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采访写作创新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采访写作创新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上述的内涵体系也是新闻工作长时间发展之后的总结。这一理论观点作用于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过程,同样也涉及主体的创新、行为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成果的创新。虽然并不能否认新闻采访的行业个性,但如果新闻从业者能够从共融互通的视角整体认知采访的内涵,则更加有利于自身融入新的传媒变革形势之中。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采访写作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与写作通常针对纸面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即我们常说的“报刊(新闻)采访与写作”。而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又出现了与印刷/报刊媒介相区别的“广播采访与写作”“电视采访与写作”“网络采访与写作”。本书提出的“创新采访与写作”,既要破除“报刊采访与写作”“电视采访与写作”“广播采访与写作”“网络采访与写作”等基于媒介介质区分的分类方法,又要深入阐释采访与写作在新时代新闻生产中的内涵发展与意义创新。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上述的内涵体系也是新闻工作长时间发展之后的总结。面对新的传媒形势,固守传统的行业运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现象与传媒格局,因此以融合开放的视角重新理解新闻传播、理解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是发展新的新闻生产实践的基础。互联网推动新闻事业走向更广泛的社会体系,创新内涵下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也以更为融合、开放的姿态延伸其意义。

(一)关于“创新”

“创新”研究是当前各大学术领域都争捧的一个热词,在不同的实践生产领域产生了重大意义。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他认为,创新是个体或组织单位认为新而采用的观念、对象或实践。这一观点指出创新的实现通常是一种现实纬度的体现,包含了实践主体、行为、效果三个方面,即主体的接受、观念与行为的变化、传播结果的创造。这一理论观点作用于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过程,同样也涉及主体的创新、行为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成果的创新。

经济学中对“创新”解释为不仅仅是对旧事物的改变,也是一种新的规则与体系的建设——“创新能带来利润,就会引发其他主体的仿效,从而建立新的价值体系”。[11]创新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提出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新闻实践主体的创新行为及成果案例,总结归纳新闻生产中的创新规律,从而支持新闻业重塑在新时代的专业体系,这其中有全新的要素,也应包括传统的精髓。因此,创新不是简单的求新求异,而是“旧识新交”融合下的体系创新与重构

(二)新闻采访的内涵创新

以更加包容的视角理解新闻采访,发现它不仅是新闻记者的一种工作与职责,还是人类获知信息的一种手段,是人类认知社会、认知自我的一种方式。媒介融合背景下,整体性、全局性、融合性的认知与意识更符合这个时代的传媒发展特性。虽然并不能否认新闻采访的行业个性,但如果新闻从业者能够从共融互通的视角整体认知采访的内涵,则更加有利于自身融入新的传媒变革形势之中。

1. 创新内涵下的采访是一种人类自发的主动性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主动求知欲望

其实在采诗活动之前,人类已经开始对周遭环境进行生存经验积累与信息的彼此互通传递,并且通过一些符号刻录下来,进行更久远的时间、空间传播。因此,自人类有传播的行为开始,采访就已经存在了,而且采访是传播的首要行为。比如古人烽火传信,在点燃火堆传信之前,传递者必须先收集到皇帝或权威官员的信息。而随着人类居住群体的扩大,彼此的交流也更加频繁,采集与传递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先进,也就是说,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媒介技术的改进以及新闻信息事业的产生与繁荣。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促进了信息承载体—— 媒介的发展”[12],如交通工具是腿的延伸,望远镜是视觉的延伸,电话是耳朵和嘴的延伸,电视电脑多媒体是神经中枢的总体延伸,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认为:“看的欲望发展了人的眼睛,听的欲望发展了人的耳朵,人的感受的延伸导致了各种媒介的运用。”与此同时,新闻事业也不是简单传递真实、及时的信息或事实,这并非是一项伟大事业的终极目标。因此,真正的新闻人会说“新闻因人而生存”“新闻就是在寻找故事”。而这些对人类故事的寻找,正说明采访的本源不在一则短、平、快的新闻,而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求索与探知。由此,广义来看,采访不是局限在一个新闻领域,也不是媒介技术演变下的被动行为;恰好相反,采访支配着新闻事业甚至广泛的社会各项事业,引导着技术的进步、媒介的更替或融合,因为采访是与人类自身发展紧密相连的自发性行为。

2. 创新内涵下的采访是人类探究自身的一门艺术,它包括对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探知过程

在前期阶段,采访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类知晓、了解、掌握自己生存的世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而在后期阶段,或者说是采访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类了解、掌握自己,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回顾采访、对人类现实的挖掘采访、对人类未来的推测采访,核实、印证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生理,以及人性本质等,最终使人类发展越来越清晰、全面、完善。在这个程度上解释采访,便发现采访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的行为,它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刻,也并非针对一人一事,而是贯穿于人类发展历程的一种行为,它因不断丰富发展而成为一门艺术。之所以说采访是一门艺术,一是因为它通过长时期的丰富与积累,已经涵括了多种内在的专业技能、技术;二是采访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一种特有的外在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态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写照;三是采访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收集与访探,而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观照,具有艺术的通性。

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解释“采访”,其内涵变得无比开阔与巨大。如图1-1所示,传统意义上对采访的探讨,使广义的采访随着技术的分类与发展逐渐走入某一个小的边界分明的领地,最终探究的是采访的实际效果层面;而媒介融合的视角又让人们反过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从采访的实际效果回到技术发展,从支持媒介分类转向支持媒介融合,再次回到对采访本源的探究。这是从现象回归到本质的认知,从中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采访的内涵。

图1-1 采访内涵的认知发展(www.xing528.com)

(三)新闻写作的内涵创新

写作本身是指文字的创作,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脑力活动,狭义的新闻写作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报道新闻事实的创作过程。但文字符号的书写只是人类历史上较长时间里的一种写作状态,写作的内涵有其更为广泛的包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也同样体现出融合、开放、包容的本质。

1. 创新内涵下的写作是人类表达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行为

如果说新闻采访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主动求知,那么新闻写作就是人类将这种认知表达、外化出来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并不受表达媒介、符号或行为方式的限制,相反,随着社会发展,写作行为的外在形式越来越多元。

“写”在中文字义中强调内心情感、思想的倾泻,故繁体为“寫”,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我心寫兮。傳云。輸寫其心也。按凡傾吐曰寫。故作字作畫皆曰寫”,即心中有了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后产生思想与情感,需要外泻出来。所以写作的符号从来不只是文字,画画书法皆为“写”。英文中的写作为“write”,也是一个动词,起源于古日耳曼语中的“writan”,是撕、刮、刻的意思,与“scribe”“carve”同义,强调早期符号书写时并非用笔在纸面上写作,而是在某种物体上的刻、刮、撕、画,这表明写作的媒介一直都在发展变化。写作也是媒介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与证明。

从中西方关于“写”的释义中可以发现,写作的依托工具、书写符号、书写行为动作都是处于更新演变状态之中的,而非狭义上的文字笔录。从根本上看,“写作”唯一不变的是其表达的目的,即借助某种工具,使用某种方式,将人们认识的思想与情感和关注的事实与知识外化出来。这种表达目的的背后是一个从认识客观世界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创新内涵下的新闻写作本质上是人类表达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行为。

2. 创新内涵下的写作是发展、变化、开放、包容的“超写作”系统

新闻写作在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时必须依托外在的符号、工具、形式,而这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这决定了写作从根本上是开放、包容的系统。

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写作,已经以更为发展、融合的姿态表现出写作的本质。在互联网时代初期,“超文本”就已经带来了写作的延伸,一个个碎片化、个体化的文本通过互联网的“超链接”,重新组合成新的完整的信息文本。之后越来越零碎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多媒体或富媒体,让“超文本”变成了融合化、动态化、视听综合化的新景观形态,而“超写作”也由此产生。早期的“超写作”是指“一个文本由变动不定的写作主体连续完成,以网络小说接龙等形式来进行”[13],即超链接式的写作。暨南大学喻季欣教授提出“超写作”是“融合文字、照片、声音、视频等不同表达形式来形成一个文本”[14],强调融合媒体下的多样形式。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写作不仅是媒介的融合,也是领域的融合,它既包括文学领域的写作,也包括了新闻领域的报道,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文案的策划,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产品的制作,或者是一种艺术作品的创作。

图1-2 创新写作的开放与融合

总之,创新语境下的新闻写作,或称为“超写作”,或称为“大写作”,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写作环境、写作内容、写作主体、写作手段以及写作理念来进行新闻生产,以超常规的写作思维和手段突破单一写作模式,因此这种“超写作”是包含了狭义写作、报道、制作、创作等不同的语境意义的大系统。在本书后文中,也会因新闻生产与产品形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于“写作”的表述,但均属于“超写作”系统。同时,“超写作”系统更改了文本的形态,生产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全新的新闻文本。文本变成了多元符号的载体,而写作也成为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一种行为,这些途径(或媒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或被淘汰,或被改良,或被融合,从而成就了新闻写作的开放与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