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共治”的生态思维的指导下,政府、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共治”呈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处理生态问题时的整体思维。中国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和整体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湖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5]这充分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决定了治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则》指出,“坚持系统施治、坚持社会共治”,体现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要求。

在“社会共治”的生态思维的指导下,政府、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共治”呈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处理生态问题时的整体思维。首先,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让社会成员喝到干净水、吃到安全食、呼到清新气。其次,企业有责任和义务研发企业的生态科技,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再次,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只有提升公民的整体生态意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最后,社会组织是生态建设的监督者。社会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公民抵制有害环境的产品,广泛参与并支持绿色产业行为,从而实现善待环境的目的。[26]生态环境部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市、县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监理、统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的人员达8.8万人。中国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中国多数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环境保护机构,负责本企业的污染防治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目前,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人员已达20多万人,足以证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总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不仅实现了由“革命”为主导向以“建设”为主导的重大转变,而且实现了由“摸着石头过河”向“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飞跃。从党的执政理念、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环保立法进程等方面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我国宏观决策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2]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6.

[3]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

[4]路向峰.哲学思维方式与哲学变革——兼论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超越[J].教学与研究,2012(11):36-4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2.

[7]张浩.研究思维发生学的目的、意义及方法[J].求索,1990(5):46-51.

[8]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8.

[9]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0]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余谋昌.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31-142.(www.xing528.com)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13]徐蕾.基于生态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6.

[14]阮菲,陈文娟.基于政府文件网络文本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4):115-118.

[15]尹德志,欧庭宇.基于生态思维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36-40.

[16]蔡锦妍,李荣丽.关于无锡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的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7):84-85.

[17]刘湘溶,罗常军.思维方式生态化及其现实价值——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本质特性与典范形态[J].湖湘论坛,2010(3):5-7.

[18]程鹏.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道家文化渊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2):62-63.

[19]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EB/OL].(2017-05-27)[2020-04-05].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7/content_5197606.htm.

[20]陈金钊.“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J].法学评论,2014,32(6):1-11.

[21]王志鑫.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问题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33-40.

[22]新华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15-03-24)[2020-04-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4/c_1114749476.htm.

[23]周光讯,周明.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初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35-40.

[24]赵美玲,于云荣.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维的多重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7(9):37-41.

[2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3-11-16)[2020-04-05].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c397563-27331312.html.

[26]赵美玲,于云荣.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维的多重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7(9):37-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