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物质资料生产比较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们的思维内容较多地从物质利益方面考虑。例如,以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原始的生产方式所限定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与当时水平低下的生产力和非常简单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原始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历史性、民族性特征都表明思维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都要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来理解、把握思维方式的本质时,思维方式不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的实践方式在观念上的一种反映,还是实践主体思维活动的运行样式能动地反作用于人们现实的实践方式。[6]换句话说,现实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他们思维什么,决定着他们思维活动的实际内容,也决定着他们如何思维,决定着他们思维活动的具体形式。

首先,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思维内容和思维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从思维内容来看,大脑思维什么一般源于人的某种内在需要。例如,在物质资料生产比较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们的思维内容较多地从物质利益方面考虑。而在物质资料生产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思维内容就会不断增加如理想、信念、价值、尊严和奋斗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从而使人们的思维内容丰富化。生产力越发达,物质资料越丰富,人的精神活动也就越丰富,思维内容随之丰富化,反之思想内容就会贫瘠。从思维对象和范围看,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认识事物的能力也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深刻,纳入自己思维的对象领域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生产方式还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决定着人们如何去思维。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最终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例如,以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原始的生产方式所限定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与当时水平低下的生产力和非常简单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原始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倡导“整体和谐性”思维方式是与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相适应的;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与西方近代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系统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与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相适应的。

最后,社会生产方式还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生产方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发展为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都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二)思维方式的一般特性

1.社会性

任何人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源,都离不开自然界而独立生存,人类社会任何一种思维意识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这就决定了任何意识或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要受社会的影响。一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内容、结构都要受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离开环境之外的思维方式是不存在的。可见,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变革都离不开人们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2.历史性(www.xing528.com)

思维方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创新。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看,时代性规范着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现实状况,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总要受到那个历史时代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历史时代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我们所讲的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指要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时代性质的思维方式。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必然打上那个时期、那个时代的烙印,反映那个时代的要求,体现那个时代的特色。

3.民族性

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交往方式等活动方式,因此,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民族性体现为:一方面,某一民族与其他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例如,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相比,一般认为,中华民族善于采用纵向分析比较的方式,而西方民族则善于采用横向分析比较的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性体现的是不同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思维特点,并没有思维方式的优劣之分。我们只有深刻认识思维方式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实现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使人类文明更加姹紫嫣红、欣欣向荣。但从特定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效果看,它又表现出好与差之分。因此,思维方式的民族性不但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还包含着对其他民族优良思维方式的学习、借鉴,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民族性,真正的民族性是与开放性融为一体的。

4.稳定性

人类的思维活动复杂多变,但其思维方式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思维活动的客体来看,由于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反映这种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必然相对稳定。从思维的主体来看,思维方式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和人们的实践经验,某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习惯和思考、处理问题的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和影响人的意识机制,从而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这种稳定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前人思维方式的批判继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有了发展,才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稳定性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一种历史性的积淀。它源于历史又反作用于历史,指导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现实。

5.其他特性

思维方式还有多样性、能动性等特征。思维主体、思维对象和思维的具体样式(手段、程序、路径、方法等)的多样性共同规定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历史性、民族性特征都表明思维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都要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归根到底,思维方式的这些特征,都是建立在实践性这一本质规定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生产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规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却能动地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把握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