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北周五佛的象征

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北周五佛的象征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个系统基本代表了北周时期长安佛教造像的主要类型。这种在犍陀罗佛像中常见的印相,在其他地区非常罕见,成为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北周中前期,因统治者的信奉和提倡,佛教盛极一时。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下令罢黜佛教,从而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北周五佛的象征

2004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湾子村发现了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北周时期(557—581)的五尊大型佛立像和四件莲花狮子佛座。这五尊巨型佛像和四件莲花狮子佛座,是西安灞桥区湾子村一处砖厂的工人用推土机取土时,意外发现的。它们埋藏于靠近山崖边的一处窖穴中,穴口东西长3.8米、南北宽2.9米、深约4米。

北周五佛发掘现场老照片

北周五佛征集现场(湾子村)老照片

北周五佛之五发愿文

五尊佛像中,四尊佛像呈立姿埋于土中,一尊佛像头向下扑于穴底。这五尊佛像和四件佛座安放有序,保存完好,数量集中。据学者推测,应该是出于某种目的的窖藏。因为其中一尊佛座上刻有“张子闻睹佛法,敬造释迦玉像”的发愿文,并有北周大象二年(580)的纪年,由此为这批造像提供了明确的断代依据。这批北周大型佛教单体造像的出土,是中国佛教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五尊立佛形体高大,连座高度均在2米以上,应为当时皇家寺院所供奉的造像。这些佛像一改北魏的清秀面貌,变为丰颊方颐、体态壮硕、螺髻低平、腹部微鼓的造型,具有北周佛像的典型特点。从造像样式上看,五尊立佛可分为两个系统。一类为内着右衽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的佛像。这是对北魏孝文帝中后期开始流行的汉化式“秀骨清像”佛像的延续。但在造型上改变了“长脸细颈,面相清癯”的面貌,使体态更加健硕、敦实。例如,北周五佛之四的释迦佛,高216厘米,佛像身材高大健硕,内着袒右僧祗支,腰束带且于中间打结,垂于外层宽大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之上。另一类佛像身着通肩式大衣,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练,凸现出健硕的躯体轮廓,具有“曹衣出水”式佛像的风范。此类为新出现的具有笈多佛像秣菟罗样式特点的佛像类型。例如,北周五佛之五的张子造释迦立像,通高238厘米,身着通肩袈裟,跣足立于复瓣仰莲上,在佛体胸腹和双腿雕刻数道平行“U”形纹,以示袈裟的襞褶,同时也显出佛衣的轻柔贴体。佛座为四方形基座,上雕复瓣覆莲。基座正面两角各有一蹲狮,背面两角各雕一只相向而立的大象。特别是基座正面刻长篇发愿文,文中有“大象二年七月廿一日建”的纪年。这两个系统基本代表了北周时期长安佛教造像的主要类型。五尊立佛均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的姿态。这种在犍陀罗佛像中常见的印相,在其他地区非常罕见,成为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这批佛像的雕刻技法,在继承北魏直平刀法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圆刀法,如表现衣褶时使造像衣纹线条圆润自然。特别是北周五佛之五的佛立像的衣褶,已经采用了向下凹入的圆刀法及中凹边高的技法,使衣纹更加舒展流畅,开唐代的新型佛像之先河。(www.xing528.com)

北周五佛之四(局部)

北周五佛之二(局部)

北周王朝建都长安,立国虽只有短短二十五年,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北周中前期,因统治者的信奉和提倡,佛教盛极一时。在佛教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因寺院经济强盛,其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罢黜佛教,从而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教全部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僧侣被勒令还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之一。从当时来看,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这次运动使得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发现的大型立佛数量很少,有明确纪年的更少。所以,这五尊立佛弥足珍贵,对研究北周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