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特点

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特点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自然景物,也创造幻想中的人物和动物,而且以高度的艺术手法赋予它极大的艺术魅力。所以,中国传统绘画有写实的特点,也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特点

1.丰富多彩的题材

中国的古代绘画艺术受到了不同社会人们的信念、礼教、宗法、审美观点的影响和制约。历史要求它描绘特定的内容。封建社会前期的宗教思想为统治阶级利用,描绘神灵鬼怪的题材占了优势;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绘画形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独门的门类,优秀画家辈出,艺术风格各异,绘画的题材更加广泛。人物题材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宫娥仕女、才子佳人、庶民百姓、文人雅士、佛像罗汉道教三清嫦娥仙女等。山水题材如有名山大川、清溪幽谷、宫苑楼阁、古刹庵堂、奇峰飞瀑、翠柏苍松、万里长江、百舸争流、小桥横舟、田园小景等。瑞兽动物题材有龙凤麒麟、飞虎翼马、牛羊鞍马、雄鹰百雀、龟蛇青鲤、彩蝶金鱼蟋蟀蝈蝈等。花卉题材有牡丹芍药、墨梅幽兰、荷花水仙、红蓼芙蓉、玉簪月季、翠竹春笋等。

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自然景物,也创造幻想中的人物和动物,而且以高度的艺术手法赋予它极大的艺术魅力。

2.以散点透视为特点的章法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古代帛画、壁画、轴画各有特点。他们在布局上的特点是散点透视和鸟瞰形式。散点透视是西方绘画术语,现代中国美术界引用了这一名词。透视法则中有一个观点:一幅画中所有景物的远近高低都要依据该画面中的一个视线中的焦点为转移。然而中国画中一切景物的大小、高低、远近处理并不受视线焦点的限制,有人把这种构图形式叫“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早在岩画、壁画中已得到充分表现。一幅壁画中的许多情节可以巧妙地安排在一面墙上,常常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把四面山水描绘在一个长卷上,可以让四季花卉丛生在一起,也可以把室内景、室外景以及行旅、作战、耕田等情节像连环画一样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一起。这种形式有利于表现历史故事、宗教神话,也有利于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这种构图形式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美的手法,不仅能够充分表现内容,而且还能够鲜明地突出主题。

散点透视可以表现出意与情的真实,在艺术和美学领域符合逻辑思维“理”、感情发展变化的意念,体现出更深一层的“真”。

3.以线描为骨法的描绘手法

中国绘画的基本描绘手法是线描。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陶器刻画纹和彩陶纹样。后来的各种绘画都以线描作为描绘形象的基本手法,帛画、壁画如此,山水画花鸟画也是如此。(www.xing528.com)

在刻画各种形象,表现各种形象柔润刚劲的质感、阴阳向背的空间感等方面,线描有很强的表现力。线有多种变化,古人将运用线的技法概括为“十八描”,实际上并不止十八描,线的曲直、粗细、转折、顿挫、流滞、速缓、刚柔、疏密、繁简均有千变万化的效果。再加上线条的变体,如勾点的各种手法,可以说应用自如,天下万物之形体无一不可以用线来描绘。

古代线描可以表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风格。“吴带当风”就是唐代吴道子绘画风格的一种体现。

线描在古画论中称“骨法”,顾名思义,就是说线是绘画造型的基础,是刻画形象的基本手段。在线描造型的基础之上进行着色。国画的赋色是以物体固有色为依据,不像西画着色那样以光照下变幻的色彩为绘画的出发点。譬如画一个蓝色瓷瓶,用西画方法描绘它时,它的正面和侧面就不能用相同的蓝色去画,同时因为周围的其他有色物体可能把色光反映到这个蓝瓶上,所以也要适当表现那种光的反射效果。而以国画手段来描绘则不然,只要用一个蓝色即可。这并不是说国画的色彩技法简单,国画的色彩领域也是画家思想感情驰骋的天地。色彩在中国画中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画家在运用色彩的时候,不完全受客观实体真实色彩的束缚,古人用朱砂画成的红彤彤的竹子,并不使人感到是干枯的竹子,同样有清脆繁茂的感觉。尤其是工笔重彩、金碧山水之类的绘画,以金线勾勒,以青绿填染,加强了作品的特定气氛。所以,中国传统绘画有写实的特点,也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4.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中国古代绘画非常注重对形象的描绘,古人在研究形与神的关系时逐步探索出了以形写神的规律。

绘画中的形与神的关系是绘画艺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这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凡作画者一动笔便涉及这个问题。历史上画家的成就,虽然有种种因素,但对形与神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是重要原因。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精辟的论述:“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张彦远的这段话把具体地、真实地、一丝不苟地描绘物体的形和色的形似,说成妨害气韵和笔法的大敌。从张彦远的论点来看,凡优秀作品中的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翻版。这样处理形象并不是古代画家的能力太低,而是不以形似为满足,以神似为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

这样并不是说古人完全不注意形似,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笔情墨趣。而是不求形象太似真实物体。关于这个问题,石涛的一句名言“不似之似”是画家在观察生活的经验基础上概括形象,这种形象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只有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体现描绘对象的神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