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生态治理:弄拉石漠化治理成果达到成功

西部农村生态治理:弄拉石漠化治理成果达到成功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弄拉屯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弄拉屯基本实现了绿化的目标。但马山弄拉却依然水源充足、树木葱郁、农作物长势良好,这都得益于弄拉的绿化行动。

西部农村生态治理:弄拉石漠化治理成果达到成功

“弄拉模式”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64—1978年,弄拉人封山育林,坚持“封、造、管、节”相结合,逐渐立体布局农、果、林各业。1979—1990年,在土地利用方面,弄拉人开始向多种经营发展,采取个人承包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少数地方逐渐形成了立体农业模式,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1年至今,弄拉人对耕地、用材林与果林用地进行大幅度调整,逐渐探索出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立体生态发展的“弄拉模式”[23]

(一)封山育林,让石山区“绿起来”

20世纪50~60年代,弄拉原有的天然林全部被砍光。这不仅造成了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剧增、旱涝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还造成了弄拉屯地表石漠化、作物产量低、人畜饮水难等问题。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弄拉人要么搬出大山,另觅新地;要么驻守弄拉,恢复生态。勤劳智慧的弄拉人选择了驻守,他们开始着手重建绿色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式。近60年来,弄拉人采用“封、管、造、节”相结合的方法,让石山区绿了起来。具体而言,一是靠“封”法。从1964年开始,弄拉人开始对田湾山、鸡蛋堡、下弄拉东等几个泉水源地山峰进行封山育林[24]。对于天然林、薪炭林,弄拉人采取死封措施,不准任何人进入林区砍柴、割草和放牧等,加强了对水源林的保护。二是靠“管”法。为了保护山林,屯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烧火只能捡山上的枯树枝,坚决不准砍树。为此,屯里还成立护林小组,每月都派出6个青壮年在山林里巡逻,不准人随便进山乱砍树木。若村民需砍树制作生产工具,必须先种后砍,每砍一棵树,须种6株苗[25]。三是靠“造”法。对于竹林、果林、经济林香椿、苦楝、菜豆树和任豆树等有用材林,弄拉人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制定了“分山到户,谁种谁收”的策略,鼓励村民大量种植。当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即每年春季,年满16岁以上的村民都要上山栽10棵树,每户人家都要派人上山种10兜竹子。当然,多种不限,而且还严禁村民到山上放牧[26]。四是靠“节”法。在政府帮助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弄拉屯每户人家建起了沼气池,利用沼气解决了做饭、烧水、照明等问题。使用沼气的益处很多。一方面,它节省了村民的开支。未使用沼气之前,在用电较多时,平均每户人家做饭、烧水、照明的电费一个月就要花100多元。另一方面,各家种的果树用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施肥,结出的果子既大又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此外,使用沼气还可保护生态环境,村民不用再砍伐林木燃料了。经过弄拉人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弄拉成为了旱地中的绿洲。20世纪80年代末,弄拉屯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弄拉屯基本实现了绿化的目标。1980—1981年左右,25座山峰重新形成了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茂密次生林,这种次生林恢复后的植物物种与海南省六连岭的热带雨林的丰富度相当[27]。1983年,弄拉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植树造林、恢复生产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开始种植一些果树、中草药等,以增加收入。截至2006年,经过生态重建,弄拉屯在无国家投资的情况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植被覆盖率达90%[28]。2008年6月19日,弄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范围涉及马山县古零镇、古寨瑶族乡和加方乡14个行政村,157个经联社,总面积达12.7万亩。那时,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9.6%(含灌木林),绝大部分是天然林,已成为较为完整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29]。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许多植被稀少、水源缺乏的大石山区都成为重灾区,仅广西就有3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30]。但马山弄拉却依然水源充足、树木葱郁、农作物长势良好,这都得益于弄拉的绿化行动。

(二)绿色产业,让石山区“立起来”(www.xing528.com)

弄拉是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村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区,共有25座高峻、陡峭的连座石峰,海拔600m~740m,占地约80%。峰丛之间有7个圆形洼地,当地村民称之为“弄场”,是农业作物区。洼地深嵌于石峰之间,峰洼高差120m~260m不等,共占地约20%[31]。为了进一步保护山林,增加村民的收入,弄拉人根据耕地少、山地和坡地多、土壤多为粘土、肥力一般较高,且富含钙质和许多微量元素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布局,深化立体生态农业。一般地,坡地上段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和景观林,这样就形成了以保障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高效水源林;坡地中段发展以保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用材林和果林。有土地段,适当发展刁竹、运香竹等竹林,建成了以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山麓、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果树和经济林、用材林和间种药材,建成以枇杷柿子、黄皮果、柑桔、龙眼、李果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峰丛垭口和比较陡的山坡建成了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开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在坡的坡麓处,弄拉人根据土地成因类型,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合理调整种植的粮食作物。比如,弄拉人把每公顷产量可达5000千克的高营养和高经济价值的粮食作物旱藕与产量较低的普通粮食作物米进行套种,提高了土地产量。弄拉这种立体的生态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还增加了农民收入。1985年,弄拉屯村民人均年收入791元,1992年增加到1220元,2003年再增到2552.4元[32]。2004年,弄拉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260元。其中,82%的收入来源果品、药材。到2012年,弄拉拥有药材500多亩,中药材200多种,用材林790多亩,果树65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33]。此外,弄拉人还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近几年来,弄拉逐步形成“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34]

(三)生态旅游,让石山区“富起来”

弄拉模式不仅是峰丛石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成功的典范,还是贫困石山区脱贫致富的典范。弄拉风光秀丽,29座山峰合围成兰靛堂、上弄拉和下弄拉等12个弄场,9个耕作区,最高峰海拔为733.3米;弄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景区内有林面积达133.23公顷,负氧离子含量高,被称为天然氧吧;弄拉污染少,山泉清冽,被称为天然的矿泉水;弄拉气候怡人养人,即使在炎热夏季,日平均温度依然在23~24℃之间,被称为避暑山庄;弄拉生物资源繁多,有200多种中草药植物和2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动植物的生长乐园;弄拉交通十分便利,距首府南宁约110公里,距马山县城20多公里,被称为休闲、度假的理想圣地。弄拉人根据山高、谷深、泉清、林茂等自然特征,合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2008年底,广西第一个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当时,25户家庭共125人全部入社。弄拉的经济能人李荣光带领村民,以土地(耕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山林)地量化自愿入股,参与开发、经营管理合作社的生态旅游项目。其中,开发商与村民共同享有成果,所得利润开发商占40%,村民占60%。与此同时,开发商还为村民新建了统一的楼房。这种以“农户+公司”发展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使弄拉村民走上了共同创业的致富之路。采用该模式后,弄拉的生态旅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2013年春节当天,接待游客已达3万多人。在这些游客中,除了有些是国内有关部门的考察团、媒体记者外,还有很多是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游客。所以,2018年4月2日,在重庆市南川区举行的2018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中,广西马山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