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

媒介融合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媒介融合更改了新闻生产的技术逻辑与组织方式,因此成为采访与写作等新闻实践过程创新的重要背景。因此,最早的媒介融合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性融合。但比起“融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关系,“全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全媒体”实施与发展的主体是传统专业媒体,“媒介融合”则是学者们基于媒体技术发展提出的构想,并未强调某一类组织机构的主体地位。

媒介融合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

互联网刚出现时,新闻界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在“印刷(报刊)”“无线电广播”“电视”之后加注这种新的媒介载体“互联网/网络”,四者一时被合称为四大媒介。而当互联网的真正潜能被激发之后,其“集成”的特点使之成为包容一切的强大技术,原本介质分明的新闻业不但没有在媒介类型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反而走进了媒介边界消弭的时代——“媒介融合”。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媒介融合开始成为全球新闻传媒业关注的议题。1999年美国的一些都市报(Metro News)开始设置电视新闻工作室,之后逐渐发展为集合电视/视频演播室、互联网制作设施、广播/音频设备、图形工作站以及上百台电脑终端于一体的“新新闻编辑部”(New Newsroom)。记者可以在印刷、电视、广播和互联网媒体之间自由流动,满足新媒体环境的要求。[1]媒介融合更改了新闻生产的技术逻辑与组织方式,因此成为采访与写作等新闻实践过程创新的重要背景。

(一)媒介融合的由来

1997年《数字化生存》(Being Dig ital)一书出版,书中所描绘的由比特基因构建的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在2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完全实现。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 被称为“数字教父”的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于1978年最先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想法,即“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汇集到一起”。他把三个分别表示“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的圆圈相互交叉,来演示三者技术边界趋于重叠的聚合过程,并认为三者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融合”(Convergence)一词得以广泛传播。1997年,欧洲委员会将电信业、媒体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写进绿皮书,并将“融合”总结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2]。这正是早期“三网合一”概念提出的重要基础。因此,最早的媒介融合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性融合。

在媒体行业被拉入产业联盟领域的同时,新闻传媒业内部将“媒介融合”提出作为应对媒体变革转型的策略,并对其表达出不一样的理解。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自由的技术》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概念,认为它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即“传播形态的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并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3]。此外,美国新闻学会主席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r)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这种对“媒介融合”的解释正是当前新闻传媒界所广泛接受的认识。

由此我们发现,相关“媒介融合”的认知与实践首先产生于新闻媒体与其他技术行业之间的行业跨界和产业融合,之后在新闻媒体内部出现了因技术支持而产生的分媒介产品向融媒介产品的融合。“媒介融合”的产生历程更能深刻揭示其“融合”的丰富内涵,从不同行业之间的跨越到媒体机构组织之间的融合,再到媒体产品的融合制作,都是“媒介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也表明其开放包容的本质。

(二)相关概念辨析

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与实践稍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从21世纪初相关概念与案例引入开始,“媒介融合”就在业界与学界掀起热潮,接着又延伸出“融媒体”“全媒体”等内涵有交叉的概念。要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就必须对这些有同有异的概念予以辨析。

1. 媒介融合与融媒体

“媒介融合”与“融媒体”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经常被人们置换、混用,这一现象源于两者确是同根性概念,在英文表述中往往都被翻译为“Media Converge”或者“Convergence Media”。但从中文表述上理解,两者仍有不同。“融媒体”也可以称为“融合媒体”,其概念是从“媒介融合”中延伸出来的,先有“媒介融合”这个因,才会有“融媒体”这个果。具体来说,“媒介融合”是过程、方法,而“融媒体”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产物,表现为一种理想状态的媒体运行模式或趋势。因此,与“媒介融合”相连接的词往往是“背景”“时代”等;与“融媒体”接轨的表述多是“生产”“产品”“内容”等。

2. 媒介融合与全媒体

“全媒体”英文表述为“Omni-media”,因为使用了“Omni”这一表示“全方位、总、遍”的词根,因此从意义上看,它也属于“媒介融合”概念下的延伸概念,与“融合”有相近的意思。但比起“融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关系,“全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全媒体”是传媒业在实践过程中,传统媒体机构为谋求自身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因此,“全媒体”实施与发展的主体是传统专业媒体,“媒介融合”则是学者们基于媒体技术发展提出的构想,并未强调某一类组织机构的主体地位。“全媒体”也因此不会涉及“媒介融合”中提出的机构组织并购与整合的大媒体业,而是某一个媒体机构中的媒介产品在生产、传播、运行中进行的多形态化改革与创新。总之,“全媒体”仍是“媒介融合”的产物,但其融合的具体情况比“融媒体”的范畴小一些,但却是当前“媒介融合”实践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三)媒介融合的内涵解析

“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侧重。综合以上关于媒介融合在时间发展与空间延伸上的表现,可以从内涵维度、内涵层次两个方面来全面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

1. 媒介融合的内涵维度(www.xing528.com)

在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时,可以确定其存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意义维度,即媒介融合的“两分法”,分别着眼于广义的媒体融合与狭义的媒介融合。

从微观维度看“媒介融合”,狭义层面的媒介融合表现为各种不同传播形态的媒介(主要指印刷/报刊、电视、无线电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与交融,是传统新闻传媒业内部的融合。“狭义的媒介”是一种无生命无意识的物质化的介质,其间的融合指纯粹技术与形态的融合。因此,这个维度的融合比较容易达成,只要求在技术层面实现媒介形态的融合,即印刷/报刊、电视、无线电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介新闻生产的融合。这一理解是针对新闻传媒业务层面的交流,它带来新闻生产操作领域的创新整合。本书所谈及的创新采访与写作是偏重于在微观维度的媒介融合释义框架下的阐述。

从宏观维度上看,“媒介融合”是一种跨越行业和产业界限的融合,即以组织机构或行业为主体的“媒体融合”。“媒体”即“广义的媒介”,是指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工作的实体组织机构。有学者结合多个方面的媒介融合形式给出了一个较综合的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解,即“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5]。这里的“大媒体业”仍是包容了互联网业、通信业与传统媒体业的产业融合产物,因此这一层面的融合相较于前者更为复杂,包括物质工具的融合、业务操作的融合、意识理念的融合、组织管理融合等各个方面。这一融合因涉及管理机制而成为媒介融合的难点,但正是这种理解与倡议打开了媒介融合的视野与边界,所以颇具社会意义。

2. 媒介融合的内涵层次

媒介融合是人们提出的一种传媒发展策略或业态展望,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融合方式。其融合的过程也并不简单,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根据“媒介融合”的内涵,可以分为“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媒介管理机制的融合”四个不同的层次,即媒介融合的“四分法”。“四分法”是在“两分法”基础上拆分与细化的结果,侧重于表现媒介融合在具体实践中的阶段性区分。

“媒介技术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数字媒体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信息传播在“传播源—传播通道—传播终端”各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因为数字化的符码集成了传统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信息传播符号,而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流动集成连通了数字化的传播通道与传播终端,使所有信息符号自由通行在数字化空间中。这意味着以介质特征分门别类的新闻传媒业必然产生融合性生产。

“媒介业务的融合”是媒体在内容生产层面的融合。印刷/报刊、电视、无线电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体破除了单一媒介内容的生产模式,在生产方式与流程上融汇多元媒介元素,产生图文、音频、视频等综合媒介内容产品;同时强调媒体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并出现内部业务部门的融合或新建,如“融媒体中心”或“新新闻编辑部”等新闻业务形态。以上各方面产生的综合业务形态与业务战术的融合正是采访与写作等新闻业务方法创新的重要驱动。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和“媒介管理机制的融合”是对宏观维度“媒介融合”的具体实践表现,也是在前两种融合层次基础上出现的深度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是不同媒体机构因为技术、形态、业务的需求而产生机构所有权的融合,建成具有融合性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媒体集团或机构。“媒介管理机制的融合”则是在媒介所有权融合后,针对融合性的媒体机构执行统一的法制规定与管理机制。这是媒介融合在未来阶段的发展方向。但融合并不是单纯强调合,事实上,愈发深入与广泛的融合,其实现的前提是内部愈发细化的规则与要素形成,这也是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的难点与重点。

(四)媒介融合催生创新采访与写作 媒介融合虽然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其正在逐步深入实践,尤其是技术与业务层次的媒介融合已经相对成熟,媒介融合与新闻界直接碰撞的结果是产生新闻制作与生产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催生新闻生产中的“创新采访与写作”。

互联网的整合功能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最显著的两个领域是人际社交与信息传播,因此,致力于新闻信息传播的新闻媒体自然成为其中受影响最大者之一,新闻业被认为进入了“危机”时代。过去“做报纸”“做杂志”“做广播”“做电视”的说法在媒介融合中逐渐消失,从记者个人到媒体机构,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到业界工作者的技能升级,“创新”成为新闻传媒业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

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媒业的创新要求越来越深入,其影响的重点也越来越清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生产方式与流程的创新;二是新闻信息产品表现形式的创新;三是新闻生产者(即记者)技能表现与工作分工的创新。这三点反映了新闻生产在主体、行为、结果三个方面的全方位创新。

采访与写作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业务环节,也是“狭义的新闻生产”的体现。创新采访与写作是对创新新闻生产的一种具体化、细分化表述,也是对传统新闻专业能力的继承与发展。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的目的,其一在于借力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扩展与再释新闻在当前的理论发展;其二是明确采访与写作技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坚守与变化;其三则是详细解析媒介融合在业务实践中产生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从而为新时代重塑新闻专业的实践方法与理论认识提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