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生产分工解析-中华诗鉴

社会生产分工解析-中华诗鉴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分工到大明,一盘棋局责分清。①社会生产分工指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的趋势。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有陶土、制坯、装窑、开窑等一系列分工。总的说来,明代的社会生产分工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还不太普遍。但却更多地反映出明代社会生产进步和发展是前朝所不及的。

社会生产分工解析-中华诗鉴

社会分工到大明,一盘棋局责分清。

加工开采互依伴,原料产销尤盛行。

区域划,见农经,织纺浆染更扬名。(www.xing528.com)

竞相发展步新迈,促进交流上水平。

①社会生产分工 指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的趋势。而手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也更加复杂,出现了采矿业和加工业的分工,原料产地和手工业地区彼此互为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在苏、杭等城市发展起来的丝织业的推动下,江南五府的各个市镇,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愈来愈多。苏州的盛泽、震泽、黄溪等市镇更是“有力者雇人织挽……”有的地区农民专门从事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如湖州(今属浙江)的农民专植桑养蚕,以至桑田万顷。湖丝成为苏、杭、福州、成都以及其他新兴丝织业各城镇的主要原料。还有仅次于湖丝的四川保宁(今阆中)。棉纺织业亦然,在松江城郊,有些农民以织布为专业。有的商人把松江的棉布运往芜湖(今安徽芜湖市)浆染,当时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的谚语。芜湖已成为浆染棉布的中心。在制铁业方面,广东佛山镇的制铁业已分为“炒铸七行”,所需材料铁板多来自广东西部的罗定、阳春、阳江,出现制铁业和冶铁业的分工。当时分工更加精密的是丝织业和制瓷业。明代中叶以后苏州的丝织业有织工数千,染工亦数千人。在织工中有车工、纱工、缎工、织帛工和挽丝工。织缎有打线、染色、改机、挑花等工序。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有陶土、制坯、装窑、开窑等一系列分工。总的说来,明代的社会生产分工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还不太普遍。农村基本分工还是“男耕女织”或“以织助耕”。但却更多地反映出明代社会生产进步和发展是前朝所不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