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透视导学关系:现状与特征【SEO规范】

透视导学关系:现状与特征【SEO规范】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不同院校培养特征的博士生在导学关系的信任度和影响度共同构成的导学关系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导学关系的“影响度”整体得分较低,影响主要是来自导师,影响与导师是否有干预博士生的行为有关,非干预性影响得分高于干预性影响。

透视导学关系:现状与特征【SEO规范】

本研究在第五章中通过描述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从统计的角度分析了导学关系的基本状况和不同博士生群体所存在的差异。针对统计结果,对部分博士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对博士生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丰富了对导学关系的特征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的理解。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相关结论进行综合和比较,进一步对统计结果进行了补充和诠释。可以看到导学关系表现出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特征。

第一,导学关系呈现了结构的差异性和内容的区分性特征。在结构上的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信任和影响上的结构性差异。信任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以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为基础的。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以对老师的学术能力特征和品行特征为基础,受博士生培养制度和管理因素影响极大的信任。在影响维度上,体现出了两个特征,一是导师在学术能力和学术威望影响的隐蔽性和持久性,二是导师在人际交往特征影响的情景性和短暂性。综合质性研究结果和量化分析结果,师生在判断什么是理想的导学关系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差异性特征。在导师看来,有利于博士生成长、有利于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导学关系是好的。而博士生理解的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把师生之间交往的和谐程度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与此同时,博士生也把与导师交往的时间成本因素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院校培养因素、团队文化因素对导学关系的信任度、影响度影响显著。而博士生的学术背景因素、工作背景因素对导学关系的信任度和影响度影响不显著。具体而言,不同院校培养特征的博士生在导学关系的信任度和影响度共同构成的导学关系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发表文章因素、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学位性质差异、年级因素、学科因素、招生因素和学业背景因素。不同背景特征的博士生在导学关系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博士生群体在导学关系性质种类归属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博士生在是否具有科教经历”“是否参与横向科研项目”“是否跨学科”、年龄、性别、婚姻状态等因素。

第三,导学关系的整体信任状态较好,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不信任”状态和“非常信任”的极端状态表现相对较弱。“源于导师的信任”与“源于博士生的信任”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前者略低于后者。导学关系的“影响度”整体得分较低,影响主要是来自导师,影响与导师是否有干预博士生的行为有关,非干预性影响得分高于干预性影响。具体而言,①有关测量“导师对学生的不信任行为”得分普遍较低。②测量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度的问题项得分情况表明,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度整体是比较高的。从不同题项的得分差异比较分析,在导学关系上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博士生所期待的信任以及博士生所欠缺的信任与经济因素关系不大。③从师生互信状况题项得分比较分析,相对于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度而言,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度略显偏低。④导学关系的影响度呈现两个分野,导师对博士生直接干预而产生的影响和导师不对博士生直接干预而产生的影响存在得分均值上的差异,前者低于后者。(www.xing528.com)

第四,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感起源于认同感、承诺、博士生身份认知等因素,博士生对导师信任受制度因素影响,师生良性互动是博士生对导师产生信任的条件和基础。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与否、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程度多深、博士生对导师信任的态度是否恒定等问题与现象所反映的是博士生对科学价值的判断,还反映了博士生在参与科学活动前后对科学价值的判断与取舍。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的基石是学生的能力与责任心,团队对科研质量的诉求影响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导师的信任强化博士生的自我科效能感,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受制于外界的压力。师生交往和信任变化所体现出来的本质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独立、自由精神,科学、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人文社会关怀精神)在现实挤压中痛苦挣扎,大学精神在与现实做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五,导学关系的综合性特征。导学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角色与关系性质与状态来得以体现。导学关系易受院校培养因素、团队文化影响而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导学关系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了易变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随时间的变化,师生之间的信任模式和信任程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信任是导学关系的核心要素,它起源于博士生的科研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师生之间信任变化是独立、自由精神,科学、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人文社会关怀精神等大学精神与社会现实冲突磨合和彼此消融的结果,由此而形成了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个特殊场景下的具有独特文化和特征的师生关系,它不同于企业中的师徒关系,也不同于中小学、本科、硕士阶段的师生关系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