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现主义理论分析:文艺复兴以来的美术传统与影响

表现主义理论分析:文艺复兴以来的美术传统与影响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的表现派美学则以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克罗齐的著名论断是众所周知的,他认为直党即表现,美就是成功的表现。同样,科林伍德也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这一明显而重要的事实使艺术中任何过于简单化的自我表现理论变得不值得一提。因为,自我表现理论忽视了艺术语言的来源以及它在任何一种表现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份额。还必须提到的是,自我表现理论导致了艺术欣赏的谬误。

表现主义理论分析:文艺复兴以来的美术传统与影响

英国美学家罗杰·弗赖伊曾在一篇讲稿中说:“如果我们以无线电为例——艺术家就是发射机,艺术作品就是媒介,而观众则是接收机……”[55]它暗示:艺术家播出信号,传递给观众。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语言。这种艺术创造浪漫主义思想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对符咒和化身的笃信。艺术会产生某种情感感染力,自从荷拉斯写下他那著名的诗句:“倘若你想让我哭泣,你必须先使你自己悲恸”后,这种观点一直是所有表现派美学的艺术创造动力学依据。20世纪的表现派美学则以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克罗齐的著名论断是众所周知的,他认为直党即表现,美就是成功的表现。美除了一种人的认识力的内心图像或内心视像之外,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艺术也就是直觉,是一种内心图像或内心视像。[56]这样,对克罗齐来说,就很自然会得出艺术的表现不需要借助于媒介的思想。同样,科林伍德也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他声称:“表现是件不需要技巧的活动”,“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57]在科林伍德对整个情感活动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当他把艺术定义为一种情感表现时,他是就艺术创作的推动力而言的,自然不包括媒介活动。这是一种情感的分析活动。然而却导致了他在艺术本质的问题上过分地强调了一种自发的情感状态的重要性。事实上,自发的情感状态并非艺术家所特有,所以,表现派美学最后导向了艺术的毁灭和绝唱,即人人都是艺术家。

正如苏姗·朗格指出的那样,没有任何艺术理论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写一部交响曲,作曲家必须等待欢快的时刻到来才写下诙谐曲,而要写柔板则必须等到令人伤感的内心感受出现时才能动笔。由于艺术作品的确有一种激发情感的作用,因此存在着一种误解,以为观者被激起的那种情感是创作者所固有的情感的表现。作品本身成为艺术家情感的贮存器。表现派理论已经导致了恶劣的艺术情景。一方面,创造者自以为是,唯自我价值为上,割裂了或忽视了艺术创造与传统的密切联系,放弃或鄙视对艺术传统的了解,学习。这样,他的创造就失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如前文所述,三位后印象派画家及蒙克的创造都是源于对现有艺术的不满足,对艺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同样,米开朗琪罗虽然具有强烈的个性,但其创造同样源于要创造更伟大的作品这一雄心,而决非为了宣泄个人的情感。在这一意义上,艾略特说:“我们所应坚持的,是诗人必须获得或发展对于过去的意识,也必须在他的毕生事业中继续发展这个意识。”[58]“于是他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于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59]或者说,艺术家的崇高目标就是让作品征服公众,也让作品征服自己。让小小的自我置于作品的完美之下。

另一方面,表现主义理论导致了对艺术媒介、艺术语言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的忽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首要的是用他的老师和向导——艺术语言,来取代一直来被杜撰迷信的艺术灵感阿波罗。我们暂且借用现代工程学的一个术语——“反馈理论”,语言反作用于说话者。这一明显而重要的事实使艺术中任何过于简单化的自我表现理论变得不值得一提。因为,自我表现理论忽视了艺术语言的来源以及它在任何一种表现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份额。在艺术语言的反馈下,艺术家不断地修正、放弃和改变着原来的出发点。艺术家的成功在于能够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地审度自己的作品给你提出的问题。美术史上有这样的传说,透纳“让三个小孩一起帮他弄湿水彩颜料,等到了适当的时候他便叫他们停住”。这种等待和捕捉语言反馈信息的方法绝不会降低艺术天才的尊严。创作本身对创造者的作用显然对真正的艺术家有着更决定性的影响。当艺术家在范围和媒介的限制内尝试着各种可能性时,他才会发现哪个图形更加和所谓的“自我”产生共鸣和合拍。而这时的“自我”已是处于不断改更、提高和扬弃之中了。(www.xing528.com)

还必须提到的是,自我表现理论导致了艺术欣赏的谬误。因为,如果一首诗、一幅画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总和,是创造者情感的贮存器,于是有些人就不去注意作品本身,而是去考证艺术家或作家的个人身世,以便从他们的作品中去找到相对应的部分。这种传记式的艺术批评方式常常使我们远离了对作品本身的观赏、研究。著名的赫伯特·里德爵士也曾专门考证华兹华斯同安内特·瓦隆之间的情恋对前者发生的影响来解释华兹华斯天才的起落。[60]艾略特认为,对释放出一首诗的源泉的了解不一定能帮助理解这首诗。而且,对诗作的根源了解太多甚至可能会割断同诗作的连接。[61]艾略特进一步提醒我们:“传记式批评也许是过度依赖解释起因的、危险最大的批评形式,特别是当作传人在他对外在事实的知识上附加了对内在心理经验的揣度的时候,尤其如此。”[62]关于这一点,20世纪上半叶流行的精神分析学派对艺术欣赏的介入常常带来艺术欣赏的混乱可作例证。就像前文论及毕加索时所提及的,高雅的美学免不了染上庸俗无聊之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