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同欺诈行为的犯罪刑事责任,企业合同管理实用大全

合同欺诈行为的犯罪刑事责任,企业合同管理实用大全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触犯了刑法,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理应受到刑法的制裁。按照合同诈骗罪的相关规定,二人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合同欺诈行为的犯罪刑事责任,企业合同管理实用大全

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属于民法和合同法调整范围,其承担的是一种民事责任。但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如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种性质时,行为人承担的就不只是民事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触犯了刑法,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交织密切,主要区分界限在于:

1.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或双方共赢的局面,借以创造履行能力。采取欺诈行为是想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只是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从对方那儿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想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欺诈的内容与手段不同。民事欺诈有民事内容的基础存在,即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可以通过商品交换,完成工作或提供劳务等经济劳动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的当事人欺诈一方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在实践生活中,二者表现形式不一。合同的民事欺诈一般无需假冒身份,而是以合同条款或内容为主,如隐瞒有瑕疵的合同标的物,或对合同标的物质量作虚假的说明和介绍等;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为了达到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骗取受欺诈方的信任。

3.欺诈侵犯的客体不同。民事欺诈的客体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欺诈方骗来的合同定金、预付款等,数额相对较低;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涉及数额较高。(www.xing528.com)

4.欺诈的法律后果不同。民事欺诈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可使之无效。若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引起诉讼,则由民事欺诈方对其欺诈行为的后果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而合同诈骗罪是严重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行为人对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后果要负担双重的法律责任,不但要负刑事责任,若给对方造成损失,还要负担民事责任。

鉴于有些合同欺诈行为破坏性很强,欺诈所获取的非法利益达到一定程度,我国刑法针对合同诈骗做出规定,《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这里的数额较大是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五万至二十万元以上的。合同诈骗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理应受到刑法的制裁。

【案例分析3】例中二人无疑是搪塞或者话语前后矛盾,一定要心存警惕。上述案例中,王某二人为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伪造合同、涂改信息等,并且已多次做出类似行为,涉及数额较大,已构成合同诈骗罪。按照合同诈骗罪的相关规定,二人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