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0]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生态宜居”较之“村容整洁”,“治理有效”较之“管理民主”,凸显了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农民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一种可持续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目的是解决农村的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

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农村滥觞

何为农村?在《新华字典》中,把农村解释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从行政区域上看,农村是城市和县城以外的地域。与城市和县城相比,农村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硬件建设水平较低,工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在农村地区,乡土气息浓郁,当地民俗浓厚,田园风光秀美,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族呈聚居状态。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含义也更加丰富。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关注研究农业、农民问题,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都有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相关阐述。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促使社会分离为城市与农村。第一次劳动分工,人类从原始部落中形成了农业与畜牧业。第二次劳动分工促使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农业与手工业。随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离又促成了人们居住区的分化,从事农业的人们形成了一个群居地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们形成了另一个群居地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基础是城乡的分离”。[29]这两大群居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调整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阶级分化的不断加深,社会渐渐形成了城市与农村,农,是指种庄稼的;村,是指种庄稼的农民聚居的处所。农村就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0]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20字要求是对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升华和演绎。特别是“生态宜居”较之“村容整洁”,“治理有效”较之“管理民主”,凸显了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上述要求还表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环境等方面打响的一场全方位、多层面的“生态革命”,其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农民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一种可持续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不单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应当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打造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最终形成凝聚了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时代美、百姓美的生态和谐之美丽乡村。其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思维方式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有义务尊重自然,自觉维护自然平衡,主动适应自然发展,合理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活方式转变,推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乡风民风建设,采取奖惩相结合等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三是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用现代化的科技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目标,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生态经济,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总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组织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激发新动能,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精神富裕的生态新农村。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源起

现实层面,和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生态问题更加严峻:水资源、森林资源日益短缺,沙漠化和草原退化趋势仍未扭转;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较严重。当前乡村发展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发展理念滞后,中国很多乡村因不具备人才、资金、组织模式等良好因素,缺乏与现代城市的信息与文化交流,乡村发展理念传统、保守、缺乏创新。二是产业发展不够迅速。因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缺乏延伸、融合,生产力有待提高,应该重视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三是村民收入还不稳定和持续。西部地区乡村的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偏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等第一产业,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四是乡村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自然村屯一般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与城市化进程,空心村情况普遍,很多自然村屯缺乏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就医、求学通常距离较远,偏远农村存在一定的看病难、求学难等情况。五是专业人才匮乏。由于农村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很多人才选择了发展前景好的大城市就业,导致农村人才外流,农村也缺乏引入新技术和具有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机制,这是导致农村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六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并不是所有乡村都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再加之自身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吸引投资资本的能力不足。七是存在空心村现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城镇化进程及进城务工等原因,农村青、壮年及儿童大量减少,空心村普遍存在。

国家层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解决农村的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对农村经济进行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多方面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城乡差距仍然进一步扩大。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全面地勾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蓝图,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在于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做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生态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至此,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地位更加明确,成为关系到全面小康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节点。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20年2月,习近平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田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2020年3月6日,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要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