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叙事与传播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叙事与传播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多种媒介形态,以超文本链接为切入点,使得每一种链接都成为故事叙事的线索情节。每一种媒介形态都具有特定的时空叙事特性,因此媒介形态之间的转换就意味着叙事结构的跨越时空性,连接时空转换的窗口是嵌入于媒介形态之中的,报刊与电视的二维码、互联网的超文本链接等。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叙事与传播

叙事是跨文化传播一种独特而富有张力的认知工具。传统的媒体传播都是依靠叙事建构起有广泛认同关系的认知体系。叙事的本质是什么呢?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认为,“叙事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叙事聚焦对人们认知、情感、阐释以及反应所产生的影响”。[13]融媒体带来全新的媒介话语体系的建构,其所建构的多元立体的叙事环境,顺承了中央对媒体改进文风的要求,改变了传统媒体常见的宏观叙事与格式化的行文习惯,实现了叙事表达的多元符号化,叙事情节的故事化、叙事结构的跨越时空性,最终形成的报道有新意、立体化、情节化,报道耐读易懂,传播效果突出,反响热烈。

叙事表达的多元符号化

融媒体报道强调多元立体化表达,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不仅将所有已知媒介作为内容呈现在客户端上,还通过链接功能形成彼此交互的大平台上,形成了“一平三端”的多元符号报道环境。“一平”是一个融媒体报道平台,它贯通于各入口端形成融媒体报道的巨大支撑体系;“三端”是报刊二维码入口端,广播电视二维码入口端和互联网PC入口端,以平台为融合报道的场景,以“三端”为入口,将各媒体形态全部打通,使之立体呈现在平台上。例如,《今夜有流星雨》的融媒体报道,就是通过多种媒介符号的应用,拍摄和展示了海量的图文与视频等,以不同方式让新闻受众获得了解新闻信息的更多视角。在此基础上,报道引入了三维立体图片,同时搭配以一些动态图片,能够带给“与众”一种沉浸传播的视觉享受。此外,利用融媒体三端,完成超文本与域链接,以此极大丰富融媒体传播的叙事表现力,增强叙事者和各媒体形态之间的互动,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以此推动融媒体报道叙事形态的多元立体化。

叙事情节的故事化(www.xing528.com)

叙事情节的故事化,是融媒体报道的场景展示的立体过程。如果说多元符号化解决了叙事表现的问题,那么故事化情节设计则要解决具体的表现手法问题。讲好故事首先要解决好画面语言的使用,即使用多媒体语言,通过图片、视频、动漫等符号的综合运用,提高叙事情节的把握。利用多种媒介形态,以超文本链接为切入点,使得每一种链接都成为故事叙事的线索情节。融媒体报道的新闻,从来不会以篇幅长短为着眼点,其碎片化处理的内容融合使得叙事情节更加丰富,一些短视频可以增加融媒体报道的动态性,利用这些报道细节调动情绪,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不同于传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融媒体报道不依靠单一的媒介符号叙事,而是多种媒介符号碎片化融合呈现,这就需要各媒介符号之间的情节设置,主要通过文字索引、入口链接来实现叙事情节的过渡,为故事化报道提供指向与支撑。

叙事结构的跨越时空性

叙事结构表现在场景化的建设与安排,表现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突出时空层面的逻辑关系性,使得时空结构在同一性平台上得以多重建构与展示。每一种媒介形态都具有特定的时空叙事特性,因此媒介形态之间的转换就意味着叙事结构的跨越时空性,连接时空转换的窗口是嵌入于媒介形态之中的,报刊与电视的二维码、互联网的超文本链接等。优秀的跨越时空叙事是能够体现时空交织的场景叙事,并确保场景在虚实结合的时空转换中得以建构。要更好地实现时空的跨越叙事,首先要选择最佳的媒体符号,融媒体报道中的叙事结构最忌杂乱无序,大量的图片、视频信息的堆砌并不能强化叙事主体,反而会造成时空关系的错乱和迷失。结构合理的跨越时空叙事,既能保障短时间内转换工具性信息(如图片、视频、云镜头等)为完整新闻叙事的能力,同时又能在不转换工具性信息时也能保障报道的叙事完整性。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邀约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看苏州”App和电视新闻中心组成联合报道组,并联合了湖北广电、河南日报等省级媒体,多家不同形态媒体组织策划,共同推出一款H5融媒体报道《您又有六位亲友来电》,这种跨越时空叙事的融媒体报道矩阵贴近生活,时空转换自然,成为融媒体报道的经典案例,首日点击量就超过了200万次,三天阅读量突破了一千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