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氢和氦:宇宙中99%的元素

氢和氦:宇宙中99%的元素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过多久,美国物理学家阿尔菲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伽莫夫解答了氢和氦的来源问题。即便如此,阿尔菲和伽莫夫的理论还是成功解释了,宇宙中99%的物质都是由氢和氦组成的。那时只存在非常有限的元素贝特证明了氦可以由氢构建出来,那么不难推想,其他物质也可以由同样的亚原子构成。然而早期宇宙中并没有碳-12,当时绝大部分的氦是按照阿尔菲和伽莫夫提出的过程形成的。

氢和氦:宇宙中99%的元素

曾在1919年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提供证明的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A. Eddington),在1920年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设想,即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可以解释恒星的动力从何而来。方程E=mc2指出,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换的:

能量=质量×光速2

爱丁顿在《恒星内部结构》一书中提出,太阳(及其他恒星)可通过将物质转化为能量来提供动力。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阿斯顿(F. Aston)已经证明,1个氦原子的质量比4个氢原子的质量少0.8%。这说明,如果4个氢原子聚合生成1个氦原子,就会有一点物质(占起始物质质量的0.8%)转化为能量。

卢瑟福爵士最近一直在拆分氧原子和氮原子,从中驱除一种氦的同位素。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能做到的事,在太阳上可能也不会太难。

——爱丁顿,《恒星内部结构》(1926年)

当时,一位名叫塞西莉·佩恩(Cecilia Payne)的年轻的英国女天文学家,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支持了爱丁顿的观点。1925年,她发表了自己在恒星光谱学方面的研究结论: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这一发现加上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方程(1905年),以及人们在1920年前后认识到质子和氢核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意味着,阳光背后的能量拼图已经全部准备好了。

德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贝特(H. Bethe)终于把这些拼图拼了起来。1933年,随着纳粹的兴起,贝特和许多科学家一样离开德国来到了美国,从事核裂变核聚变研究,并不情愿地参与了氢弹的研究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证明制造氢弹是不可能的)。他研究了恒星内部的反应过程,以及其能量是如何产生的,结果却发现了元素是如何产生的。

贝特终于解答了太阳究竟如何从物质中产生能量的问题

1938年,他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核聚变是太阳和其他恒星的动力来源,原理是4个氢原子聚合成1个氦原子,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能量。他确认了以碳为催化剂达成这一结果的反应链,这就是所谓的“碳氮氧(CNO)循环”。其反应顺序如下:

第一步:12C+1H→13N+γ

第二步:13N→13C+e+e

第三步:13C+1H→14N+γ

第四步:14N+1H→15O+γ

第五步:15O→15N+e+e

第六步:15N+1H→12C+4He

在反应过程中,碳-12首先转化为氮-13,然后转化为碳-13,再转化为氮-14,继而转化为氧-15,再转化为氮-15,最后还原为碳-12。在这一过程中,这个原子先是积累、又最终抛弃了氢构建氦所需的亚原子粒子。(www.xing528.com)

当然,这就引出了氢和氦从何而来的问题——更不用说碳-12的来历了。但这并不是贝特最关心的问题,他只想找到恒星的能量来源,而且达到了这一目的。根据太阳中氢的量(占整体质量的35%)计算,贝特得出结论:太阳有足够的燃料,可维持能量生产约350亿年(实际上只能再维持50亿年左右)。

没过多久,美国物理学家阿尔菲(R. Alpher)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伽莫夫(G. Gamow)解答了氢和氦的来源问题。1948年,两人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化学元素的起源》的论文,主张所有已知元素可能在“大爆炸”后不久就出现了——大爆炸理论出现于1927年,由业余天文学家、比利时神父勒梅特(G. Lemaître)提出。

比利时神父勒梅特是最先提出“宇宙从一个无限小的点膨胀而来”的科学家

阿尔菲和伽莫夫先是提出了早期宇宙的概念图景:宇宙中充斥着高度压缩的中子“汤”。他们提出,随着宇宙的膨胀,一些中子衰变,产生1个质子和1个电子。在合成的第一阶段,1个中子和1个质子碰撞、结合,形成氘核。氘是氢的同位素(即氢-2),除了1个质子,还有额外的1个中子。两人认为,要创造更重的原子核,所需要的就是捕获另一个中子或质子(二者合称“核子”),然后继续捕获下一个,以此类推。核子的不断递增,可以产生所有其他元素和同位素。《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相关的报道,宣布了这一新理论:“世界开始于5分钟内。”

元素工厂

在大爆炸后最初的三四分钟内,氢核形成,发生大量聚变反应,产生了氦以及数量少得多的其他物质,包括氘(氢-2)、氚(氢-3)、锂和铍。这些都发生在宇宙生命的前20分钟内,当宇宙膨胀到条件不再适合时停止。这时候宇宙已经变得太冷(10亿摄氏度),而且太过稀疏弥散。

最初阶段的宇宙就是一锅布满高速移动的中子的高能汤,因此有上述过程并不奇怪。中子衰变时会转化为质子,释放出1个电子的能量。当中子碰撞并结合在一起时,也会转化为质子。质子-中子对即氢-2,或氘(重氢)。如果它与另一个质子碰撞,就变成氢-3,即氚(超重氢)。要是再撞上一个,它就有了2个质子和2个中子,成为氦核。与氦进一步碰撞,会产生锂(3号元素)和铍(4号元素),它们的存量就要小得多了,再就是存量极小的硼(5号元素)。这些粒子还不是原子,在宇宙的最早期还都只是原子核。还需要38万年的时间,宇宙才会变得足够冷却和平静,才能够形成原子而不至于立即被再次撕裂。

大爆炸之后宇宙的演变过程

这种机制虽然能创造氦,却也无法再进一步了。没有哪种元素具有5个核子,所以要从氦迈向原子数更大的元素,缺少一段合适的阶梯。很快人们就发现,也不存在原子质量为8的稳定同位素。即便如此,阿尔菲和伽莫夫的理论还是成功解释了,宇宙中99%的物质都是由氢和氦组成的。

计算机模拟早期宇宙中气体云坍缩以形成恒星的过程。那时只存在非常有限的元素

贝特证明了氦可以由氢构建出来,那么不难推想,其他物质也可以由同样的亚原子构成。但像阿尔菲和伽莫夫提出的那样,通过慢慢推高核子数来构建其他元素,却是不可能的。

贝特在1938年证实的碳氮氧循环,显然只有在含碳-12的环境中才能开始。然而早期宇宙中并没有碳-12,当时绝大部分的氦是按照阿尔菲和伽莫夫提出的过程形成的。那么,在氦和碳-12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α、β、γ的文字游戏

阿尔菲和伽莫夫在1948年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把贝特作为名义上的第三作者,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共同作者列为Alpher、Bethe、Gamow——这个文字游戏模仿的是希腊字母表中的前三个字母Alpha、Beta、Gamm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