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调查性报道语言平实准确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调查性报道语言平实准确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性报道的语言讲究朴实无华,不做过多的情感渲染与烘托,在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语言,细致、准确地传达调查性报道的内容,运用新闻事实的本身打动和影响读者(观众)。语言平实性首先表现在调查性报道的题目中。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调查性报道语言平实准确

调查性报道的语言讲究朴实无华,不做过多的情感渲染与烘托,在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语言,细致、准确地传达调查性报道的内容,运用新闻事实的本身打动和影响读者(观众)。平实语言本身的力量在于事实本身的呈现。

语言平实性首先表现在调查性报道的题目中。一个直观的标题能够将调查内容直接呈现给读者(观者),由此带来读者(观众)对于选题的判断和对报道本身的兴趣。比如笔者在这些调查性报道的题目中就能感受到平实性语言带来的独特魅力:《寻思后府》《“重点保护”保护谁?》《小煤井缘何屡难禁》《非法采沙调查》《“垃圾猪追踪”》《难走的村道》《火灾损失,不该虚报》《耕地被圈占以后》等等。

其次,报道语言的平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上,少使用带有形容词副词等词性的偏见性词汇。强调名词、动词的使用,使报道语言倾向于新闻事件的动作具体描述和呈现,而不是整体性的概括和修辞,文本的话语表达不夸张、不矫饰。在对事件的具体描述过程中,多采用个体插曲式的描述,少使用整体背景式描述,以个体的拼图来完成整体的叙事,而不是整体背景的概括。个体插曲式描述基于对个案进行描写,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容易为人接受。但由于记者个人的视角喜好,往往会对新闻事件解读形成歧义。整体背景式描述则基于对事件背景环境的整体把握,注重完整视角,概括性强,更接近新闻事实。[1]

在广播电视的调查性报道中,尽量使用现场采访或同期声,表现受访者自身的观点与态度,使报道趋向于客观真实;在平面媒体的调查性报道中,报道稿件中要注意引用受访者的直接引语,采用原话叙事能够减少记者的主观性转述,这样可以增强调查性报道的真实属性,也使得报道更具现场性。

新闻背后(www.xing528.com)

新闻语言的平实性可以增加可读性,更加贴近读者(观众),由此提升报道的影响力。笔者曾以《王家屯的闹心桥》为题,做过一期电视调查性报道,开篇根据观众寄来的照片引入主题,开场主持词是这样设计的:

我手里现在拿着的这张照片,是前几天一位观众寄给我们的,照片上是一座木桥,从侧面看桥体部分已经变形,寄信的观众说,他们那里的村民就只能依靠这座桥出入往来,但这座桥现在年久失修,桥体随时可能垮塌,村民们对此十分担心。

报道的开头部分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从照片的展示到引用观众的原话,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