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之路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度消费是伦理道德应对环境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一种积极表现。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之路

生态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理性消费,它要求人类不能向自然无止境地索取,而是要把人类的消费需求维持在一个理性限度之内,以适度消费为基础,以责任消费为原则,以理性和科学为指导。

(一)以合度的适量消费为基础

在消费方式上所讲的“度”,一是指不能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们自身的经济能力水平;二是指不能超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从消费量的视角看,适度消费就是适量的合度消费。消费量多少,对消费者、环境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过”与“不及”都会走向极端消费,适量消费的对立面是过度消费和短缺消费。法国经济学萨伊曾说:“如果把消费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就会使人得不到他资产所能允许的满足,相反,如果采取豪爽的过多的消费,就会伤害到不应该滥用的财富。”[22]因此,人们要把握好消费的“度”。

1.过度消费及其依据

一般而言,过度消费是指脱离现实经济条件与合理需要的消费,这个“过度”表现:消费者不顾自身的经济能力与实际真实需求,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超出了消费者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消费。其后果是,这种消费传递虚假的需求信息,从而误导生产,进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度消费是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要求和消费欲望,其结果是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种消费破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培养了不健全人格,造成了欺瞒的人际关系。因此,过度消费并没有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

支持过度消费的依据:首先,从经济学视角看,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解决生产的相对过剩,过度消费是一种有效路径,进而,过度消费被当成个人履行义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自觉的经济参与。相反,传统社会所提倡的勤俭、节约、克制等美德消费观却被看作过时的观念。其次,从心理学视角看,过度消费是纵欲心理的必然表达。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需求、欲望、追求即人的生命、人的欲望源于人的需求,需求就是缺乏,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然而,一个欲望满足了立刻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进而让人感受到新的缺乏,因此,欲求不断,需要不断,痛苦不断。然而,过度消费不赞成对人的欲望加以任何限制,“欲望—占有—欲望的更大发动——更大规模的占有”成为消费活动对现代社会的具体把握。消费不再是根据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消费品种、数量,而是超前、超量地消费。最后,从伦理学视角看,过度消费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通常认为,消费与幸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消费越多,幸福就越多,过度消费就意味着更多的幸福。消费作为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被赋予了过多的社会性意义,尤其与幸福画上等号,过度消费便成为一种被鼓励和提倡的道德性行为,进而,花钱和享受、炫耀和时尚的消费方式也就成为人的尊卑、贵贱、荣辱的衡量尺度[23],这就为过度消费的盛行提供了伦理支持。

2.短缺消费及其影响

普遍的过度消费总是与普遍的消费不足紧密相连的,有一部分人过度消费,那么,另一部分人就必然存在消费不足或短缺消费的问题。短缺消费或消费不足是指消费不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这种消费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费短缺或消费不足首先会造成个人身心伤害。众所周知,衣、食、住方面的基本需要是人生存于世的底线需要,然而,短缺消费却无法满足人的这种底线要求。其次,消费短缺或消费不足还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消费短缺或消费不足,势必会导致人的发展不足。而发展权作为人权的拓展和延伸,首先要为人类社会提供维持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它是不可为其他人权所取代的基本人权。发展权的削弱或丧失,必然会引发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愤恨。最后,消费短缺或消费不足还会影响生态环境。贫困是导致消费短缺或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上,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就提出了“贫穷的污染”的概念,并写进会议文件——《人类环境宣言》。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大半原因是发展不足。贫困会使公众缺乏环境保护的动力与热情。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头脑中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可划分为脱贫、温饱、小康和富裕四个阶段。从温饱阶段开始,人们会追求更多的、全面的服务。公众对环境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公众的生活水平。当生态环境被看作消费品时,环境消费也有高低之分。公众实现温饱之后,就要求改变空气混浊、臭水横流、拥挤不堪的生活环境;而对清新空气、洁净河流和湖泊泊、城市绿地的企盼则是到了小康社会的生活状况。例如,对贫困社会来说,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饥饿与疾病相比,永远都退居其次。

3.合度消费及其依据

不管是过度消费还是短缺消费或消费不足,都是消费的极端形式,那么,到底消费多少才是“合度”的呢?

一般来讲,合度消费就是适量消费,是指人们的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都符合客观的规定:一是不超越经济条件所允许的水平;二是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4]合度消费主张表达一种合理的欲望,既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而是主张“节欲”。合度消费不仅抑制了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和消费欲望,克服了过量消费的不正当性,而且还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消解了短缺消费的不人道性。合度消费是一种介于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之间的合理性选择。中国古代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观点,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说到底,符合中道而适度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消费行为也是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www.xing528.com)

合度消费的依据来源于三个层面:第一,来源于经济层面。合度消费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来源于环境层面。因为合度消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严格按照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来进行消费,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第三,来源于道德层面。合度消费既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智慧,又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合度消费是伦理道德应对环境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一种积极表现。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健康型的合度消费。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消费多少应以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一个人终身为生计疲于奔命,且还不能养家糊口,即使达到了温饱水平,其身心也不可能健康。同样,一个人终身为追名逐利,一心只想着金山银山,尽管锦衣美食,其身心也是不健康的。其实,生活得简单点、朴实点、轻松点,或许会更加健康。其二,深度型的合度消费。消费对象具有特定功能和属性,具有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这种消费还原了消费对象被人使用的实际价值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品(资源)的利用率,深度地实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其三,均衡型的合度消费。从纵向看,合度消费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因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态下,这个度在量上是不等同的。这种不等同体现为既要根据消费者自身的物质需求,也要根据社会的供应状况。从横向看,合度消费是一个均衡的概念,既不是吝惜财富,却能较好地满足生活需要,也不是毫无节制地消耗财富,不至于奢侈浪费。为此,我们需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均衡:一是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均衡;二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均衡;三是近期消费与长远消费的均衡;四是一次性消费与循环消费的均衡;五是事务性消费与闲暇消费的均衡;六是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人群消费的均衡。总之,适度消费要求既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把消费水平控制在资源、人口、环境技术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二)以合理的绿色消费为核心

工业文明时代,不合理消费随着消费数量的不断增长,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不仅造成了地球资源的枯竭,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一场新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运而生。198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和茱莉亚·海勒斯合著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观点。该书把绿色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商品某些的消费。例如,生产、使用或废弃期间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危及消费者健康的产品;使用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制成的产品……绿色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消费泛指一切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即等同于生态消费方式。狭义的绿色消费则是生态消费方式的一种基本要求。

提倡绿色消费,就不能不谈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联邦德国是世界上最先推出绿色产品标志(亦称为环境标志产品)的国家。1977年,联邦德国政府制定了环境标志计划;1978年,率先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推出“蓝色天使”;1979年,市场上开始出现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随后,1989年,北欧四国推出了环境标志计划“北欧天鹅”,1990年,欧洲共同体推出了“欧洲之花”,等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开发绿色产品,1992年7月,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世界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同年,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绿色产品标志图案,开始实施绿色产品标志制度。

根据环境标准的指标,我们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对环境有害且无法减轻其害的产品;第二,对环境有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害的产品;第三,对环境无害的产品。“绿色产品”是指对环境无害或较少破坏的产品的统称。这些产品在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以及使用中、使用后都不会破坏和污染环境或者说对环境的破坏、污染较轻。绿色产品标志至少有两种:一是商品包装物,凡有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包装,表明均可回收利用,或易被自然分解,不会成为损害环境的废物。二是食品,凡有绿色产品标志的食品都被称之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绿色食品的定义如下: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经专门结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时任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青认为,“绿色”能给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护,对自然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但绝不是“天然”的代名词。“绿色”还指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四个阶段的环境行为都符合友好的要求。总之,绿色食品是一个新的食品质量概念,它要求原材料产地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加工和原材料生产过程必须遵守无公害的操作规程。在包装物和食品范围内实行绿色产品标志后,许多国家又开始在工业产品上实行绿色产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良知的形成,表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化的实践运动。

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是绿色消费至关重要的方面,但绝不是唯一方面。国际公认的绿色消费包含三层内容:一是倡导消费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垃圾处理,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要求在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世界环保苏菲奖获得者廖晓义认为,“绿色消费”绝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也就是说,要考虑到人类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如果绿色消费就等于消费绿色,这种行为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的重要表现。在低碳消费中,消费者需要关注“5A”:一是认知性(awareness),即对低碳消费的了解和认知;二是可行性(availability),即低碳消费的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三是可操作性(accessiliity),即低碳消费的可操作性;四是可承受性(affordability),即人们实际低碳消费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五是可接受性(acceptance),即在道德价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会接受程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认为,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做到低碳消费。低碳饮食:多吃素,生产1千克的牛肉与果蔬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别为36.5千克和4.5千克。低碳居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减少用0.1立方米的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低碳消耗:节电、节水。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以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只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随手关灯可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低碳出行:少开车,选小排量车。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由此可见,低碳生活是简单易行的,只有绿色消费才是合宜的,因为它合乎自然的生态维度和人的目的性维度,有利于人的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