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学关系研究:科技发展和学科进展的趋势

导学关系研究:科技发展和学科进展的趋势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文献所反映出来的第一个趋势是研究的主题与科技发展相一致、社会的结构和关系的变化相一致。可以这样说,与博士生投入和导学关系相关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均没有逃脱社会经济起落、技术发展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所反映出的第二个趋势是研究的进展与学科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这一点,国外的文献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者开始用扎根理论、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去解释科研投入及其影响机制。

导学关系研究:科技发展和学科进展的趋势

与本研究核心问题相关的文献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关于导学关系的文献,二是关于科研投入的文献,三是关于导学关系和科研投入关系的文献。

(一)研究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

通过分析与导学关系、科研投入、导学关系对科研投入的影响、科研投入的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到国内外在这些主题选择上所呈现出来的演进趋势。

国内外文献所反映出来的第一个趋势是研究的主题与科技发展相一致、社会的结构和关系的变化相一致。就相关资料来看,国外对于与博士生投入相关的文化问题、性别问题和种族问题的文献,多出现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而研究博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投入的相关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选择问题则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与国外在思想方面的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多样化文化保存以及不同文化的共存、理解和融合的趋势是一致的。近10年来出现的计算机网络、博士生网络学习投入问题都与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对专业博士生的研究和对专业硕士生的研究,则反映了高等教育强调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回应近年来社会上急剧增长的人才需求。大量文献讨论了博士生科研投入、博士生就业前景和博士生劳动力市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源自21世纪初出现的世界金融危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影响,相应地,在这一段时期,对博士生的投入研究也多选择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去进行研究。可以这样说,与博士生投入和导学关系相关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均没有逃脱社会经济起落、技术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文献所反映出的第二个趋势是研究的进展与学科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科研现象的发展和扩散,为博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投入带来大量新的研究问题,也为博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投入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相关文献表明,博士生科研与导学关系主题的研究出现了与跨学科管理、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科研的研究问题相结合的趋势,研究从跨学科的必然性的研究发展到了如何在跨学科的环境下进行科研以及处理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的问题。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思考的程度越来越深入。随着跨学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联合攻关,解决更为复杂和更为深层次的问题,研究的主题明显超出了学科的界限,研究的方法也脱离了学科传统的影响和羁绊。知识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及共享方式的变化导致不同学科在组织研究活动时,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样化,在研究思想上越来越开放,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研究思想。教育研究中考虑引入社会网络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思想来研究教育中的各类问题,并将网络研究的思想投入到了教育研究实际,为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也为博士教育与博士生科研投入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与博士生教育和导学关系的相关文献表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现出了第三个特点与趋势:注意从传统的方法体系中吸收营养。这一点,国外的文献表现得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不盲目追求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而是以求真为目的,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研究样本,对样本进行访谈抓取问题的真相,为寻得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解决策略奠定基础,国外在进行博士生教育的质量调查和进行博士生科研参与的影响原因调查时,采用小范围的质性访谈来获取与情景相关的有用信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既做到了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的创新,也做到了研究思想向求真求实的传统有效的方法回归,这不仅对博士生教育和导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整个高等教育的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的整体特征

对于科研投入及其影响的研究经历了隐喻性关系认知、因果关系与本质特征的探求和共变关系的分析三个阶段。早期对于科研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强调的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来分析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关系,并认为这两种事物应该或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这种关系没有办法得到印证,也缺少相关的数据和实物的支持。所以,在这一阶段,权威机构、权威人物和权威资料显得尤其重要,但他们的观点和方法的确需要进一步验证。在认识论上,学者们在对科研投入进行研究时,受到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主要潮流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阅读,可以发现,对于科研投入及其因素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经验总结阶段、实证主导的阶段、质性研究上升为主流阶段和混合研究方法受重视的阶段。

经验总结阶段。这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投入的初步思考和经验总结,研究者从比较初浅的层次对与博士生科研参与这一过程进行数量和质量上的分析,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所发现的影响因素都是显性的,外在的,在时效上也相对较短。

实证主导的阶段。当研究者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在他们之前的学者的研究的局限性,他们意识到影响学生的科研参与除了一些显性的外在的短时性的因素,还有一些隐性的,与所观察到科研投入现象有时间滞后和靠前的因素在发生作用。研究者开始尝试考虑普通人视线之外的因素,采取问卷和实验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并利用新的统计手段,引进自然学科的建模的手段,来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潜在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将对科研投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质性研究上升为主流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向前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不断磨合,在研究科研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发现,以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在进行假设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对一种现象理解与解释需要不断地发现新的理论。研究者开始用扎根理论、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去解释科研投入及其影响机制。这样,对于科研投入的研究也就推进到了质性研究为主导的阶段。从国内外的资料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的文献资料在研究规模与研究层次上质性研究更占优势。

混合研究方法受重视的阶段。量化数据的实证分析手段与质性分析手段之间谁是谁非在科研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矛盾与争议。学者们逐渐发现了融合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的两种优点的混合研究方法的优势。这样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科研投入进行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的选择上,对于科研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整体趋势上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

(三)研究的主题特征

关于投入的研究,文献呈现出了一系列特征。①探索了对“投入”进行分析的有效维度。文献中提出了典型的维度区分和测量方法,从活力、专注、奉献三个维度对“投入”进行测量和鉴别,其主要特征是易分解,易量化,测量结果更接近于客观实际,其操作伦理和操作规则更符合管理价值和管理目标。比较适合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基本维度进行观察和评估。引进“活力、专注、奉献”三维度对“投入”进行研究,是对国外科研成熟科研成果的价值认可和利用,国内在测量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其观察模式具有稳定性。②注重“投入”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文献关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文献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出了假设,认为合理的结构会导致有效的功能的产生,同时认为问题的产生源自不合理的结构,还认为结构的调整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功能。③注重“投入”的阶段分析。文献关注“人”这个主体,重视从人性的角度研究问题,重视不同阶段的“人”的差异性特征,重视不同阶段的“人”的发展和变化的特征,同时注重阶段的差异性和阶段时间的关联性。文献既注重对不同阶段的老师的特征进行研究,也注重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还注重观察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在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阶段分析,引进了时间因素,增加了观察维度。在国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克拉姆教授运用阶段分析法来研究企业员工的把投入,知识中工的投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④在研究主题上,文献也形成了一些其他特点。如文献中对于工作投入、学习投入和科研投入存在共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献形成了对投入的心理、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成熟的观察角度;文献构建了一系列有效的测量模型。工作-资源模型是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工作要求、个体资源和社会资源几个要素,学者力图通过模型来说明工作要求、资源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120]研究者建立了这几个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认为工作要求可能起中介作用。也有时候会考虑个体资源在工作要求和工作投入、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者发现:个体资源并不能在工作要求和工作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个模型中,个人资源包括:乐观、复原力、积极应对、自我效能、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自尊、积极主动的态度(或者是个人能动性的体现)、灵活性、适应性、果断性、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内控性)。提高工作投入的工作资源包括:决定何时以及如何工作的自由(工作自主度)、同事的支持、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与主管领导的良好关系、自己的专业发展机会、良好的工作氛围、赞赏、团队合作精神、任务多样性、明确的工作角色、参与决策、就业机会和责任性工作。导致压力的工作要求包括:高时间压力、加班、高工作量、工作压力大、情感需求、耗费体力的工作、心理需求、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冲突、工作不安全感、在工作中的人际冲突、角色冲突、必须处理有冲突的任务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必须处理不兼容的几项活动、角色模糊、不明确期望和例行公事。

目前对于“投入”和“不投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争议的要点包括:投入的标准应该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何理解在客观标准上的主观元素?如何将这些因素量化可视化为人们更为理解的因素。第二个争议要点是与“投入”相对立的状态是否就是“不投入”?或者说“投入”和“不投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献对这个问题通过实证的方式,分别研究了“投入”和“不投入”,将两者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了分别从不投入和投入两个视角来研究工作、学习的状态,会得出性质完全不同的结论。第三个争议要点是不同主体的投入,不同时间的投入,不同地点的投入或不同类型的投入,它们存在哪些共性因素?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对投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普遍通过调查问卷来发现问题,借助于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这是一个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研究方式。但是,使用问卷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也因为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所得出的结论没有通过精心设计而成的实验加以验证,对投入和不投入现象缺乏长期的观察。此外,在质性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重视的今天,中外文献中缺少在跨文化、跨国界范围的比较研究,运用人类学现象学的手段,对博士生的投入和不投入现象进行研究,通过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对资料中所蕴含的相关信息的积累,通过对资料中所沉淀的思想的发掘,形成新的研究问题、假设和命题。(www.xing528.com)

从中外文献所反映出的研究趋势来看,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研究竭力从更广的范围去发现影响因素是学者们的主流选择。文献中,对博士生科研投入既有对博士生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因素的分析,也有对投入的动机因素、过程因素、结果因素和条件因素的分析。就空间范围而言,涉及了学院、研究所,学校和其他学术社区,也涉及了学校之外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就人的因素而言,对人的角色、地位、能力、行为方式等都有所涉及。大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外高校,都组织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对本校的博士生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博士生科研投入状况进行调查,力图避免对影响博士生投入的因素进行人为的分割,而是还原博士生投入的真实场景。反映出一种获取研究对象特征信息的思路: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环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国内,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以获取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性的调查,对研究生教育研究以及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研究产生的启迪和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博士生投入的研究,博士生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涉及面较为广泛的领域。学者们对博士生社会化进行了主体化的研究,模式研究、特征研究、因素研究、发展研究……在对博士生社会化研究中,注重对博士生的身份、角色、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和专业精神的研究。在影响博士生社会化的因素中,师生关系、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导师指导等与本研究中的导学关系有相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关键词频繁出现于文献中,表明了导学关系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学者们对导学关系在博士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的所形成的共识。博士生社会化相关文献中,把博士生社会化分为正式社会化和非正式社会化,研究者注意到了非正式社会化和正式社会化对于博士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并且注意到了非正式社会化和正式社会化两者所具有的区分性意义。对于博士生社会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注意到了课程、师生关系、导师指导方式、同伴关系、学术环境等一些显性因素的研究,也注意了诸如模糊性、平衡性、主动性、被动性等需要经过综合性深度分析才能发现的隐性因素,其思路对后人研究的启迪意义是明显的。

关于导学关系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学关系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关于导学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是直接以导学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第二是围绕导学关系这个概念所做的发散性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导学关系的性质、导学关系的类型特征、导学关系的内部元素构成、导学关系存在的外部条件、导学关系的影响、导学关系内部元素对外部影响所做出的贡献、导学关系的功能和价值、导学关系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企业中的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问题和特征、不同层次学校师生关系的问题与特征、学校内正式的师生关系的问题与特征、涉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合作者之间的关系、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等非正式关系的问题与影响。在对导学关系的研究过程中,涉及了性别因素、职业因素、责任关系因素、利益关系因素等多种因素。

2.导学关系研究目的差异性

因为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不同,某些研究把导学关系用作了研究的条件,而另一些研究则把导学关系视作了结果。文献中相关研究把导学关系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也把导学关系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还把导学关系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研究。导学关系作为自变量会对导师和学生产生影响,也会对博士生教育质量和规模产生影响,导学关系对外界产生影响的基本条件是导学关系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活动的主要影响元素。文献对导学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研究,也探讨了导学关系的隐性特征。

3.导学关系研究对心理因素和社会责任的倾向性

文献呈现了强调心理因素的导学关系和强调社会责任的导学关系两种倾向。文献中出现了两类研究导学关系的倾向,一类是强调导学关系中所存在的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强调导学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责任。前者侧重于说明导学关系的心理特征,导学关系所存在的具有心理特征的矛盾和问题,如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控制度和导师与学生的亲密度。而后者侧重于研究导学关系所存在的责任和利益分割。

4.导学关系研究学科视角的开放性

文献出现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多学科的视角分野。对导学关系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考虑了个体因素,特别是个体心理素质因素的影响,如效能感、乐观主义精神和心理韧性特征等。研究多采用实证分析和实验的方法,部分研究项目也使用了访谈观察的方法。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概念更加准确,分析所得的结论更具有可靠性。这些研究注重对某一个观察结果的反复验证,将同一个模型放不同条件下进行细致深入对比。国外相关文献所体现出的这些特征更为明显。对导学关系进行心理学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没有综合考虑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也没有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仅从某一个观察维度去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即使很精确,做结论时即使很慎重,也难免会陷入人为肢解研究对象,偏离客观事实的尴尬,而其结论会存在值得与人商榷的地方。文献对导学关系进行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组织行为学重点考虑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在相关文献中,更多地考虑导师和学生所在的科研和学习团队的结构,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与团队成员行为相关的习惯、传统和制度以及团队内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等。相关文献关注了团队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团队所做出的贡献或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结果。导学关系所依赖的组织具有多样性。而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之间的关系所面临的组织环境主要是由老师和学生构成。在特殊的情况下会有同事的参与,或其他具有业务合作商业关系的伙伴的参与。就普遍性而言。导学关系主要还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技能传播、学习习惯、研究方法的知悉。这些文献所涉及的主要的研究主题包括组织支持、资源分配、组织成员管理和监督、信息分享团队内交流方式和管理方式带来的团队成员的适应性问题,团队内研究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问题。文献还对导学关系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研究。在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考虑环境对博士生的影响,尤其是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政策环境对博士生的行为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讨论的中心议题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经费支持、科研与教学平台搭建、因资源不足问题所导致的教育服务质量和教育培养质量问题,以及因教育培养质量和教育服务质量而引发的博士生的满意度问题,博士生的能力不足,创新不足,从事学术活动应有的承诺感差和对学术活动失去兴趣等问题。文献所涉及的研究有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有宏观层面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研究注重纵向的时间维度的比较和横向的类型差异的比较。其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他们投入的热情,改变博士生的科研状态和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质量。研究的基本手段是观察和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的文献研究。

对于导学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意义解释、主观的价值判断、外在特征的初步判断走向了寻求客观的证据、进行真实描述、开展立体的全面的呈现、追求精确判断,研究综合多方面多层面的观点和看法,跳出学科方法的局限和学科思想的局限进行探索,使研究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导学关系的主题包括对师生关系的亲近度进行研究,对老师对学生的控制程度进行研究,对老师的角色和功能进行研究。学者们通过假设,认为这些因素和特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他们假设不同类型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特殊的影响。力求找到,这一种特征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

国外是从研究生导师出发来研究师生关系。文献集中考虑了导师给学生提供的帮助的类型,考虑了这些不同类型的帮助为博士生所带来的差异性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本质属性。文献还研究了产生这些影响的条件性因素、关联性因素及过程性因素。文献表明,国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进行分组实验,通过长期观察和对比来找到形成问题和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经历的时间长,方法科学,设计周密。它们的研究范围局限于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学这些学科。研究者们理解的影响主要是指导、辅导、赞助、支持、咨询和塑造。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个性化因素,考虑了个人与组织和社区的关系,考虑了交往的质量,指导的质量。这些研究成果证明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他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制定研究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找出关键因素。找出因素与因素之间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另外一种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导师和博士生进行观察、访谈和记录,发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因素。这两种研究可以归为研究的两个流派,前者是量化研究,后者是质性研究。国外的研究探索性非常强,不局限于对某个理论的验证,不局限于对某个概念的讨论。研究成果多属于合作研究的成果。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背景。这些研究成果是多学科合作的成果。但对于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虽然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对这种关系可能导致的后果仅能进行主观上猜测,或者是进行比较浅层次的分析,不能从多学科去综合分析来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而且他们都是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出发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过程因素。

国内关于导学关系的研究。首先对于导学关系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博士生的个人行为选择,影响到了博士生的目标选择和目标设计,影响到了学生的志向、兴趣、能力、思维和品质。国内研究者也试图建立一些有效指标体系来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测量。其基本思路是借鉴比较成熟的量表,尽量使用比较可靠的、前沿的分析方法。但国内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使用国外的成熟的量表进行验证性研究这一研究层次上,没有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在研究工具上没有做反复的筛选,欠缺细致入微的考虑。

国外对“导学关系对科研投入的影响”的研究都指向了博士生的成功,指向了博士生的科研绩效,或者是说指向科研投入的结果。它们有共同的特征,用数字和模型来描绘关系,描绘影响。本研究所搜索过的文献中有两个模型,都注重系统性,强调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影响”这个概念,国外没有做深入的讨论。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注重对关系的分类,注重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关注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指导行为”和“导师的人际关系”是两个在内涵上存在交叉的概念。在研究“影响”的方式上,既有量化研究,又有质性研究。有时候这两类研究会综合应用。如何针对一个问题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文献中涉及的有关导学关系的影响的两个模型,都把问题放在了一个比较广阔的领域当中进行深入的观察,模型进行了精心设计,反复的验证,剔除不重要的因素,发现其中的关键因素,这一过程是系统性的思考过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文献资料,研究者们在研究导学关系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影响时,注重对产生影响的环境特征的分析,形成了个体,师生关系,学术社区,社会(家庭、工作单位……)这样一个具有相对明晰的分析逻辑,同时又体现了这些因素彼此嵌入的特征。注意这些因素对博士生的科研投入产生的独特影响和共同作用的分析,在分析时,又从心理层面、社会层面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导学关系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影响时,强调客观地描述导学关系与博士生科研投入之间所存在的各种现象,强调用符号精确地表述这些元素所存在的显性的特征。文献还注重通过对当事人的访谈和观察,从深层次挖掘其中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社会网络分析、文化分析、人际关系心理特征、社会特征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为基础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都因为研究目的的特殊性,而显得不系统,研究的结论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角度,而没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错的问题和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