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示: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启示: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恭城模式”对我国农村脱贫,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恭城模式”在建设之初,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动群众上,用规划引导农民,用示范村建设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四)区域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恭城模式”的不断发展始终面临着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启示:和谐共生,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恭城模式”是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样本,20世纪80年代前,恭城瑶族自治县还相当贫困,长期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恭城人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加速经济发展,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恭城模式”对我国农村脱贫,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地方政府的引导

政府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者,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社会权力的集中掌握者,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社会资源权威分配者,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者,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调控主体,政府扮演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角色。恭城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都是恭城瑶族自治县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政策法律法规的解释、宣传和执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各种资金的扶持、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生产的管理规范、市场监督以及各方利益的协调,地方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各类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职业培训,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培养,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管理结构的建设,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

另外,领导干部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在任的政府干部选择生态立县的理念而下一任政府干部不认可这个理念,不支持前任领导执行的项目,该项目就会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持续。20多年来,恭城历届领导干部都坚持“换届不换路”的理念,没有一任政府干部为了个人政绩而推翻前任干部的政策,一届一届领导干部接力发展生态农业,并根据发展新情况,不断创新“恭城模式”的内容。恭城县历任领导干部都树立了绿色政绩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个人的事业追求,每届县委书记都会告诫班子成员,生态恭城是一面旗帜,无论传到谁手上,都不能倒下,只能传得更好。恭城县对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考核,一直以来都是把“有作为、会作为、敢作为”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纳入乡镇各部门绩效考评的管理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干部考评体系。恭城县通过选人用人、评先评优的杠杆,加强领导干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直到现在,恭城领导干部交接还保留着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前任领导带新任领导上山下村,走果园、进田园。”[20]恭城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融洽的干群关系,正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长黄枝君所总结的一样,恭城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1]的理念,才取得如今的成绩。

(二)人民群众的参与

恭城瑶族自治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一个极其贫困的国家级贫困县,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乡村建设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明显效果。“恭城模式”在建设之初,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动群众上,用规划引导农民,用示范村建设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农民主动请政府部门帮忙,为自己家设计规划,并心甘情愿地拿出钱建设新村。除调动农民积极性外,恭城瑶族自治县还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培训下乡月”活动,利用农广校、职业中学、农机校、农村党员培训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基地,运用电脑、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等,对全县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的网络培训,开设畜禽养殖、水果生产、蔬菜生产、流通、资金信贷等20多个专业,采取室内讲解与田间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加强劳动者最新管理经验的学习,加强其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加强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而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恭城模式”的实践始终围绕老百姓的增收致富问题展开,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创业带头人带动农民创业,当地农民作为社会变革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三)科技文化的推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掌握科技文化的人才。在沼气池建设方面,恭城人一开始就用“技术先进、技术过硬”这八个字来要求自己。一是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必须懂理论、会技术,不懂的先学习。二是沼气池建设、沼气池管理和维修、沼气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坚持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三是专业队每年复训一次,更新知识技术。在水果种植业上,恭城瑶族自治县也将技术人才作为重要支撑。一是建立果农与农技推广部门的协同机制,不断推广和创新水果种植技术。二是将水果种植产业化、无公害化、优化种植技术推广应用。三是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制订周密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计划,派出科技特派员并由他选定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引领村民学技术、用技术。(www.xing528.com)

(四)区域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

“恭城模式”的不断发展始终面临着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恭城瑶族自治县把当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效转化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发展生态旅游业,协调了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问题。当地的房屋建设采用修旧如旧的办法,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大改的花费,又保留了本土的民族风貌元素。乡土建设示范点矮寨村共种茶叶、麦冬草等植被面积2200平方米,种植桂花树、垂柳各60株,紫薇、红檵木、木榄等各类灌木500株。[22]独具桂北乡土风格的建筑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恭城瑶族自治县还以生态资源作为民族风俗旅游发展的人文资源,举办桃花节和月柿节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瑶族民间绝活表演、广西山歌王对垒赛、民族风情舞蹈等,为游客准备传统小吃油茶。恭城瑶族自治县将地域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不仅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五)市场经济的导向

任何生态产业都不能孤立发展,都需要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来发展壮大。只有选了优势产业,紧跟市场步伐,把握市场变化,了解产品市场最新的品种、技术、管理和销售信息,才能生产出市场欢迎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还必须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在产品功能开发、产品包装、产品运输、产品组合营销等方面下足功夫,最终形成围绕以农业种植为源头,以农业加工为主体,以产品销售为目标的全程经营模式,延伸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恭城华江乡的100多家毛竹加工企业对毛竹进行深加工,提高了毛竹的经营利润。恭城莲花镇在月柿深加工方面下足了功夫,成功引入汇源公司进行果汁加工,柿饼、柿酒、柿醋、柿果脯等产品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恭城除了推行农产品深加工外,还在水泥建材矿产粮油产品上推进产业深加工,引领恭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经济发展。

(六)因地制宜的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恭城瑶族自治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源丰富、气温温和、土壤深厚肥沃,天然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月柿、沙田柚、桃子柑橘等水果。但20世纪80年代前,恭城县并未大量种植水果,而是种植粮食,但山地多,耕地少,天然条件限制了粮食产量,经济效益低。恭城人有创新精神,从单一种粮到立体种果(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的决策,当地俗称“调田”);从“燃料大战”到“撬山种果”;从沼气池建设到集中建池、统一供气;从个体庭院经济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和牛羊兔鹅等立体养殖。生态经济链条从第一产业内部循环向第二、三产业延伸,从“猪—沼—果”“三位一体”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拓展,无不展示了恭城人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稳扎稳打的工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