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与采访

融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与采访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包括线索的取得、线索的真实性判断,接下来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这其实是调查性报道的前期准备,也是调查性报道调查开端。调查性报道更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调查,从现场调查采访开始。此外,在涉及纠纷的调查性报道中,先从客观中立的信源开始调查,如权威专家或学者,能够提供更加客观的立场和视角。因此,要保障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者一定要到达第一现场调查采访。

融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与采访

任何一种新闻体裁的采访,都存在着不能完全确定的可能性,新闻事件本身呈运动状态,新闻采访也应该随之动态调整,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与采访,就包括了调查流程的确定、采访现场的掌握与应变以及采访环节中素材的深度挖掘与分析。

(一)调查流程的确定

调查性报道最常见的新闻采访方式是采取“剥洋葱”的方式,记者通过掌握有限的线索,比如一封来信、一通电话、一篇信源不清晰的网络文章或是街头巷尾的谈话内容,根据这些忽隐忽现的调查线索,记者可通过采访拓展导图,将可调查的所有线索一一罗列出来。例如:提供线索的知情人→与知情人相关的其他线索→调查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提供的重要资料→其他影响事件的线索与人物,根据导图确定调查采访的流程,一般说来,调查性报道的调查采访流程包括如下:

首先根据线索确定选题。具体包括线索的取得、线索的真实性判断,接下来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这其实是调查性报道的前期准备,也是调查性报道调查开端。

其次根据线索开展前期采访工作。前期采访是选题可行性的进一步确认,根据线索的清晰程度进一步做出新闻价值的判断,这里涉及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信息提供的主观性倾向等,依靠记者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

再次是列出详尽的采访计划并全面展开调查。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受访者涉及多个部门和个体时,必然会产生逻辑上的调查采访顺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受访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很容易使他们之间形成态度上的默契:故意误导采访者,提供错误的信息与材料,遮蔽新闻事实真相,使记者陷入无法调查推进的困境。因此列出详尽采访计划,在事关舆论监督的背景下,通过采访计划安排,形成受访者背靠背的采访环境独立完成各部门和个体的采访,这样的调查才能更加抵近真相。

最后是调查计划的修订与补充。新闻事件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任何一个调查采访都不可能静态化地呈现,因此根据新闻事实变化做出计划修订和补充采访变得十分必要,这样使采访逻辑更加周延,调查与采访也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新闻背后

采访的顺序会影响到采访结构的生成,这是显然的事,记者追求客观事实,受访者则追求利益止损,这必然会成为一对矛盾。根据笔者多年的采访经验,一般采取两种采访次序:由上而下即从主管单位到新闻事件现场,由下而上即由新闻现场到相关部门单位。调查性报道更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调查,从现场调查采访开始。2003年,笔者在某市调查私挖煤井事件过程中,先期在煤井调查了一天,第二天联系当地煤炭安全管理局重新回到现场后发现,所有煤井都已经关停,管理者与小煤井主的口风一致:早在半个月前便已经关掉了,事实上笔者前一天刚刚暗访了正在采煤的矿井井主们。倘若笔者略去第一天的现场调查走访,由上而下顺序调查的话,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此外,在涉及纠纷的调查性报道中,先从客观中立的信源开始调查,如权威专家或学者,能够提供更加客观的立场和视角。

(二)调查现场的把握与应变

调查性报道中记者肩负的使命就是带着读者(观众)的托付到现场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清事实的真相。真相只有一个,只是潜藏在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后面。记者要做的事,就是在新闻现场将新闻要素梳理出来,回来后再按照事实本身重新建构,这如同古建筑的搬迁,从甲地到乙地,建筑师要先将古建筑一个构件一个构件地拆卸下来,进行认真地登记造册后,再将转移到乙地的构件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重新组合起来。在这种对应关系的组合过程中,每一片瓦都有着其特定的秩序。古建筑相当于调查活动中的新闻事实,它从事实状态建构为最终的新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再造过程。因此,要保障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者一定要到达第一现场调查采访。2000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马克·斯库福斯(Mark Schoofs)就认为:无论周边的环境如何,调查记者都应到新闻现场去,远离电话和邮件,直视采访对象的眼睛,在现场直接观察采访。

在新闻现场,记者不是一个路过的倾听者,而是一个开动全部感官努力寻求线索的狩猎者,每个线索都将成为你的狩猎对象。要有猎鹰的眼睛来搜索每一个场景画面;要有猎狗的嗅觉来嗅到每一种不寻常的信息;要有狩猎者感受风吹草动的敏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记者要采取咄咄逼人的气势,营造一个合适记者调查采访的环境,有利于调查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

气氛和谐的调查采访交流与沟通会恰到好处,畅通无阻,记者收获的远不止设计的问题与思路,意外的惊喜会不断涌现;采访不利的时候双方话不投机,采访者尴尬沉闷,受访者漫不经心或顾左右而言他。《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认为,成功的采访气氛源自于“实现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强调的是面对面双方的默契与心理共识。这需要一种资格,一种采访者与受访者彼此接受的资格,需要一种通过记者事前充分准备,现场充分调动,对采访话题充分把握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记者调查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的受访者记者采取的提问方式均有所不同,如何正确地运用技巧,是调查性报道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具体说来,笔者总结的几种采访突破技巧如下:(www.xing528.com)

一是单刀直入,直达主题。对于有的新闻事件,因为封闭性强,涉事人数少、影响范围较小,当事的利益方往往希望摆脱记者的调查采访,或者躲起来,或者东拉西扯,不切入主题。对此调查记者应该单刀直入,使对方没有藏身之处。

2005年7月笔者在某地调查酒店建在泄洪区里的事件,调查过程中酒店负责人始终没有露面,其他工作人员也是尽力搪塞。笔者最后站在酒店前现场出镜报道,架势刚一摆开,负责人马上登场,不但配合采访,还提供了有利于继续追踪的线索。当然,单刀直入式的采访有时未必管用。一些记者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采访沟通上,他们更喜欢单刀直入似的提问,这种采访有利于摆明记者的立场,但对于尚存疑虑、缺乏信任关系建立的受访者而言,恐怕是很难收到效果的。

二是声东击西,迂回包抄。记者调查采访时往往面对的都是千头万绪的线索,一般来说,热点事件往往存在着针锋相对的当事方或者第三方,相对于强势一方,弱势一方希望通过媒体舆论的力量加持,强势一方则通过手头掌握的资源干预调查,封锁信息,阻挠采访。调查记者如何把握分寸,获得独立调查采访权显得至关重要。笔者一般采取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的技巧破解调查采访遇到的困难。

2005年1月,笔者在某市采访利用职权摆酒席请客的不正之风,在工商部门采访时,负责人表示全局刚刚开过动员大会,这种不正之风不会在该部门出现。但是根据线人举报,该市的某镇明天一早便有一场规模不小的酒席,全镇工商业户悉数到场,为此我们迅速结束市里采访,赶往上河湾镇。待调查采访现场后,再采访参加酒席的商户。根据线索,最后回访工商部门负责人时,他仍一口否定,直到我们如实讲出其下属所长违规大摆生日宴席,接受礼金的所有事实,他还将信将疑地找来当事人对质,最终当事人半遮半掩地承认了违规的事实。

三是持续关注,寻求突破。有些选题需要持续耐心地关注,好的调查记者手里一般会掌握着多个选题,根据选题线索决定是否开展调查采访,有时候一个选题会熬上几个月甚至半年,对此保持关注,掌握动态以便随时展开调查采访,对方往往不清楚采访者的线索把握情况以及调查进展情况,在其毫不防备情况下完成调查采访过程。

2005年5月,笔者所在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记者在某地采访私屠滥宰现象,一些未经检疫的羊在草甸子上直接宰杀装车,前期记者与当地肉品管理办公室合作查封了屠宰点。笔者了解新闻背景后,提出了几个疑问:

1.屠宰点查封后是否继续屠宰?

2.未经检疫的羊肉去了哪里?

3.屠宰规模和实际影响有多大?

为了弄清上述问题,笔者持续关注了三个多月,期间有一次笔者刚到村子,屠宰点马上得到消息转移走了所有屠宰设备和羊体,我们扑了一个空。此后屠宰点的人昼伏夜出,更加难以把握他们的动态,期间笔者通过线人沟通及现场暗访,始终掌握着他们的状况。到了8月下旬,在对方放松警惕开始在夜间大规模屠宰时我们连续两个晚上调查跟踪,全程记录下从屠宰到转运,再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调查性报道也得以顺利采访完成。

四是暗布疑云,调虎离山。这种采访技巧一般适用于调查采访行程完全暴露,采访已经无法进行下去,对方胆大包天,敢于顶风作案的群体或个人。这里的调虎离山,主要还是针对新闻现场,一般采访对象最紧张的还是新闻现场的控制问题,只有在对方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近现场,完成调查采访。

2005年12月,笔者在某城市一家黑赌场暗访时,不慎暴露了行踪。黑赌场安排人在宾馆外监视,笔者的一举一动都被对方完全掌握着,这样一来,再耗下去没有意义。于是笔者将计就计,开车大摇大摆地离开这座城市,然后在距离最近的一个高速路口下高速。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安排的车始终不远不近地跟随,无奈之下,笔者走省道先回省城,安排同事留在那座城市等待。果然在确认笔者回到省城后,赌场继续开门营业。完成前期取证后,笔者连夜协同省公安厅相关处室返回,一举查封了这家黑赌场。

调查性报道的调查采访不同于其他采访,要求记者胆大心细,思维缜密,就此而言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也是最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