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消费方式演变与文明更替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消费方式演变与文明更替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消费方式与原始文明原始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状况决定了原始人特有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状况。这种特有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状况表现在消费的内容、消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消费的组织形式等方面。氏族组织的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而父系氏族的历史较短,后被阶级社会所取代,它由一位共同的男性祖先所繁衍的后代子孙组成。(二)消费方式与农业文明大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文明由原始文明过渡到了农业文明。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消费方式演变与文明更替

消费的历史就是时代的历史,不同的时代人们将刻画出不同消费方式的烙印:开心的或郁闷的、幸福的或痛苦的、拮据的或宽裕的、奢侈的或平淡的[17]……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正向生态文明迈进。与这些文明形态相对应,人类都有不同的消费方式。

(一)消费方式与原始文明

原始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状况决定了原始人特有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状况。这种特有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状况表现在消费的内容、消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消费的组织形式等方面。

1.弱生存型消费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产品紧缺,原始人开发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这些状况决定了原始人只能提出衣、食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尽管如此,他们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也是常有的事,怎么可能产生过多、过高的消费需求。因此,原始人的消费是一种弱生存型消费。

第一,吃的方面。没有发明火之前,原始人吃生、吃素,吃一些野外的浆果、树皮和动物等,导致营养不良,智力低下,身体体质很弱。发明了火之后,原始人开始懂得烤肉,吃一些熟食。然而,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原始人从自然界捕获的食物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原始人自身的生存需要,常常挨饿。第二,穿的方面。原始社会中后期,原始人才逐渐有了羞耻感,开始从自然界采集一些树叶、野草等作为衣服遮挡身体某些部分。再后来,原始人学会狩猎生活,开始剥下动物的皮穿在身上,有了现代衣服的雏形,但还没有摆脱寒冷、酷热的煎熬。第三,住的方面。原始社会后期,原始人才逐渐学会了利用自然界的树木、棍棒、树叶等原始材料建造简易的茅草屋,进而搬离了天然的洞穴。但建造的茅草屋极其简单,经不起常年的风吹日晒、雨雪冰霜,因此,原始人常常“重建家园”。

2.原生态型消费

原生态是指生物特有的原始的、原初的状态。在整个宇宙中,大约47亿年前,地球起源。大约3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有生命的动物。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47亿年与300万年,47亿年与32亿年之间的距离相比,的确显得很短暂。在从人类诞生至今的300万年的时间长河中,人对自然过度索取的历史更短。人类对自然构成真正威胁是工业革命以后,然而工业革命距今不过300年。由此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不仅依赖自然、适应自然,还没有对自然构成真正威胁和破坏,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在原始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原始社会,人类智力还比较低下,生产力不发达,人类还没有进化到有足够的能力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原始人只能在过分依赖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谋求自身生存和个体发展。原始人的吃、穿、住、行等生活用品,几乎都直接取自自然界。我国古代传说,有巢氏发明了“构木为巢”,这种“巢”从树上下牵到地面;燧人氏发明了“钻燧取火”,这种技术使人类从吃生食过渡到吃熟食。这些传说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原始人的消费是很原生态的,人在自然食物链中与动物竞争,并与自然界其他成员平等地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几乎未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集体组织型消费

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个人力量单薄,无法驱赶野兽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由于生产和生活工具简单粗糙,生存能力低下,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原始人为了驱赶野兽,抵御自然灾害,维持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过着几十个人、几百人集聚的动物式的群居生活。

按照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原始社会可以分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群时期人类处于群居阶段,没有固定居住地,组成不大的游荡集团把一个地方的自然物采集得差不多时就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氏族是按照血缘关系把原始人联合起来的组织,是原始社会自然形成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组织。这个组织是为全体氏族成员谋利益的,体现全体成员意志的原始民主组织。氏族组织的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其中,母系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典型形式,占据原始社会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它由一位共同的女性祖先繁衍的后代子孙组成。而父系氏族的历史较短,后被阶级社会所取代,它由一位共同的男性祖先所繁衍的后代子孙组成。无论是原始群时期还是氏族公社时期,原始人都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共同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共同消费劳动成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同与野兽做斗争。

(二)消费方式与农业文明

大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文明由原始文明过渡到了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工具得到了不断改进,进而逐渐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自然界开始逐渐打上了人类的烙印,自然界逐渐被人化,同时,人类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基本生存型消费

进入农业社会后,大规模的农耕和畜牧活动逐渐普及开来,人类获取自然界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获得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多,吃、穿、住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已经能基本满足,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产品剩余现象,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第一,吃的方面。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人类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古代农业文明一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这些地区有肥沃的土地、便利灌溉和适宜的气候,能提供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铜器、铁器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人们对自然可以重复投资和利用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可供消费的食物;人们除了耕种土地以外,还饲养鸡、鸭、牛、羊等牲畜,开始了“粮食、肉食、熟食”生活,人们告别了原始社会的“吃生、吃素”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第二,穿的方面,这个时期,人们除了耕种土地和驯养动物外,还开始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人们告别了衣不蔽体的状态,开始了“穿衣时代”。第三,住的方面。在这个时期,人们生产的产品直接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不需要相互交换;生活的主题是无拘无束,自由豁达,吃喝玩乐;生存的理想是年年月月期盼上天赐予风调雨顺的天时,一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收获,过着自足、安稳、宁静、和睦的生活。农业文明使人类逐渐告别了迁徙不定、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开始建造真正意义上的房屋,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人类不再担心风吹日晒,野兽的袭击。

2.生态维护型消费(www.xing528.com)

农业社会的主要产业是农业,人类的主要消费产品也直接与农业相关。人类通过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最后能否收获农产品,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很容易形成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透过农业生产对古代农业文明进行哲学思考,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利于自然、维护自然的朴素生态学观点。

农业文明时代,在局部地区也出现过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的现象。当时人口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人类越来越多地对自然进行索取,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甚至是文明的衰亡。纵观世界历史,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相继断层、衰落、夭折,分析其衰亡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外族多次侵占,导致外族文化取代本族文化;二是创造的古老文明多以物化形式存在,经不起时间的“摧残”;三是文明古国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内核,文明缺乏传承和发展的活力。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连绵不断,至今仍在发挥着历久弥新的滋养作用,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黄土高原,现也成了不毛之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从生态学视角分析这一现象得出经验: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特别要在如何推进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保持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总的来说,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已经凭借自身力量积极主动地利用、改造自然,生产方式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尽管对自然环境有局部的破坏现象,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上仍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和谐状态。

3.个体分散型消费

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能力的逐渐提高,以及人类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制,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的家庭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因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成为必需的组织形式。因此,与这个时期相对应的消费方式也由集体组织型消费演变为以个体分散型消费为主。这种消费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物质生产和消费,由于当时的社会分工不够精细,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社会流动性较弱,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非常迟缓,在这些背景下生活的人们,每个成员对家庭都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深厚情怀,这也是农业文明能够持续1万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三)消费方式与工业文明

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工具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由此,人类生产活动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也导致人类的消费状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

1.消费主义日益盛行

目前,消费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领域普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领域逐渐蔓延的一种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在生活实践中毫无节制、无所顾忌地进行消费,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尊贵身份。[18]

要发展就要有消费需求,就要多消费,这已成为一种人们普遍认可的共识。因此,不断刺激消费需求,奋力开拓消费市场,自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证明了消费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多消费、少积累”为基本特征的消费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快盛行起来,并迅速波及发展中国家。现代社会,“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实际上不过是“消费至上”的代名词。消费的目的和作用,无外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种需要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更多地体现为对产品使用价值的需要。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人们的消费活动越来越受到生产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在各种形式的广告煽动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逐渐背离了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按照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进行“无意义”的消费。

2.享受发展型消费占主导

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倾向于满足自身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种享受发展型需要成为工业文明时代消费的主流。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挥霍型消费。“一次性”消费是典型的挥霍型消费,这种“一次性”不仅局限于一次性的筷子、纸杯、勺子、塑料袋牙刷拖鞋袜子等常见的日用品,甚至许多“耐用品”也很快被抛弃。例如,冰箱彩电、照相机、手机等产品,往往由于产品更新换代过快,市场上出现了款式更新颖、功能更多的新产品,旧的产品很快就被抛弃了,产品使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社会中,消费品中“一次性”或“类一次性”的物品越来越多。挥霍型消费挥霍的不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是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消耗。

第二,奢侈型消费。美国专门研究动物权利理论的哲学家汤姆·雷根区分了生存需求(生物学、生态学所赋予的)、社会需求(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所规定的)和奢侈需求(消费经济学家所推崇的)三类消费需求。何谓奢侈?《辞海》对其解释为:不节俭;过分、过多。奢侈与节俭相对立。从历史上看,节俭是一种主流文化,是一种美德。奢侈消费就是超出了人的生活必需的消费,是对奢侈品的消费。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奢侈消费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进入现代社会,在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奢侈消费已经超出消费的本真含义,把追求奢侈品的消费看作自身地位、身份的象征。奢侈型消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较为普遍,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还处在以基本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发展阶段。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奢侈型消费逐渐在全球扩展,一直以勤劳、节俭著称的中国也有部分人沾染上了这种不良习气。

第三,超前型消费。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消费水平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到个人和家庭,消费水平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消费水平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那时人们奉行的是勤俭节约的消费准则。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各种形式广告的煽动和诱导下,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在无形中被夸大了。超前消费是指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状况超过了现有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状况,也就是透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超前消费实质是一种及时行乐享乐主义的消费观。

第四,炫耀型消费。在消费社会里,消费不再是人们对物品的物质性价值的诉求,而是对物的意义性的需求。消费品的物质性特征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消费的意义性特征得到了大力凸显。“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19]炫耀型消费是人们把消费作为物品象征意义和符号表达的过程,通过消费向他人展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炫耀型消费最早由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凡勃伦提出,之后法国社会理论家让·鲍德里亚继承了凡勃伦的思想并对消费主义进行了重新构建。他把消费与有闲阶段和所有权制度联系起来,提出了消费的社会结构意义在于,消费时代,每个个体和群体都在通过消费来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要把消费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消费社会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20]

炫耀型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衷追求名牌。追求名牌成为人们消费时的优先选择,因为他们认为,追求名牌产品,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尊贵身份在社会群体中就越能显现。因此,他们消费时除了看重名牌产品的品质保证外,更重要的是看重附在使用价值上的符号价值,更能满足其炫耀的欲望。第二,追求虚假消费。虚假消费不是为了消耗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消费物品所带来的符号价值的消费。换句话说,是为了面子的不真实消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学者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把这种虚荣需要称为“虚假的需要”。有关研究指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富有阶层的消费者,他们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品,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第二类是时尚消费者,他们购买奢侈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这些消费者多数是外企公司的白领上班族,是在“透支”奢侈品,“中国人在尚未完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的时候,就存在着炫耀消费的需求”[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