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桥驿桥,古拱桥重修碑文考察

石桥驿桥,古拱桥重修碑文考察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桥驿古桥,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老襄沙公路99+601桩号处,原名石桥,或曰创建于明代。原系一座3孔石拱桥,后因年久失修而倾圮,又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重修改建成平桥。笔者1995年7月9日考察石桥驿桥。在石桥驿中学内发现了一座碑亭,其中有保存完好的重修石桥的重要碑刻,经过仔细地拓碑后,拓片中的碑文内容清晰醒目。

石桥驿桥,古拱桥重修碑文考察

石桥驿古桥,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老襄沙公路99+601桩号处,原名石桥,或曰创建于明代。清代有重修。原系一座3孔拱桥,后因年久失修而倾圮,又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重修改建成平桥。

笔者1995年7月9日考察石桥驿桥。在石桥驿中学内发现了一座碑亭,其中有保存完好的重修石桥的重要碑刻,经过仔细地拓碑后,拓片中的碑文内容清晰醒目。碑亭东西两侧各立一块高2米,宽0.9米,厚0.2米的青石巨碑,这两块碑刻的形制大小相同,其外侧中部均竖行阴刻大楷书“复建古石桥碑”6字,每字高0.36米,宽0.33米,字迹古朴苍劲。两碑中间所嵌立的主体碑高2米,宽1米,厚0.2米。碑阳之文为《重修石桥碑记》,刻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荆门直隶州知州诸可权撰文,当地秀才丁柏龄书丹。碑文阴刻楷书21行,满行50字,记叙重修石桥之事。

碑文开篇用不少笔墨论述桥梁的起源和形制的优劣:“古通称桥为梁。梁之属不一,累土障水,亘如堤堰,谓之鱼梁,《齐风》‘敝苟在梁’是也。缆集多舟,绝流相比,谓之浮梁,《诗·大雅》‘造舟为梁’是也。”其文意是说,“古代一般称桥为梁。梁的种类不一。垒土拦水,横亘如堤堰,称之为鱼坝。这如《诗·齐风·敝笱》中说的‘把捕鱼的竹笼嵌在鱼坝的空处,鱼游进去后就出不来了’。缆集多舟相并排,称为浮桥。这如《诗·大雅·大明》中说的‘联舟以成浮桥’一样。”

石桥驿桥碑亭

下文接着论述桥制的区别:“是虽梁属,究非桥制,梁合于桥制者,用木跨水,或骈木为之,或立木架接横板其上。大则为陂陀,与今桥制合,然亦非石桥也。以石为桥,经传罕载。《尔雅》‘石杠谓之徛’,郭注云‘聚石水中以为步渡’。《诗·卫风》‘在彼淇厉’,据《说文》‘厉’亦作‘砅’(1ì)。履石渡水也。二者似即石桥,顾一仅徒行,一仅涉浅,其制差减于梁矣。”其文意谓,“这些是属梁之类,毕竟不是桥的规制。梁中符合桥的规制者,如用木跨石,或橫木架之,或立木架横板于上。大者称为阶台,与今之桥制相符,但这也不是石桥。以石构桥,经典著作中很少记载。《尔雅》上说,两头立石,中以木架之为桥,就和放在水中能过河的石头一样。郭璞作注文解释说,‘这就是聚石水中以为步渡的踏脚石啊’。《诗·卫风·有狐》中说‘在淇河的浅水处过河’。而据《说文》中的‘厉’亦作‘砅’(1ì),是指踏石渡水啊。二者好像都指石桥,但一则仅为徒步行走,一则仅为涉浅水过河。”

桥碑拓片

后文继续论述今之桥制的标准:“然则今之石桥,殆其有梁之规模,而取材复兼乎杠与厉者也;惟其资于物力者厚,故人事不能以猝兴,而蚩蚩之氓,又大率可与乐成,难以虑始。”其文意为:“然而今天的石桥,一定是具有梁的规模,而取材又兼有木料和石头呀。修筑桥梁要依赖财力物力雄厚,故人们做事不能突然兴起,所以敦厚而愚昧的人大抵可以乐见其成,而难以考虑开始的困难。”

下文的笔墨就开始写重修石桥的经过:“余初莅荆门,尝至治北石桥驿,知其往来津要,乃求所谓桥者,则倾圮已久。众议修复之而无所得资。会丁君崇垣、胡君桢谋醵金从事,商于苏君鼎昌,且曰:‘旧制系建瓮桥,自两崖填石,层砌而上,悬空构合,连蜷高拱,卓然大观,工夥费烦,辄需钜万。今拟改置平桥,叠石为墩,纵横支架,垣如砥道,亘若长虹;较之瓮桥省石可十之四,省工可十之六,不数千缗,当能集事。匪但此也,瓮桥之坚,在分洞以杀水势。若山溪暴涨,崖崩浪激,恒挟古木乔柯以俱下,洞没波心,桥拱穹隆,反受冲击。平桥则任以浮漫以过,毫无阻窒,善避水路不至动摇,用财少而收益宏,好义者宜取焉。’于是苏君慷慨指囊,愿成厥美。他所倾助多寡听之。方殚力经营,而余奉檄江夏。”其文意谓:“我初到荆门上任,曾到州北石桥驿巡视,知道此地是往来要道。当了解石桥的情况时,方知道已倾塌很久了。大家商议修复之事,但因没有资金而作罢。时逢贤士丁崇垣、胡桢谋划筹集资金修桥事宜,商量于苏鼎昌,并说:‘旧制是建拱桥,在两岸填石,层层砌叠而上,悬空全笼,连券高拱,卓然大观,其工程各费烦多,动则需要数万。现在拟定改建平桥,垒石成墩,纵横支架石板,平缓如坦道,橫架若长虹。这比拱桥可节省十分之四的石料,十分之六的工时,不要几千串,就可办成事。不仅如此,那拱桥的坚固,在于分孔洞以杀水势,若山溪暴涨,崖崩浪激,常常挟着古木杂树一齐冲下,桥拱笼罩,反而受到冲击。平桥则任流水浮漫而过,毫无阻塞,故能避闪水流的凶涌桥身而不至于动摇。用费少而收益大,好行义气的人应会采取这种方案。’于是苏鼎昌慷慨解囊,愿成全此美事。他所捐助多少由他决定。正竭力动工建桥时,而我奉命被调回江夏去了。”

作者接着写回任荆门后所见关于修桥之事:“今年再履是邦,则闻苏君独用钱二千余缗,桥乃告竣。丁君、胡君欣述于余,并乞余陈于大府。余维前代哲主,利济斯者,舟楫之设,继以津梁。每岁举修,垂为令甲,智创巧述,代有变通。石质硜硜,坚逾于木百夫邪。许费或不资,闾里之英好行其德,一朝解囊,立睹成功。使夫近区民甿,遐方羁旅,通都冠盖,孔道剧骖,步不褰衣,乘不濡轨。其事遵乎王制,其惠普于途人。茂矣美矣,兹为盛矣。仁者好伟,殆其选欤?夫阴德耳鸣,自然之应也;励俗旌劳,有司之务也。余既因丁、胡二君之请,将上苏君之善于当途,用昭激劝。又撰次其事,勒之于石,传示无穷。凡见义勇为而类于斯桥者,亦可以兴矣。至监修各绅、协资众户,别有记录,兹不具书。”其文意是说:“今年我再次任职此州,听说苏鼎昌先生一个人捐钱二千余串,桥才完工。丁崇垣、胡桢两先生欣喜地向我讲述修桥的事情,并请我将此事向上级官府呈报。我考虑前代贤哲,以利施予此地,先是疏河行船,继而修桥利涉。每年进行修缮,都虔示法令,智创巧述,多有变通。石质优良,其坚硬远远超过于木料上百倍。也许有时经费不足,乡里的英雄好汉大行其德,一朝解囊,立刻成功。如果近处的百姓,远方客居异乡的人,大城市的贵官,经由七面相通的大道来过此河,人们不必撩起下裳,车辆通行也不会沾湿车轨。这件事完全是遵循仁政,惠及广大的过河的行人。其功德真实昌茂、美好而盛大哟。仁者多么高大,大概要经过挑选啊!暗中做有德于人的事情得到传闻,那是自然之灵应啊!而奖励佳风和表彰劳绩,是我这地方官的职责啊!我既然因丁、胡二先生之请,将向上级长官推介苏先生的善举德行,以昭示激发鼓励的目的。还要撰写此事,勒于碑石,传扬无穷。凡见义勇为而像这桥的修造一样的人和事,也要进行推举发扬。至于监修的各位乡绅、捐资众户,另有记录,此不全写了。”

碑文落款为:“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嘉平月上浣。运同衔知荆门直隶州事卓异侯升加十级钱塘禇可权撰文,文生丁柏龄书丹。”嘉平月,农历十二月。运同,古代盐政官名,位次于运使。禇可权,附贡,清浙江杭州人,曾于光绪二十年代理荆门知州,光绪二十二年实任荆门直隶州知州。

后文刻有“前任荆门直隶州正堂徐士彦捐钱十串,特授荆门直隶州石桥分司鲁延熙捐钱十串。领修首士贡生苏鼎昌捐钱二千四百串,附贡生丁崇垣捐钱十串,增生胡桢捐钱十串。监修首士职员苏近阳捐钱五串,丁日增捐钱五串,文童向靖甫捐钱九十串,苏立书捐钱八十串,承登庸捐钱六十串,胡安祥捐钱二十串。石工王春荣、王春泉”。

上述碑文文笔细致而生动,书法宏阔而健美。从碑文可知,石桥驿桥毁坏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动工重修,至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竣工落成,用时近两年。其桥形制当为较大的3孔石板平桥。王春荣、王春泉应是当时手艺高超的石匠。

碑刻背面前部分内容,系阴刻楷书8列15行计112位捐资者姓名及金额。后部分系阴刻楷书3行,内容为5人所作的赞美石桥落成的6首七言诗,或律或绝,主题相同,视角各异,叙事抒怀,各有千秋

钟祥文生张宗铭七言律诗:“天缺北方地陷东,补苴罅漏在人工。一从秋水官桥复,遂使春山驿路通。箧倒囊倾情不吝,徒行与涉惠无穷。丰碑屹立口碑颂,振起急公好义风。”补苴罅漏,指弥补事物的缺陷和漏洞。首尾两联从大处着笔称颂“人工”的作用,揭示振起义风的社会效果。中间两联写修桥本事。先写“官桥复”、“驿路通”的善果,再写“情不吝”的原因和“惠无穷”的功德。全诗意象丰富,结构严谨。(www.xing528.com)

钟祥文生罗文七言绝句:“新桥一道卧清涟,恍似长虹下大川。旌表何须来北阙,济人功德古今传。”首句直说“桥卧”,第二句形象大气,“下”字极具动感。第三句议论新奇。尾句颂以“功德”相结。前半叙后半议,起结自然。

钟祥廪贡生上官达三七言律诗:“满将义气占英光,载向通衢建石梁。龟贝十两倾笥箧,虹霓一道递荆襄。天章宠锡勋名远,地望还归利赖长。休说兹航能普渡,如斯驿路亦康庄。”全诗情致高远,意象生动,对仗工合。不足之处是平仄失调。即第三句中“龟贝十两”的“两”字处应为平声而此字为仄声了。

僧竹峰七言绝句:“古桥倾圮不知年,义士指囊结此缘。自昔济川舟楫利,何如虹影卧清涟。”此诗意境淡泊,禅缘深藏。

钟祥文生陈绶萦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年年此渡苦人行,今日平桥忽创成。济世勋猷资鼎建,输财义气任囊倾。鼍梁架作康庄道,驿路欢腾歌颂声。为报千秋功合德,丰碑久远勒芳名。

石驿村前古渡滨,舆梁已旧且重新。荆襄一路往来客,佇立平桥问善人。”律诗以旧景起句,铺垫巧妙。绝句以“问善人”结尾,升华主题。

正、背两面的碑文,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是研究荆门桥梁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过了二十三年,又因山洪暴发,石桥驿桥又被冲毁。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荆门县九区区长丁沛霖募捐重建,并刻立了《重修桥碑》。碑高1.27米,宽0.57米,厚0.18米,青灰色石质。碑额横列阳刻大楷书“重修桥碑”4字;碑文阴刻楷书6行,满行28字,记叙重修之事。碑文云:“中国古制,岁十一月而徒杠成,十二月而舆梁成,人民皆不病涉。是桥梁诚路政之一大端也。石桥驿为荆襄通衢,古桥圮坏日久,前清光绪年间,严君同苏君鼎昌、胡君子宽倡捐建筑,年余告成,行旅称便。不意民国九年,水势过猛而桥又圮矣。霖复倡捐续修,保存无替。谨将好义诸公勒石以示弗朽云尔。张锦春捐一百六十串(计29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荆邑九区区长丁沛霖募捐建。中华民国十二年。”

碑文告诉我们,这次重修在区长丁沛霖的倡捐下,有29人积极响应助捐,使得石桥驿桥又得以恢复。此次的修桥碑刻仍存于石桥驿中学,笔者1995年7月9日考察拓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军将石板桥面拆掉,掀入下游水中。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襄沙工务总段配合联总工程队施工,将石桥驿桥改建为石台木面半永久性桥梁,是年3月完工。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襄西、襄南军分区和荆门北山游击武装,为了配合解放战争大反攻局势,破坏敌人的军运补给计划,不断进行破路毁桥的活动。2月7日焚烧石桥驿桥3孔,3月11日焚毁桥面。仅能便道通行。

1974年所建之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修复石桥驿桥,为半永久性的9孔石台墩木面桥,全长30.6米。1954年出现特大洪灾,1955年又遭暴雨冲袭,石桥驿桥桥面3.14米被冲毁,木桥面漂浮。抢护时,用12号铅丝将桥面捆扎在桥台上。石桥驿桥因标高低,而经常被洪水淹没达2米多高,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因此计划改建,1974年7月建成通车。改建的新桥桥长65.2米,桥宽8.5米,桥高9米,为空腹式悬链线双曲拱桥。正桥1孔,净跨35米,拱度为1/8,腹孔12孔,其中4个小孔,净跨3米。另外4个小孔净跨2.5米。还有4个小孔净跨2米。渣油路面,两侧栏杆高1米。桥台为U型重力式,荷载为汽-15,拖-80。随着207国道东移,公路改道,在石桥驿老桥的东边中心桩号为1984-788.3处,于1991年修建了一座3孔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仍为南北向跨于盐池河上。桥长56.84米,桥宽15米,单孔跨径13米。

总之,石桥驿桥是荆襄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1974年所建的双曲拱桥的南头东侧岸边和水下,还残存有石桥驿古桥的遗迹

1991年所建之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