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农民起义及其失败

明代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农民起义及其失败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德年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虽然起义第二年便被镇压,但却由此引发了四川各地人民的武装暴动。与此同时,正德六年到十三年,江西地区也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正德年间最大的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同时,明政府又在河北实行马政制度,把军马配给农民放牧,规定每年纳驹数量。到七月,刘七、齐彦名先后遇难,历时两年,转战数省的起义最后失败。

明代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农民起义及其失败

明统治者的骄淫奢侈,挥霍无度,不仅带来了朝政的腐败,也造成财政的匮乏。而统治者为了满足其永无止境的逸乐欲望,便只有不断地加紧剥削,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明代自正统年间开始,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日趋激烈。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明正统七年(1442),爆发了叶宗留领导的浙江山区的矿工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福建邓茂七领导的佃农起义;景泰七年(1456),广西桂平县爆发了大藤峡地区的瑶壮族人民起义;成化元年(1465)和成化六年(1470),荆襄流民在刘通、石龙和李原、小王洪的领导下,也举起了义旗。这些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已暴露了明中叶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之势。

正德年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正德三年(1508),四川保宁人刘烈领导当地群众起义,进攻陕西汉中等地。虽然起义第二年便被镇压,但却由此引发了四川各地人民的武装暴动。正德四年(1509)保宁人蓝廷瑞、鄢本恕、廖惠起兵称王,蓝称“顺天王”,鄢称“刮地王”,廖称“扫地王”,一时间,归者众至十万,势力扩展到陕西、湖广等地。正德六年(1511),起义军在东乡被围,蓝廷瑞、鄢本恕等首领二十八人中计被俘,起义军瓦解。其余部在廖惠的领导下继续抗争,直到正德九年(1514),才被最后镇压下去。与此同时,正德六年到十三年(1511—1518),江西地区也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

陈洪绶《戏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四童仿效成人拜佛,有的磕头,有的鞠躬,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的一个侧面。(www.xing528.com)

正德年间最大的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河北地区是明朝的统治中心,河北霸州是皇庄和官庄集中的地方,土地兼并激烈。同时,明政府又在河北实行马政制度,把军马配给农民放牧,规定每年纳驹数量。种马死亡或者繁殖不够额,都要赔偿。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农民的土地不断被掠夺,草料不足,马匹瘦弱,甚至不断倒毙。明政府就强迫马户出银补买良马,很多人因此而倾家荡产。同时,霸州又是交通孔道,军旅往来频繁,农民的夫役负担又特别重。许多人生活难以为继,便索性带着马匹聚集起来,杀富济贫,官府称之为“响马盗”。正德五年(1510)十月,交河人杨虎,文安人刘六、刘七兄弟在霸州举起义旗,马户成为义军的骨干。他们组成以骑兵为主的队伍,势如疾风,迅速攻占了北直隶、山东的二十多个州县。他们采取流动作战的战术,所到之处,杀官吏,放狱囚,势如破竹。义军还竖起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的大旗,表示要推翻腐朽的明王朝。刘六、刘七曾率众三次进逼北京,一度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中心。

起初,明政府派张伟和马中锡统京营兵镇压,但京营兵怯懦畏战,根本不是义军的对手。后来,明政府调动了包括宣府、大同、辽东等地边军在内的大量兵力来镇压起义军。正德六年十一月,杨虎阵亡。正德七年,刘六、刘七在山东失败,又孤军下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之战中,刘六阵亡。刘七率余部继续转战湖口、安庆芜湖、镇江等地,他们三过南京,“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到七月,刘七、齐彦名先后遇难,历时两年,转战数省的起义最后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