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涂膜防水屋面施工过程方法总结

涂膜防水屋面施工过程方法总结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涂膜防水屋面施工应避开雨期进行,应保证36 h 内无雨,且不可在有五级及以上的大风时进行施工。涂膜防水屋面施工工艺涂膜防水施工应根据防水材料的品种分层分遍涂刷,不得一次涂成。表1.44涂膜防水施工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续表①涂刷法:适用于黏度较大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大面积施工。

涂膜防水屋面施工过程方法总结

1)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包括图纸会审和学习,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的制订,技术培训,检验项目和方法的确定等。

防水工程图纸要通过各方会审,审查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规定,设计图纸是否全面,防水层是否连续,设计选材是否合理,防水材料能否得到供应,施工能否达到设计要求。 通过审查,使设计得到各方认同,使各方对防水设防有充分认识,使防水施工人员更了解设计者的意图和技术要点,熟悉屋面构造、细部节点构造、设防层次、采用的材料以及规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通过审查,使施工人员对不了解、不熟悉的技术、材料进行了学习,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防水的设防技术、防水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条件以及施工技术和要点,同时也加深了对防水工程保证质量措施的理解。 因此,图纸通过审查是保证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

②施工前,防水工程专业施工队伍应根据设计图纸制订全面的施工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 具体的质量要求和目标,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程序,工艺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劳力组织,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技工培训和技术交底,成品保护及安全注意事项等。

③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将质量缺陷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应事先确定检验程序和控制质量的关键工序,制订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和预控的项目、标准、检查方法,进行中间检验和工序检验。

④建立施工档案;做好施工记录。 防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施工全过程,以作为今后维修的依据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参考。 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a.工程基本状况。 包括工程项目、地点、性质、结构、层数、建筑面积,以及屋面防水面积、设计单位、屋面及防水层构造层次、防水层用材及单价等。

b.施工状况。 包括施工单位、负责人、施工日期、气候、环境条件、基层及相关层质量、材料名称、材料质量、材料质量检验情况、材料用量及节点处理方法等。

⑤工程验收。 包括中间验收、完工后的试水检验、检验批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子分部或分部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方法等。

⑥总结经验教训及改进意见。

2)施工现场准备

①现场材料现场堆放,场地能够遮挡雨雪,材料分类堆放。

②现场无热源,对易燃易爆材料已设置警示牌并严禁烟火。

找平层已检查验收,质量合格,含水率符合要求。

消防设施齐全,安全设施、劳保用品能满足施工操作需要。

⑤屋面上一切需要安装的设施已安装就位。

⑥施工时气温不低于5 ℃,否则应采用冬期施工措施,但气温亦不应高于32 ℃。 涂膜防水屋面施工应避开雨期进行,应保证36 h 内无雨,且不可在有五级及以上的大风时进行施工。

3)材料与机具准备

(1)材料准备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施工面积和施工进度计算施工期内各时期材料需要量,并按进度要求运到现场,核准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文件,检验品种、规格和物理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定密封材料、增强材料、搭接材料、黏结材料等配套材料的性能、数量,小型工具应及时购置备足。

根据导入案例的屋面防水工程量,采用多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编制主要防水材料需用量计划,可以参考表1.42 的格式编写。

表1.42 主要材料需用量计划

①聚氨酯防水涂料:所用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技术性能应符合行业标准《聚氨酯防水涂料》(GB/T 19250—2003)的要求,拉伸强度应大于2.45 MPa,断裂延伸率大于450%,低温柔性要求-35 ℃无裂纹,固体含量大于94%。

石油沥青玻璃纤维油毡:用作隔离层的石油沥青玻璃纤维油毡,要求有较好的耐霉烂性能,单位面积浸涂材料总量不小于800 g/m2,柔度要求在15 ℃时绕ϕ30 圆棒无裂纹,拉力不小于170 N。

③聚氨酯建筑密封膏:技术指标应符合行业标准《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 482—2003)的要求,密度为规定值±0.1(g/cm3),定伸黏结性无破坏,弹性恢复率不小于70%。

(2)主要机具

根据导入案例的屋面防水工程量,采用多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编制主要施工机具需用量计划,可以参考表1.43 的格式编写。 常用机具主要有搅拌器、容器桶、开罐刀、平衡器、扫帚、小平铲、钢丝刷、抹布、卷尺、盒尺、剪刀、毛刷、滚刷、刮板、喷涂机械、铁抹子、工作服、安全帽墨镜手套口罩灭火器等。

表1.43 主要施工机具需用量计划

续表

4)施工要点

涂膜防水是指将以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主体的防水涂料涂刷在结构物表面,经过固化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弹性的整体涂膜,从而达到防水目的的一种防水层。 这种防水层施工操作简便,无污染,冷操作,无接缝,可适应各种复杂形状的基层,具有防水性能好、容易修补等特点。

(1)涂膜防水屋面施工工艺

涂膜防水施工应根据防水材料的品种分层分遍涂刷,不得一次涂成。 防水涂膜在满足厚度要求的前提下,涂刷遍数越多,成膜的密实度越好。 无论是厚质涂料还是薄质涂料,均不得一次成膜,每遍涂刷厚度要均匀,不可露底、漏涂。 应待涂层干燥成膜后再涂刷下一层涂料,且前后两遍涂料的涂刷方向应相互垂直。

涂膜防水施工应按“先高后低、先远后近”的原则进行。 高低跨屋面一般先涂刷高跨屋面,后涂刷低跨屋面;同一屋面时,要合理安排施工段,先涂刷雨水口、檐口等薄弱环节,再进行大面积涂刷;节点部位需铺设胎体增强材料。

(2)操作方法

涂膜防水施工操作方法有抹压法、涂刷法、涂刮法、机械喷涂法等。 各种施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见表1.44。

表1.44 涂膜防水施工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

续表

①涂刷法:适用于黏度较大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大面积施工。

a.用刷子涂刷一般采用蘸刷法,也可边倒涂料边用刷子刷匀,涂布垂直面层的涂料时最好采用蘸刷法。 涂刷应均匀一致,倒料时要注意控制涂料均匀倒洒,不可在一处倒得过多,否则涂料难以刷开,造成涂膜厚薄不均匀现象。 涂刷时不能将气泡裹进涂层中,如遇气泡应立即消除。 涂刷遍数必须按事先试验确定的遍数进行。

b.涂布时应先涂立面,后涂平面。 在进行立面或平面涂布时,可采用分条涂布或按顺序涂布。 分条进行时,每条宽度应与胎体增强材料宽度一致,以免操作人员踩踏刚涂好的涂层。

c.前一遍涂膜干燥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涂膜的涂刷。 涂刷前应将前一遍涂膜表面的灰尘、杂物等清理干净,同时还应检查前一遍涂膜是否有缺陷,如气泡、露底、漏刷、胎体材料皱褶、翘边、杂物混入涂层等不良现象,如果存在上述质量问题,应先进行修补,再涂布下一层涂膜。

d.后续涂层的涂刷,材料用量控制要严格,用力要均匀,涂层厚薄要一致,应仔细认真涂刷。 各道涂层之间的涂刷方向应相互垂直,以提高防水层的整体性和均匀性。 涂层间的接槎处,在每遍涂刷时应退槎50 ~100 mm,接槎时也应超过50 ~100 mm,以免接槎不严造成渗漏。

e.涂刷法的施工质量要求:涂膜厚薄一致,平整光滑,无明显接槎。 施工操作中不应出现流淌、皱褶、露底、刷花和起泡等弊病。

②刮涂法:刮涂就是利用刮刀,将特厚质防水涂料均匀地刮涂在防水基层上,形成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水涂膜。 适用于黏度较大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大面积施工。

a.刮涂时应用力按刀,使刮刀与被涂面的倾斜角为50°~60°。 按刀时要用力均匀。

b.涂层厚度控制采用预先在刮板上固定铁丝(或木条) 或在屋面上做好标志的方法,铁丝(或木条) 的高度应与每遍涂层厚度相一致。

c.刮涂时只能来回刮涂,不能往返多次刮涂,否则将会出现“皮干里不干”现象。

d.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可采用分条间隔施工,待先批涂层干燥后,再抹后批空白处。 分条宽度一般为0.8~1.0 m,以便抹压操作,并与胎体增强材料宽度相一致。

e.待前一遍涂料完全干燥后(干燥时间不宜少于12 h) 方可进行下一遍涂料施工。 后一遍涂料的刮涂方向应与前一遍涂料的刮涂方向垂直。

f.当涂膜出现有气泡、皱褶不平、凹陷、刮痕等情况时,应立即进行修补。 补好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涂膜施工。

③喷涂法:喷涂施工是利用压力压缩空气将防水涂料涂布于防水基层面上的机械施工方法,其特点是涂膜质量好、工效高、劳动强度低,适用于大面积作业及黏度较小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大面积施工。

a.作业时,喷涂压力为0.4~0.8 MPa,喷枪移动速度一般为400 ~600 mm/min,喷嘴至受喷面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400~600 mm。

b.喷枪移动的范围不能太大,一般直线喷涂800~1 000 mm 后,拐弯180°向后喷下一行。根据施工条件可选择横向或竖向往返喷涂。

c.第一行与第二行喷涂面的重叠宽度,一般应控制在喷涂宽度的1/3 ~1/2,以使涂层厚度比较一致。

d.每一涂层一般要求两遍成活,横向喷涂一遍,再竖向喷涂一遍。 两遍喷涂的时间间隔由防水涂料的品种及喷涂厚度而定。

e.如有喷枪喷涂不到的地方,应用油漆刷刷涂。

涂膜应根据防水涂料的品种分层、分遍涂布,不得一次涂成。 应待先涂的涂层干燥成膜后,再涂后一遍涂料,且前后两遍涂料涂布方向应互相垂直。 多组分涂料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搅拌均匀,并应根据有效时间确定使用量。 涂膜与卷材或刚性材料复合使用时,涂膜宜放在下部。 涂膜防水层上设置块体材料或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时,二者之间应设隔离层。合成高分子涂膜的上部,不得采用热熔型卷材或涂料。

(3)胎体增强材料的铺贴

为了增强涂层的抗拉强度,防止涂层下坠,在涂层中增加胎体增强材料。 胎体增强材料铺贴位置一般由防水涂层设计确定,可在头遍涂料涂刷后,第二遍涂料涂刷时,或第三遍涂料涂刷前铺贴第一层胎体增强材料。 胎体增强材料的铺贴方法有两种,即湿铺法和干铺法。

①湿铺法。 湿铺法是一种边倒料、边涂刷、边铺贴的操作工艺。 施工时,先在已干燥的涂层上用刷子或刮板将刚倒下的涂料刷涂均匀或刮平,然后将成卷的胎体增强材料平放于涂层面上,并逐渐推滚铺贴于刚涂刷的涂层面上,再用滚刷滚压一遍,或用刮板刮压一遍。也可用抹子抹压一遍,务必使胎体材料的网眼(或毡面上)充满涂料,使上下两层涂料结合良好。 为防止胎体增强材料出现皱褶现象,可在布幅两边每隔1.5 ~2 m 的间距各剪15 mm 的小口,以利于铺贴平整。 铺贴好的胎体增强材料不应有皱褶、翘边、空鼓、露白等现象。 如出现露白,说明涂料用量不足,应再在上面涂刷涂料,使其均匀一致,待干燥后继续进行下一遍涂料施工。 湿铺法的特点是操作工序少,但技术要求较高。

②干铺法。 由于胎体增强材料质地柔软、容易变形,铺贴时不易展开,经常会出现皱褶、翘边或空鼓现象,这势必会影响防水层质量。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无大风时可采用干铺法铺贴。

干铺法就是在上道涂层干燥后,边干铺胎体增强材料,边在已展开的表面上用刮板均匀满刮一道涂料。 也可将胎体增强材料按要求在已干燥的涂层上展平后,用涂料将边缘部位点粘固定,然后再在上面满刮一道涂料,使涂料浸入网眼,渗透到已固化的涂膜上。如采用干铺法铺贴的胎体增强材料表面有露白现象,则说明涂料用量不足,应立即补刷。由于干铺法施工时,上涂层的涂料是从胎体增强材料的网眼中渗透已固化的涂膜上而形成整体的,因此当渗透性较差的涂料与比较密实的胎体增强材料配套使用时,不宜采用干铺法施工工艺。

胎体增强材料可以是单一品种的,也可以将玻璃纤维布和聚酯纤维布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时,一般下层采用聚酯纤维布,上层采用玻璃纤维布。 铺布时切忌拉伸过紧,因为胎体增强材料和防水涂膜干燥后都会有较大的收缩,否则涂膜防水层会出现转角处受拉脱开、布面错动、翘边或拉裂等现象。 铺布也不能太松,过松会使布面出现皱褶,此时网眼中的涂膜极易破碎而失去防水能力。

胎体增强材料铺设后,应严格检查表面是否有缺陷或搭接不足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修补完整,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水层,然后才能在其上继续涂布涂料。 面层涂料应至少涂刷两道以上,以增加涂膜的耐久性。 如面层做粒料保护层,可在涂刷最后一遍涂料时,随涂随撒铺覆盖粒料。

③收头处理。 为了防止收头部位出现翘边现象,所有收头均应用密封材料封边,封边宽度不得小于10 mm,收头处有胎体增强材料时,应将其剪齐,如有凹槽则应将其嵌入槽内,用密封材料嵌严,不得有翘边、皱褶和露白等现象。 如未预留凹槽,可待涂膜固化后,将合成高分子卷材用压条钉压作为盖板,盖板与立墙间用密封材料封固。 一般浴厕间的涂膜防水施工以采用预留凹槽方式为宜。

(4)防水涂料的施工工艺

①涂膜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a.防水涂料应多遍均匀涂布,涂膜总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b.涂膜间若夹铺胎体增强材料时,宜边涂布边铺胎体;胎体应铺贴平整,应排除气泡,并应与涂料黏接牢固。 在胎体上涂布涂料时,应使涂料充分浸透胎体,并应覆盖完全,不得有胎体外露现象。 最上面的涂膜厚度不应小于1.0 mm。

c.涂膜施工应先做好细部处理,再进行大面积涂布。

d.屋面转角及立面的涂膜应薄涂多遍,不得流淌和堆积。

②涂膜防水层的施工环境温度:水乳型及反应型涂料宜为5 ~35 ℃;溶剂型涂料宜为-5~35 ℃;热熔型涂料不宜低于-10 ℃;聚合物水泥涂料宜为5~35 ℃。

③水乳型及溶剂型防水涂料宜选用滚涂或喷涂工艺施工;反应固化型防水涂料宜选用刮涂或喷涂工艺施工;热熔型防水涂料宜选用刮涂工艺施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宜选用刮涂工艺施工;所有防水涂料应用于细部构造时,都宜选用刷涂或喷涂工艺施工。

④涂膜防水涂料根据其涂膜厚度分为薄质防水涂料和厚质防水涂料。 涂膜总厚度在3 mm以内的涂料为薄质防水涂料,涂膜总厚度在3 mm 以上的涂料为厚质涂料。 薄质防水涂料和厚质防水涂料在施工工艺上有一定差异。

⑤薄质防水涂料施工工艺:薄质防水涂料一般有反应型、水乳型或溶剂型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或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 由于涂料的品种不同,其性能、涂刷遍数和涂刷的时间间隔都有一定差异。 薄质防水涂料的主要施工方法有刷涂法和刮涂法,结合层涂料可以采用喷涂或滚涂法施工。 薄质防水涂料的施工工艺见图1.42 和图1.43。

图1.42 水乳型或溶剂型薄质防水涂料“二布六涂”施工工艺

图1.43 反应型薄质防水涂料“一布三涂”施工工艺

防水涂料有单组分和双组分之分,单组分涂料开桶盖后将其搅拌均匀即可使用。 双组分防水涂料每组分必须在配料前先搅拌均匀,然后按制造商提供的配合比进行现场配制并将两组分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

涂层厚度是影响防水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一般在涂膜防水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每平方米涂料用量、涂膜厚度及涂料材性,事先试验确定每道涂料的涂刷厚度以及每个涂层需要涂刷的遍(道)数。 一般要求面层至少要涂刷胎体增强材料。 薄质防水涂料每道用量可参考表1.45 和表1.46。

表1.45 水乳型或溶剂型薄质防水涂料的厚度与用料参考表

注:一布一毡三涂有两种做法,可根据防水设计要求选其中一种。

表1.46 反应型薄质防水涂料的厚度与用料参考表

续表

注:纯涂刷有两种做法,可根据设计要求选其中一种。

施工时先涂刷结合层涂料,即基层处理剂。 涂刷时要求用力薄涂,使涂料充分进入基层表面的毛细孔中,并与基层牢固结合。

在大面积涂料涂布前,先要按设计要求做好特殊部位附加增强层,即在屋面细部节点(如水落管、檐沟、女儿墙根部、阴阳角、立管周围等)加铺有胎体增强材料的附加层。 首先在该部位涂刷一遍涂料,随即铺贴事先剪好的胎体增强材料,用软刷反复干刷、贴实,干燥后再涂刷一道防水涂料。 水落管口处四周与檐沟交接处应先用密封材料密封,再加铺有两层胎体增强材料的附加层,附加层涂膜伸入水落口杯的深度不少于50 mm。 在板端处应设置缓冲层,以增加防水层参加拉伸的长度。 缓冲层用宽200~300 mm 的聚乙烯薄膜空铺在板缝上。 为了防止薄膜被风刮起或位移,可用涂料临时点粘固定,并在塑料薄膜之上增铺有胎体增强材料的空铺附加层。

为了防止收头部位出现翘边现象,所有收头均应用密封材料封边,封边宽度不得小于10 mm。收头处有胎体增强材料时,应将其剪齐,如有凹槽则应将其嵌入槽内,用密封材料嵌严,不得有翘边、皱褶和露白等现象。

⑥厚质防水涂料施工工艺:厚质防水涂料的涂层厚度一般为4~8 mm,有纯涂层,也有铺补一层胎体增强材料的涂层。 一般采用抹压法或刮涂法施工,其工艺流程见图1.44。

厚质防水涂料施工时,应将涂料充分搅拌均匀,清除杂质。 涂层厚度控制可采用预先在刮板上固定铁丝(或木条)或在屋面上做好标志的办法,铁丝(或木条)高度与每遍涂层刮涂厚度一致。 涂层总厚度为4 ~8 mm,分2 ~3 遍刮涂。

图1.44 厚质防水涂料的施工流程

涂层间隔时间以涂层干燥并能上人操作为准。 脚踩不黏脚、不下陷(或下陷能回弹)时即可进行上面一道涂层施工,一般干燥时间不少于12 h。

水落口、天沟、檐口、泛水及板端缝处等特殊部位常采用涂料增厚处理,即刮涂一层2 ~3 mm厚的涂料,其宽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收头部位胎体增强材料应裁齐,防水层收头应压入凹槽内,并用密封材料嵌严,待墙面抹灰时用水泥砂浆压封严密。 如无预留凹槽,可待涂膜固化后,用压条将其固定在墙面上,用密封材料封严,再将金属或合成高分子卷材用压条钉压作盖板,盖板与立墙间用密封材料封固。

5)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的施工

(1)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施工的基本要求

①屋面基层的干燥程度,应视所选用的涂料特性而定。 当采用溶剂型、热熔型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时,屋面基层应干燥、干净。

②屋面板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板缝应清理干净,细石混凝土应浇捣密实,板端缝中嵌填的密封材料应黏结牢固、封闭严密。 无保温层屋面的板端缝和侧缝应预留凹槽,并嵌填密封材料。

b.抹找平层时,分格缝应与板端缝对齐、顺直,并嵌填密封材料。

c.涂膜施工时,板端缝部位空铺附加层的宽度宜为100 mm。

③基层处理剂应配比准确,充分搅拌,涂刷均匀,覆盖完全,干燥后方可进行涂膜施工。

④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防水涂膜应多遍涂布,其总厚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并遵守规定。

b.涂层的厚度应均匀,且表面平整。

c.涂层间铺胎体增强材料时,宜边涂布边铺胎体;胎体应铺贴平整,排除气泡,并与涂料黏结牢固。 在胎体上涂布涂料时,应使涂料浸透胎体,覆盖完全,不得有胎体外露现象。 最上面的涂层厚度不应小于1.0 mm。

d.涂膜施工应先做好节点处理并铺设带有胎体增强材料的附加层,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涂布。(www.xing528.com)

e.屋面转角及立面的涂膜应薄涂多遍,不得有流淌和堆积现象。

⑤当采用细砂、云母蛭石等撒布材料做保护层时,应筛去粉料。 在涂布最后一遍涂料时,应边涂边撒布均匀,不得露底,然后进行滚压粘牢,待干燥后清除多余的撒布材料。 当采用水泥砂浆、块体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做保护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用水泥砂浆做保护层时,表面应抹平压光,并应设表面分格缝,分格面积宜为1 m2

b.用块体材料做保护层时,宜留设分格缝,其纵横间距不宜大于10 m,分格缝宽度不宜小于20 mm。

c.用细石混凝土做保护层时,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表面抹平压光,并应留设分格缝,其纵横间距不宜大于6 m。

d.水泥砂浆、块体材料或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防水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

e.水泥砂浆、块体材料或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女儿墙之间应预留宽度为30 mm 的缝隙,并用密封材料嵌填严密。

(2)工艺流程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工艺流程(以二布六涂为例)为:基层处理→涂刷基层处理剂→铺贴附加层→刷第一遍涂料→表干后,铺第一层胎体增强材料,刷第二遍涂料→实干后,刷第三遍涂料→表干后,铺第二层胎体增强材料,刷第四遍涂料→实干后,刷第五遍涂料→蓄水试验→刷第六遍涂料→保护层施工。

(3)施工要点

①基层处理。 将屋面清扫干净,不得有浮灰、杂物、油污等。 表面如有裂缝或凹坑,应用防水胶与滑石粉拌成的腻子修补,使之平滑。

②涂刷基层处理剂。

a.水乳型防水涂料可掺用0.2%~0.5%乳化剂的水溶液或软化水将涂料稀释,其用量比例一般为防水涂料∶乳化剂水溶液(或软水)=1 ∶(0. 5~1)。 无软化水时可用冷开水代替,切勿加入一般天然水或自来水。

b.若为溶剂型防水涂料,由于其渗透能力比水乳型防水涂料强,所以可直接用涂料薄涂做基层处理,如涂料较稠可用相应的溶剂稀释后使用。

c.高聚物改性沥青或沥青基防水涂料也可用使用沥青溶液(即冷底子油)作为基层处理剂,或以按煤油∶30 号沥青=60 ∶40 的比例配置而成的溶液作为基层处理剂。

基层处理剂涂刷时应用刷子用力薄涂,使涂料尽量进入基层表面的毛细孔中,并将基层可能留下来的少量灰尘等无机杂质,像填充料一样混入基层处理剂中,使之与基层结合。 这样一来,即使屋面上的灰尘未能完全清扫干净,也不会影响涂层与基层的黏结。 特别在较为干燥的屋面上进行溶剂型防水涂料施工时,使用基层处理剂打底后再进行防水涂料涂刷,效果十分好。

③铺贴附加层。 对“一头(防水收头)、二缝(变形缝、分格缝)、三口(水落口、出入口、檐口)及四根(女儿墙根、设备根、管道根、烟囱根)”等部位,均加做一布二油附加层,使其粘贴密实,然后再与大面同时做防水层涂刷。

④刷第一遍涂料。 涂料涂布应分条或按顺序进行。 分条进行时,每条宽度应与胎体增强材料宽度一致,以免操作人员踩踏刚涂好的涂层。 涂层应均匀,涂刷不得过厚或堆积,避免露底或漏刷。 人工涂布一般采用蘸刷法,涂布时先涂立面,后涂平面。 涂刷时不能将气泡裹进涂层中,如遇气泡应立即用针刺消除。

⑤铺贴第一层胎体布,刷第二遍涂料:

a.第一遍涂料经2~4 h 表干(不粘手)后,即可铺贴第一层胎体布,同时刷第二遍涂料。

b.铺设胎体增强材料时,若屋面坡度小于3%,应平行于屋脊铺设;屋面坡度大于3%小于15%时,可平行或垂直屋脊铺设,平行铺设能提高工效;屋面坡度大于15%时,应垂直于屋脊铺设。 胎体长边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 mm,短边搭接宽度不应小于70 mm。 收口处要贴牢,以防止胎体出现露边、翘边等缺陷。 排除气泡,并使涂料浸透布纹,防止出现起鼓等现象。 铺设胎体增强材料时应铺平,不得有皱褶,但也不宜拉得过紧。

c. 胎体增强材料的铺设可采用湿铺法或干铺法。

⑥刷第三遍涂料。 上遍涂料实干后12 ~14 h 即可涂刷第三遍涂料,要求及做法同涂刷第一遍涂料。

⑦刷第四遍涂料,同时铺第二层胎体布。 上遍涂料表干后即可刷第四遍涂料,同时铺第二层胎体布。 铺第二层胎体布时,上下层不得相互垂直铺设,搭接缝应错开,其间距不应小于幅宽的1/3。

⑧涂刷第五遍涂料。 上遍涂料实干后,即可涂刷第五遍涂料,防水涂料涂膜厚度应符合规定。

⑨淋水或蓄水检验。 第五遍涂料实干后,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可进行蓄水试验。 方法是临时封闭水落口,然后蓄水,蓄水深度按设计要求,时间不少于24 h。 无女儿墙的屋面可做淋水试验,试验时间不少于2 h。 如无渗漏,即认为合格,如发现渗漏,应及时修补,再做蓄水或淋水试验,直到不漏为止。

⑩涂第六遍涂料。 经蓄水试验不漏后,可打开水落口放水,干燥后再刷第六遍涂料。

(4)施工注意事项

①涂刷基层处理剂时要用力薄涂,涂刷后续涂料时应按规定的每遍涂料的厚度(控制材料用量)均匀、仔细地涂刷。 各层涂层之间的涂刷方向相互垂直,以提高防水层的整体性和均匀性。 对于涂层间的接槎,在涂刷时每遍应退槎50 ~100 mm,接槎时也应超过50 ~100 mm,避免在接槎处发生渗漏。

②涂刷防水层前,应进行涂层厚度控制试验(即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的涂膜厚度及涂料材性等事先试验),确定每遍涂料涂刷的厚度以及防水层需要涂刷的遍数。 每遍涂料涂层厚度以0.3~0.5 mm 为宜。 屋面基层必须通过验收检查,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施工。 屋面基层的干燥程度应视所用涂料特性确定,当采用溶剂型涂料时,屋面基层应干燥。

③防水涂料施工应按“先高后低,先远后近”的原则进行。 高低跨屋面一般先涂布高跨屋面,后涂布低跨屋面;同一屋面上,要合理安排施工段,应先涂布距上料点远的部位,后涂布近处。 应先涂布水落口、天沟、檐口等节点部位,再进行大面积涂布。

④在涂膜防水层实干前,不得在其上进行其他施工作业,涂膜防水屋面上不得直接堆放物品。

⑤在涂刷厚度及用量试验的同时,也应测定每遍涂层实干的间隔时间。 防水涂料的干燥时间(表干和实干)因材料的种类、气候的干湿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必须根据试验来确定。

⑥天沟、檐沟、檐口、泛水和立面涂膜防水层的收头,应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或用密封材料封严。

⑦涂膜防水层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做好成品保护。

⑧施工前要将涂料搅拌均匀。 双组分或多组分涂料要根据用量进行配料搅拌。 采用双组分涂料时,每次配制数量应根据每次涂刷面积计算确定,混合后材料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规定可使用时间,不应一次搅拌过多使涂料发生凝聚或固化而无法使用,夏季施工时应尤为注意。 每组分涂料在配料前必须先搅拌均匀。 搅拌时应先将主剂投入搅拌器内,然后放入固化剂,并立即开始搅拌。 搅拌时间一般为3 ~5 min,要注意将材料充分搅拌均匀。 主剂和固化剂的混合应严格按厂家配合比配制,偏差不得大于±5%。 不同组分的容器、搅拌棒及取料勺等不得混用,以免产生凝胶。 单组分涂料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搅拌,消除因沉淀而产生的不匀质现象,未完的涂料应加以封存,桶内有少结膜现象时应清除或过滤后使用。

⑨施工完成后,应有自然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 d。 在养护期间,不得上人行走或在其上操作,禁止在上面堆积物料,避免尖锐物碰撞涂膜。

⑩施工人员必须穿软底鞋在屋面操作,施工过程中应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屋面施工应有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6)聚氨酯防水涂膜的施工

(1)工艺流程

聚氨酯防水涂膜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涂刷基层处理剂→附加层施工→大面防水层涂布→淋水或蓄水检验→保护层、隔离层施工→验收。

(2)施工要求

①基层处理:

a.清理基层表面的尘土、砂粒、砂浆硬块等杂物,并吹(扫)净浮尘。 凹凸不平处,应予以修补。

b.涂刷基层处理剂:大面积涂刷防水膜前,应涂刷基层处理剂。

c.附加层施工。

②甲乙组分混合。 将聚氨酯甲、乙组分和二甲苯按产品说明书配比及投料顺序配合、搅拌至均匀,配制量视需要确定,用多少配制多少。 附加层施工时的涂料也是用此法配制。

③大面防水涂布:

a.第一遍涂膜施工。 在基层处理剂基本干燥固化后(即为表干,不粘手),用塑料刮板或橡胶刮板均匀涂刷第一遍涂膜,厚度为0.8~1.0 mm,涂料用量约为1 kg/m2。 涂刷应厚薄均匀一致,不得有漏刷、起泡等缺陷,若遇起泡,采用针刺消泡。

b.第二遍涂膜施工。 待第一遍涂膜固化(实干,时间约为24 h)后,涂刷第二遍涂膜。 涂刷方向与第一遍垂直,涂刷量略少于第一遍,厚度为0.5~0.8 mm,用量约为0.7 kg/m2。 要求涂刷均匀,不得漏涂、起泡。

c.待第二遍涂膜实干后,涂刷第三遍涂膜,直至达到设计规定的厚度。

④淋水或蓄水检验。 待最后一遍涂料实干后,进行淋水或蓄水检验。 条件允许时,有女儿墙的屋面蓄水检验方法是:临时封闭水落口,用橡胶管向屋面注水,蓄水高度至泛水高度,时间不少于24 h。 无女儿墙的屋面可做淋水试验,试验时间不少于2 h,如无渗漏,即认为合格,如发现渗漏,应及时修补。

⑤保护层、隔离层施工:

a.采用撒布材料保护层时,筛去粉料、杂质等,在涂刷最后一层涂料时边涂边撒布。 应撒布均匀、不露底、不堆积。 待涂膜干燥后,将多余的或黏结不牢的粒料清扫干净。

b.采用浅色涂料保护层时,涂膜固化后进行,均匀涂刷,使保护层与防水层黏结牢固,不得损伤防水层。

c.采用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或板块保护层时,最后一遍涂层固化实干后,做淋水或蓄水试验。 合格后,设置隔离层。 隔离层可采用干铺塑料膜、土工布或卷材,也可采用铺抹低强度等级的砂浆。 在隔离层上施工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或板块保护层,厚度在30 mm 以上。 操作时要轻推慢抹,防止损伤防水层。

7)聚合物乳液建筑防水涂膜的施工

(1)工艺流程

聚合物乳液建筑防水涂膜施工的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涂刷基层处理剂→附加层施工→分层涂布防水涂料与铺贴胎体增强材料→淋水或蓄水试验→保护层施工→验收。

(2)施工要求(以二布六涂为例)

①基层处理。 将屋面基层清扫干净,不得有浮灰、杂物或油污。 表面如有质量缺陷应进行修补。

②涂刷基层处理剂。 用软化水(或冷开水)按1 ∶1 的比例(防水涂料∶软化水)将涂料稀释,薄层用力涂刷基层,使涂料尽量涂进基层毛细孔中,不得漏涂。

③附加层施工。 檐沟、天沟、水落口、出入口、烟囱、出气孔、阴阳角等部位,应做一布三涂附加层,成膜厚度不小于1 mm,收头处用涂料或密封材料封严。

④分层涂布防水涂料与铺贴胎体增强材料:

a.刷第一遍涂料。 要求表面均匀,涂刷不得过厚或堆积,不得露底或漏刷。 涂布时应先涂立面,后涂平面。 涂刷时不能将气泡裹进涂层中,如遇起泡应立即用针刺消除。

b.铺贴第一层胎体布,刷第二遍涂料。 第一遍涂料经2~4 h,表干不粘手后,即可铺贴第一层胎体布,同时刷第二遍涂料。 涂料涂布应分条或按顺序进行。 分条进行时,每条宽度应与胎体增强材料宽度一致,以免操作人员踩踏刚涂好的涂层。

c.刷第三遍涂料。 上遍涂料实干后(12~14 h)即可涂刷第三遍涂料,要求及做法同涂刷第一遍涂料。

d.刷第四遍涂料,同时铺第二层胎体布。 上遍涂料表干后即可刷第四遍涂料,同时铺第二层胎体布。 铺第二层胎体布时,上下层不得相互垂直铺设,搭接缝应错开,其间距不应小于幅宽的1/3。 具体做法同铺第一层胎体布方法。

e.涂刷第五遍涂料。 上遍涂料实干后,即可涂刷第五遍涂料,此时的涂层厚度应达到防水层的设计厚度。

f.涂刷第六遍涂料。 淋水或蓄水检验合格后,清扫屋面,待涂层干燥后再涂刷第六遍涂料。

⑤淋水或蓄水检验。 参见聚氨酯防水涂膜淋水或蓄水检验。

⑥保护层施工。 经蓄水试验合格、涂膜干燥后,按设计要求施工保护层。

(3)施工注意事项

①涂料涂布时,涂刷致密是保证质量的关键。 涂刷基层处理剂时要用力薄涂,涂刷后续涂料时应按规定的涂膜厚度(控制材料用量)均匀、仔细地分层涂刷。 各层涂层之间的涂刷方向应相互垂直。 对于涂层间的接槎,在涂刷时每遍应退槎50~100 mm,接槎时应超过50~100 mm。

②涂刷防水层前,应进行涂层厚度控制试验,即根据设计要求的涂膜厚度确定每平方米涂料用量,确定每层涂层的厚度用量以及涂刷遍数。 每层涂层厚度以0. 3~0. 5 mm 为宜。

③在涂刷厚度及用量试验的同时,应测定每层涂层实干的间隔时间。 防水涂料的干燥时间(表干和实干)因材料的种类、气候的干湿热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必须根据试验确定。

④材料使用前应用机械搅拌均匀,如有少量结膜或结块,应过滤后使用。

⑤施工人员应穿软底鞋在屋面操作,严禁在防水层上堆积物料,避免尖锐物碰撞涂膜。

8)聚合物水泥防水涂膜的施工

(1)工艺流程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膜施工的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配料→打底→涂刷下层→无纺布→涂刷中层→涂刷上层→蓄水试验→保护层施工→验收。

(2)施工要点

①针对不同的防水工程,相应选择P1、P2、P3 三种方法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行施工。这三种方法涂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45 至图1.47 所示。

•P1 涂膜施工总用料2.1 kg/m2,适用范围为较低等级和一般建筑物的防水。 配合比(有机液料∶无机粉料∶水)及各层用量如下:

打底层,10 ∶7 ∶14,0.3 kg/m2

下层,10 ∶7 ∶(0~2),0.9 kg/m2

上层,10 ∶7 ∶(0~2),0.9 kg/m2

图1.45 P1 涂层结构

•P2 涂膜施工总用料3.0 kg/m2,适用范围为较高等级和重要建筑物的防水。 配合比(有机液料∶无机粉料∶水)及各层用量如下:

打底层,10 ∶7 ∶14,0.3 kg/m2

下层,10 ∶7 ∶(0~2),0.9 kg/m2

中层,10 ∶7 ∶(0~2),0.9 kg/m2

上层,10 ∶7 ∶(0~2),0.9 kg/m2

图1.46 P2 涂层结构

•P3 涂膜施工总用料3.0 kg/m2,适用范围为重要建筑物的防水和建筑物异型部位的防水(女儿墙、水落口、阴阳角等)。 配合比(有机液料∶无机粉料∶水)及各层用量如下:

打底层,10 ∶7 ∶14,0.3 kg/m2

下层,10 ∶7 ∶(0~2),0.9 kg/m2

无纺布按需要裁剪;

中层,10 ∶7 ∶(0~2),0.9 kg/m2

上层,10 ∶7 ∶(0~2),0.9 kg/m2

无纺布的材质是聚丙烯树脂,单位质量为35 ~60 g/m2,厚度为0.25 ~0.45 mm。 若涂层厚度不够,可加涂一层或数层。

②配料。 如果需要加水,先在液料中加水,用搅拌器先搅拌,后徐徐加入粉料,充分搅拌均匀,直到料中不含团粒为止(搅拌时间约为3 min)。

打底层涂料的质量配比为:液料∶粉料∶水=10 ∶7 ∶14。

下层、中层涂料的质量配比为:液料∶粉料∶水=10 ∶7 ∶(0~2);上层涂料可加颜料以形成彩色层,彩色层涂料的质量配比为:液料∶粉料∶颜料∶水=10 ∶7 ∶(0.5~1) ∶(0~2)。 在规定的加水范围内,斜面、顶面或立面施工应不加或少加水。

图1.47 P3 涂层结构

③涂刷。 用辊子或刷子涂刷,根据选择的施工方法,按照“打底层→下层→无纺布→中层→上层”的次序逐层完成。 各层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前一层涂膜干固不黏为准(在温度为20 ℃的露天条件下,不上人施工约需3 h,上人施工约需5 h)。 现场温度低、湿度大、通风差,则干固时间长些,反之则短些。

a.涂料(尤其是打底料) 有沉淀时应随时搅拌均匀,每次蘸料时要先在料桶底部搅动几下,以免沉淀。

b.涂刷要均匀,要求多滚刷几次,使涂层与基层之间不留气泡,黏结牢固。

c.涂层必须按规定用量取料,不能过厚或过薄,若最后防水层厚度不够,可加涂一层或数层。

④混合后涂料的可用时间。 在液料∶粉料∶水=10 ∶7 ∶2,环境温度为20 ℃的露天条件下,涂料可用时间约3 h。 现场环境温度低,可用时间长些,反之则短些。 涂料过时稠硬后,不可加水再用。

⑤干固时间。 在液料∶粉料∶水=10 ∶7 ∶2,环境温度为20 ℃的露天条件下,涂层干固时间约3 h。

⑥涂层颜色。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本色为半透明乳白色,加入占液料质量5%~10%的颜料,可制成各种彩色涂层。 颜料应选用中性的无机颜料,一般选用氧化铁系列,选用其他颜料需要先经试验后方可使用。

⑦保护层施工。 经蓄水试验合格后,涂膜干燥符合设计要求后施工保护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