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方式与生活质量: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

消费方式与生活质量: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一起构成人类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消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消费方式不仅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且还是衡量人类生活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大量研究了生活质量的测定方法及指标体系。80年代初,中国开始结合本国国情,展开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有关问题的研究。

消费方式与生活质量: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

(一)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什么是生活?这是个常识问题。有人说,生活就是生存、活着;有人说,生活就是过日子;也有人说,生活就是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这些理解真实却很片面,并没有深刻揭示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特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是个人、集体或群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根据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不同,生活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所从事的如都市生活、乡村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各类活动;职业生活是人们在职业领域所从事的如工人生活、农民生活、教师生活、护士生活、警察生活等各类活动;家庭生活是人们在家庭领域所从事的如夫妻生活、同居生活、单亲生活、独身生活等各类活动。

何谓生活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活方式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在劳动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方式和养成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总和。第一,从结构看,生活方式至少包括生活条件、生活主体和生活形式三个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生活条件是指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生活主体是指在生活方式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特定的个人、集体或群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下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生活形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生活方式的主体所表现出的生活状态、生活模式或生活样式,它是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是生活方式的呈现方式,也是衡量某种生活方式优劣的重要依据。第二,从特征看,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它是综合性和具体性的统一。生活方式既是一个涉及衣、食、住、行以及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又是一个通过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生动的、具体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行为。其二,它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特定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同时,主体的生活方式又总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三,它是阶级性和人类性的统一。生活方式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生活方式又具有超越社会形态性质的全人类性,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可能会有相同的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区别如下。从活动范围看,生活方式的外延更为广泛。广义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人们在劳动生活、政治生活、交往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形式,消费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消费方式也只是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将人类的全部活动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领域,消费方式只是人们在消费领域的活动形式,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等领域的活动形式分别称为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一起构成人类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

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生活方式内在包含着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广义的生活方式,还是狭义的生活方式都内在包含着人们的消费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人们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人们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等消费方式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和生活水平,而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等都是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行为等的具体体现。

(二)消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消费方式不仅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且还是衡量人类生活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1.生活质量的含义

一般认为,生活质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1958年在其著作《富裕社会》中提出的,用来表示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全面评价。此后,该概念逐渐被广泛认可、使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大量研究了生活质量的测定方法及指标体系。70年代以后,加拿大、西欧和东欧以及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展开了对生活质量的研究。80年代初,中国开始结合本国国情,展开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有关问题的研究。

生活质量,又称生活品质,是衡量人们生活好坏程度的概念,回答生活“好与不好”的问题。它区别于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强调满足主体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消费产品的“多与少”的问题。生活质量以生活水平为基础,却高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更侧重对人的精神文化等高级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状况的高级标准,生活质量不一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生活质量一方面反映客观生活条件,如反映人们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在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另一方面,生活质量也反映主体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对自身和他人在各个层面的认识,以及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发展状态、发展趋势等宏观层面的现状。

2.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活质量展开了定量研究,提出了一些生活质量结构与指标模型。由于生活质量内涵的复杂性,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也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专家学者各自提出的看法也不全一致。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侧重于客观方面。2001年,学者朱庆芳设计了一套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和环境等在内的反映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其中生活质量指标包括城镇人均收入、人均生活用电、电脑普及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住房面积等六项具体指标。[11]2003年,学者周长城在他的著作《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中构建了包括物质保障、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居住与生活条件、环境等生活质量的六大指标体系。[12]2008年,他在著作《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及其评价》中分析了构建主观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及其面临的困难等问题,通过测量不同生活领域主体的满意度,从而构建了包括个人能力评价、人际关系评价、医疗环境评价、工作环境评价、公共政策评价等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以及学界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无论是客观指标体系还是主观指标体系,都不能单独承担测量生活质量的标准,各自都难以全面评价生活质量的好坏程度。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应该由客观指标体系与主观指标体系共同来评价。2006年,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组织联合数十家研究机构和上百位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NO.1》,建构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从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居民收入、居住质量、教育投入、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消费结构交通状况、社会保障、生命健康、公共安全、文化休闲、就业率12项评估子系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生活质量的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13](www.xing528.com)

3.影响生活质量好坏程度的因素

作为评价生活好坏程度的生活质量,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因素是生活质量的物质前提。经济因素包括一个地区或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的经济运行、居民的收支结构等要素。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收入水平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居民的支出结构对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保持平稳、有序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有可能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社会因素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等内容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再次,人口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健康的身体素质是过好高质量生活的前提条件;健全的文化素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最后,认知能力是影响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主体,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社会经历不同,导致认知能力不同,即使面对大体相同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和评价也会有较大差异。

4.消费方式与生活质量密不可分

生活质量是消费方式的前提。人们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要以作为生活质量重要标尺的生活水平为基础,通常情况下,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生活质量是消费方式的内在动力。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通过具体的消费方式来体现。人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决定了人们会选择如何去消费。崇尚节俭生活的人们一般会采用以审慎、理性、健康、文明、环保、重复等为特征的消费方式,崇尚奢侈生活的人们一般会采取感性、放纵、一次性、挥霍、浪费等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是生活质量的晴雨表。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看,生活质量发展状况与人类消费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通过消费方式的变化来体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善,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基本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善:第一,食品消费方面,食品总量从短缺到富足,食品种类从单一到丰富,人们越来越追求营养、绿色、健康的食品。第二,衣着消费方面,实现了从“穿暖”到“穿美”、从“请裁缝做衣”到“去商场购衣”、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的三大历史性转变,衣着的名牌化、个性化、成衣化倾向日益明显。第三,住房消费方面,从茅草房、土房向砖瓦楼房、小型别墅房转变,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第四,家电消费方面,实现了从“老三件”(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向“新三件”(20世纪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空调、BP机、录像机;21世纪:手机笔记本电脑、小汽车)的转变。家庭耐用消费品越来越现代化、时髦化、高档化。第五,出行交通方面,从前一般都是步行,现在农民的交通工具快速更新,交通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增大。第六,精神文化消费方面,过去是“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现在精神活动越来越丰富。例如,人们常去茶楼、酒吧、歌厅、度假村、养生馆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消费。

(三)消费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的消费方式经过一次变革,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势必也会体现在消费方式的变化上。

1.我国消费方式的特点

西方现代社会逐渐发展为消费社会[14],消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消费主义,这种消费不再是根据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进行消费,而是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消费,其最大特点是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15]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综合竞争不断显现,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消费支出稳定增加,社会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供给制、半供给制消费逐渐转向自主消费。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包”“统”消费方式已转向以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的消费方式。其二,由传统消费向超前型消费转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具有富足、优越、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新群体正在形成,这个群体更愿过高质量的生活,成了消费潮流的创造者和引导者。其三,由国内消费转向国际消费,由乡村消费向城市消费转变。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化,消费的国际化、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居民乐于接受国际、城市流行的消费潮流。

2.消费是关系社会发展成败的重大问题

从消费经济学的视角看,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动力,也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因此,消费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越复杂,消费对再生产过程甚至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就越明显。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能源、资金的投入来推动,目前,仍然未在总体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局面。例如,2011年我国总能源、原煤、石油、粗钢、精炼铜、电解铝等矿产资源消费量分别达到34.8亿吨(标煤)、24.9亿吨(标煤)、4.5亿吨、6.5亿吨、786万吨和1724万吨,除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外,其他均为世界第一。其中,煤炭的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30.27%增长到2011年的49.7%,精炼铜的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15.71%增长到2011年的39.32%,粗钢的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19.8%增长到2010年的44.9%。[16]今天,中国正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现代化不仅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表现为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为人们对物质产品消费能力的提高,还表现为对先进精神文化产品消费能力的提高。所以,消费方式的变革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