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中心3D噪声地图与建筑群设计优化

城市中心3D噪声地图与建筑群设计优化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围合式的街区介于无围合与高围合度街区之间,这类街区通常在某一侧或部分边界通过建筑体量、裙房组合形成了围合边界,然而由于建筑组合关系不紧密而导致局部街区界面较为开敞,缺少围合。高强度开发模式下这类街区通常由点式高层建筑组成,半围合的形态大多是由于高层缺少裙房围合或裙房短小无法形成围合关系,因此在形态上成为散点式组合建筑群。

城市中心3D噪声地图与建筑群设计优化

半围合式的街区介于无围合与高围合度街区之间,这类街区通常在某一侧或部分边界通过建筑体量、裙房组合形成了围合边界,然而由于建筑组合关系不紧密而导致局部街区界面较为开敞,缺少围合。高强度开发模式下这类街区通常由点式高层建筑组成,半围合的形态大多是由于高层缺少裙房围合或裙房短小无法形成围合关系,因此在形态上成为散点式组合建筑群。较为典型的案例是长发中心地块和龙台国际大厦街区。

案例1——长发中心地块

长发中心地块位于新街口中心区东部,地块形状为矩形,用地规模为1.87 hm2,街区建筑密度为26.1%,容积率为6.81,平均高度为104 m,街区用地职能包括贸易咨询用地和居住用地。地块周边有三条道路,北侧中山东路为城市主干路,实测昼间非高峰车流量为1 900辆/h,重型车比为9%。南侧科巷与东侧利济巷为城市支路,车流量较小。

表4-4显示了基于实测数据模拟的长发中心地块平面声压级等值线图,图4-4为长发中心三维噪声分布图,街区总体方面,模拟数据统计地块的空间平均声压级(Lavg)为56.33 dB,达到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限值标准,空间背景声压级(L90)为48 dB,较为宁静。由于街区建筑体量的散点式布局,街区的外部空间表现出尺度均匀、连续的特点,内外的区分不明显,测点A、B、C设置于地块的沿街步行空间上,主干路中山东路一侧的测点A声压级数据为71.3 dB,而位于支路旁的测点B、C的声压级数据为55 dB和57 dB,可以看出地块北侧主干路为主要的交通噪声源,测点D位于地块北侧两座点式高层建筑中的通道空间,距道路红线40 m,测点声压级数据为56.8 dB,与路旁测点相比降低了15 dB左右,位于通道空间尽头的测点E声压级数据为52.5 dB,测点F、G所处区域为街区内部的大型空间,测点声压级分别为49 dB和50 dB,作为街区内部空间来说围合度并不高,没有形成声压级低于45 dB的宁静区域。不过由于周边城市支路噪声源等级较低,内部总体声压级得以平均在50 dB左右。街区南北向的剖面声压级图数据显示,北侧主干路旁的点式高层沿街建筑界面声压级范围为60~66 dB,其内侧界面声压级范围为45~50 dB,内外声压级差约为15 dB,而南侧支路旁点式高层沿街界面声压级为53~57 dB,内侧为50~55 dB,内外声压级差为3 dB左右,南侧缺少围合,因此内外声压级并没有形成较大差距。

表4-4 长发中心地块声环境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4-4 长发中心三维噪声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案例2——龙台国际大厦街区

龙台国际大厦街区位于新街口中心区东部,地块形状为矩形,地块用地规模为1.5 hm2,建筑密度为39%,容积率为5.91,地块平均高度为60 m,用地职能为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和中小学用地。街区周边与4条城市道路相接,北侧中山东路为城市主干路,该段实测昼间车流量为2 500辆/h,重型车比为10%,东侧太平南路为城市次干道,车流量为800辆/h,公交线路较多,重型车比达到16%,西侧碑亭巷与南侧铜井巷为城市支路,车流量较小。(www.xing528.com)

表4-5为基于实测数据模拟的龙台国际大厦街区平面声压级等值线图,图4-5为龙台国际大厦三维噪声分布图,街区总体方面,模拟数据统计地块的空间平均声压级(Lavg)为64.26 dB,达到3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限值标准,街区空间背景声压级(L90)为52.9 dB,相对较高。街区内的三座点式高层布局相对紧凑,在街区东面和北面形成了一定围合,建筑间间距较小,街区西南部用作停车场,并没有围合。在不同类型外部空间设置了测点读取噪声数据,测点A~D位于沿街步行空间,主干路中山东路一侧的测点A声压级数据为75 dB,次干道太平南路测点B声压级为72 dB,两条支路巷道旁的测点C、D声压级数据为65 dB左右,东侧和北侧道路是街区主要噪声源,测点E、F位于街区东侧和北侧建筑间的通道空间,北侧测点E距道路红线30 m,测点声压级60 dB,东侧测点F距道路红线40 m,测点声压级为55 dB,测点G、H位于街区内部空间,测点G位于沿街建筑背面,测点声压级53.6 dB,测点H位于街区幼儿园内,测点声压级50 dB。结合数据来看街区内侧并没有较多的宁静空间,总体声压级偏高,主要原因是东侧和北侧的开口位置使得较多的直达声进入街区内部,从街区东西方向的剖面来看,东侧沿街建筑的内外声压级差达到20 dB,建筑背面声压级降低到45 dB,西侧由于开敞空间的影响,建筑内外声压级差为8 dB。

表4-5 龙台国际街区声环境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4-5 龙台国际大厦三维噪声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综合案例分析内容可得出散点式组合建筑群空间形态与声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些结论:

【结论4】散点式组合建筑群的组合形态通常建筑间有较大的间距,会有较多的直达声进入街区内部,不利于街区声环境质量的提升。

【结论5】散点式的形态本身围合度低,在街区主要道路侧面需要通过组合布局或增加小体量裙房来加长沿街界面,增加对外部噪声的屏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