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中心3D噪声地图与空间形态研究总结

城市中心3D噪声地图与空间形态研究总结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前文对街区空间形态与噪声环境的相关分析,总结了街区空间形态影响声环境的若干研究结论,综合分析相关结论,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调控内容与特点,总结中心区噪声环境的相关优化策略。居住组团单元的排布应注意组团间位置的交错,避免在组团间形成直线通道,减少道路交通直达声的进入。沿街布置居住组团时,将组团围合度最高的一面朝向街道摆放可优化组团内声环境,组团沿街面可局部变形,用裙房等方式减少交通噪声的进入。

城市中心3D噪声地图与空间形态研究总结

基于前文对街区空间形态与噪声环境的相关分析,总结了街区空间形态影响声环境的若干研究结论,综合分析相关结论,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调控内容与特点,总结中心区噪声环境的相关优化策略。

【结论1】大体量的单体建筑由于缺少界面组合围合的遮挡,建筑是暴露在交通噪声的环境之中的,地块外部空间受周边交通环境影响很大。

【结论2】道路交通直接决定了与道路相接的沿街步行空间的噪声环境等级,建筑界面的噪声等级则取决于道路交通情况与界面和道路间的距离大小。

【结论3】在剖面噪声分布上,受裙房界面的影响,高层与裙房相接的部分界面声压级会显著降低。

【结论4】散点式组合建筑群的组合形态通常建筑间有较大的间距,会有较多的直达声进入街区内部,不利于街区声环境质量的提升。

【结论5】散点式的形态本身围合度低,在街区主要道路侧面需要通过组合布局或增加小体量裙房来加长沿街界面,增加对外部噪声的屏蔽。

【结论6】高围合周边式的建筑组群形态其沿街界面对交通噪声有着较好的屏蔽效果,这类型的空间形态有利于降低街区噪声,提升街区声环境的质量。

【结论7】连续的围合界面有利于街区内形成较多的宁静区域,例如使用L形的建筑体量布置,街区沿街开口设计避开主要道路可减少大量进入街区内部的直达声。

【结论8】城市广场的噪声环境与广场周边道路交通噪声水平直接相关,将广场布置于次级道路或支路边更有利于形成声舒适的广场空间。(www.xing528.com)

【结论9】园林树木花坛等构筑物并不能起到与建筑界面相似的声屏障作用,对于改善广场声环境作用很小。

【结论10】以居住小区为主的行列式街区在主要交通噪声源的侧面,布置6 m以上的裙房或其他沿街建筑形成连续界面,能较好地减小小区内公共空间的噪声水平。

【结论11】为优化街区声环境,居住小区入口适宜设置在道路交通等级低的侧面,交错行列式布局对进入街区内的噪声的消解效果更好。

【结论12】沿街布置的弧形建筑其背街面声压级降低幅度高于普通的板式建筑,行列式街区沿街使用弧形建筑体量更有利于内部空间噪声环境的优化。

【结论13】居住组团单元的排布应注意组团间位置的交错,避免在组团间形成直线通道,减少道路交通直达声的进入。

【结论14】沿街布置居住组团时,将组团围合度最高的一面朝向街道摆放可优化组团内声环境,组团沿街面可局部变形,用裙房等方式减少交通噪声的进入。

【结论15】沿街围合的建筑高度6 m以上的院落空间形态能有效降低街区内部院落空间的噪声水平,沿街面的连续性越高,降噪效果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