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长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

特长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隧道弃渣环境风险因素分析高楼山隧道属双洞四车道特长隧道,出渣量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隧道作为项目试验段先期开工,作为路基填料的调配存在制约,造成大量弃方。

特长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

4.3.7.1 环境保护风险分析

高楼山隧道属特长公路隧道,埋深较大,隧道开挖对地表形态无明显改变,综合工程地质因素和设计方案,隧道设计阶段存在洞口水土流失、地下水流失、隧道弃渣污染、周边环境影响等环境保护风险源。

1.洞口水土流失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隧道穿越关家沟—何家坝背斜,进口端至AK46+600附近岩性以中泥盆系(D2)第四岩性段(D21s4)灰色变质砂岩及黑色砂泥质板岩、炭质板岩为主,夹硅质砾岩层及硅质岩;隧道进出口以碎石土为主。

(1)碎石土(Q4c+dl、Q4pl、Q4dl):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段及隧道洞顶的冲沟内和缓坡地带,褐灰色,稍密,稍湿-湿,骨架成分以变质砂砾岩、片岩碎屑组成,分选性差,呈棱角状,一般粒径20~100 mm约含50%,最大250 mm,粉质黏土充填。

(2)泥盆系砂质板岩、炭质板岩(D11s1+2):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段,与下伏下古生界—碧口群(Pz1bk)呈断层接触。板岩,产状353°∠70-80°,灰褐色—灰黑色,岩体较坚硬,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角闪石云母等,含石英条带,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呈碎裂状结构。

(3)下古生界—碧口群(Pz1bk):主要由巨厚正常沉积碎屑岩组成,夹少数火山碎屑岩。岩石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但大多数层理及原生沉积构造仍然保留,为建立岩层正确层序提供了可靠依据。按岩层上、下层序关系,岩石组成及韵律特征,自北往南,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群、八个岩性段。研究区主要出露四个岩性段。

进出口水量和水位受季节制约,雨季时水量相对较大,洞体开挖时易出现滴状渗水或淋雨状出水。

综合隧道进口与出口段的地质情况;隧道进出口部位边坡稳定性一般,都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风险等级居中。

因此,为防止水土流失,应对隧道进出口进行绿化,主要包括两部分:隧道洞顶及仰坡绿化与隧道进出口景观绿化。

①隧道洞顶及仰坡绿化:隧道的开挖必然会破坏原有山体的自然植被,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挖面积,减少对周围地层的扰动。最后,在洞顶及仰坡表面要采取植草等绿化。

②隧道进出口景观绿化: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及水土保持防护要求,依据“因地制宜”原则,选用当地优良的乡土草类和引种驯化后适应了当地环境的草类。采用自然式种植,乔灌草结合种植,通过色彩、高低、季节、树形的变化来丰富景观和保持水土。

2.地下水流失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隧址区的主要河流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主要水系为嘉陵江一级支流的白龙江的支流白水江,隧道进口段为尖山沟沟道流水。

白水江:白龙江支流,曾名羌水。因在甘肃文县境内又名文县河。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条河流,汇入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属于嘉陵江水系。白水江发源于甘川交界岷山山脉南端的弓杆岭,自西北向东南流至黑塘河后始称白水江。再东南流至柴门关入甘肃文县,东流有中路河、马莲河由北岸注入,南岸又有白马河、丹堡河汇入,至文县玉垒乡关头坝汇入白龙江碧口水库。流域面积8316 km2,干流全长296 km,其中四川境内189 km,甘肃境内107 km。多年平均流量111(m3/s),实测最大洪水流量848(m3/s),实测最枯测量37(m3/s),百分之一频率洪水量1683(m3/s),年径流量34.7亿m3。自然落差2958m,河道平均比降10.1%。多年平均含沙量0.62(kg/m3),基本上是清水河,水量稳定,纵坡大。

尖山沟为白龙江三级支流,长15 km左右,常流水,水质清澈,水量较小,发源于高楼山分水岭,上游段坡度较陡,下游段坡度较缓,隧道进口位于下游段,据下游沟口约2.5 km汇入洋汤河,向下游3 km后汇入白龙江,为常流水,水质清澈。隧道进出口标高均高于最大洪水位一定距离,河流、山洪对隧道无影响。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浅表层风化裂隙水、深层基岩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冲沟内覆盖层中,顺沟向低洼处径流,与地表沟流联系密切,互为补排;浅表层风化裂隙水主要储存在板岩、砂岩及灰岩风化带中,地下水埋藏较浅,直接暴露于大气层中或仅有植被掩盖,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一般沿较完整的基岩面顺斜坡径流排泄于冲沟内汇聚成地表沟流,植被繁茂地段,植被阻止降水流失,延长和加大了降水补给时段及补给量;深层基岩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赋存于褶皱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及岩层接触带中,受褶皱构造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顺层节理裂隙延伸长,在褶皱核部具有一定张开性,为地下水储存创造了条件,在褶皱核部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因此,隧道区地下水储存具有典型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规律性差。

隧道的建设使得地下水形成了一个人工的排泄通道,将降低地下水位,成为隧道及其邻近的人工排泄基准面。根据以往工程经验,部分隧道在通车运营后,山体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导致植被枯萎,人员饮水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隧址区水文地质情况,高楼山隧道地下水流失的风险居中。

3.隧道弃渣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高楼山隧道属双洞四车道特长隧道,出渣量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隧道作为项目试验段先期开工,作为路基填料的调配存在制约,造成大量弃方。本项目试验段共设置弃土场4处,共可弃土方量约330万方

取弃土原则:①考虑到项目区山体破碎,泥石流发育,设计尽量减少在沟谷中设置弃土场;如需设置,首选部分沟底纵坡较平缓、汇水量较小的天然沟谷地段进行集中弃土;②在平缓且经济效益低的山坡农地上设置弃土场,弃土后考虑复垦;同时做好弃土场的防护及排水工作,避免形成新的不良灾害源及水土流失;

弃渣场设置将会破坏一定面积的草地,引起水土流失;同时渣场的堆积将会破坏原有景观的整体性,造成景观破碎化。为了降低渣场设置对生态环境影响,将采取以下措施:弃渣场在弃渣前应先剥离表土和草皮灌木,并且妥善堆放保存,待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填渣场表层,作为料场植被恢复的基质,有利于复垦恢复。弃渣前,先修建拦渣墙,然后先弃废石,再弃废土覆盖,以便为植被自然恢复创造条件。本弃渣场应该注意山坡汇水对其的影响,弃渣场要做好工程防护工作,防止弃渣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灾发生,避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通过采取以上工程和植被恢复措施,该渣场设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4.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高楼山隧道穿越尖山保护区。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红豆杉等。在工程沿线村庄附近有少量农田分布。

初步设计应加强对沿线原始自然保留地、植被、历史文化遗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评级,路线远离原始自然保留地、植被、历史文化遗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距离历史文化遗迹应满足保护距离要求。

隧道及路基的施工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尽量不造成本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但不可避免,施工过程会给保护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施工机械噪声达标距离为:土石方施工阶段昼间34 m,夜间335 m;结构施工阶段昼间35 m,夜间199 m。由于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作业量大,而且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挖爆破、施工通风等施工噪声影响的范围比预测值要大,由于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很难一一进行噪声级的叠加。考虑到建设期施工噪声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且具有局部路段特性。作为建设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在施工中做到定点定时的监测,夜间在距村庄300 m内禁止施工,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2)施工废水分析

隧道施工会有大量的施工废水,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悬浮物、炸药残余、石油类等。特别是含有炸药残留物的裂隙水如果不加控制的排放,可能造成所在地水环境的污染。因此,要严格按照前述要求对隧道施工时的出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处理后排放。目前隧道施工污水常用的处理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高楼山隧道施工时可经过该处理流程,可有效控制施工期水污染问题。建设单位对污水处理设施要派专人严格管理,使其有效运行。

图4-43 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综上所述,本隧道的环境保护风险等级较高,虽然隧道设计中涉及环境保护的控制措施,施工过程中仍然要加强相关环境保护方案措施的落实,加强相应的环保控制措施。同时施工期间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以及制定规范施工用地的一些措施。(www.xing528.com)

4.3.7.2 环境保护风险源辨识与排序

1.环境保护风险源辨识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用)、高楼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隧道设计说明,分析确定环境保护风险的风险源有洞口水土流失、地下水流失、隧道弃渣污染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结合事故树法可得出风险事故树,如图4-44所示:

图4-44 环境保护风险事故树

2.环境保护风险源排序

(1)构造层次单排序判断矩阵,如表4-25所示:

表4-25 环境保护风险判断矩阵

(2)对单排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对单排序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时,采用MATLAB分析计算软件进行调试,对风险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风险因素对其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

单排序判断矩阵分析结果如下:λmax=4.0310;

代入一致性指标公式得:CI=(λmax-n)/(n-1)=0.0103;

而一次性比例:CR=CI/RI=0.0115<0.1;

因此,矩阵满足一致性判断。

(3)风险源重要性排序结果

最后可得权重指标为w=[0.4826,0.8135,0.2787,0.1661]。

根据计算结果得环境保护风险的风险因素排序为:

地下水流失>洞口水土流失>隧道弃渣污染>周边环境影响。

根据以上排序结果,在设计阶段可根据风险因素的重要性,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4.3.7.3 环境保护风险等级评估

根据对高楼山隧道的水文、地质及周边情况以及设计、勘察方案的分析,结合得出隧道环境保护风险发生的概率等级和损失等级,由风险矩阵法可得隧道整体环境保护风险等级,如表4-26所示:

表4-26 环境保护风险等级表

通过前面的分析评定,高楼山隧道整体环境保护的风险概率等级为3级,风险损失等级为2级,风险等级为Ⅱ级,属可接受风险,可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提高其安全性。

4.3.7.4 环境保护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

为降低隧道工程施工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建议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施工阶段,加强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探明地层的储水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地下水流失。

2.应该注意对隧道进口和出口开挖面土壤和草皮的剥离和保存;同时注意隧道弃渣场选址的处理,应选择地形开阔、汇水面积较小的台地和平地进行堆渣;采取工程措施对弃渣场进行平整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并且注意对弃渣场地表土和草皮的剥离和存放,用于渣场的绿化和保护。爆破施工应在白天进行。

3.弃土场单侧应根据地形进行改沟设计,不能将冲沟全部堵死,以排泄冲沟雨季洪水,沟底纵坡不小于1.00%,在改沟起点设置导流堤,将冲沟水引入沟渠;在改沟终点设置消能池。

4.施工工区等临时建筑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尽量减轻对土壤及植被的破坏。

5.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严禁破坏站场周围覆盖度较高的灌丛草甸,以减少站场周围植被的损失和减少新增的水土流失;同时临时工程占地严禁占用高覆盖度的草地和农田。

6.施工期间,加强沿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沿线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禁止猎杀野生动物,严禁捣毁、破坏野生动物巢穴;同时建设时应避免夜间施工,防止施工噪音对周围及远处的动物活动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