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生发出教学智慧。实践表明,具有契合专业课特色的创意性“思政课”教学法,也符合0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