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舆论类别及特征解析-《舆论学基础与实务教程》摘要

行为舆论类别及特征解析-《舆论学基础与实务教程》摘要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王灿发将行为舆论分为四类:盲目的从众跟风行为;会议活动、自由结社、群体集合等初级行为舆论;游行示威活动;集体破坏性活动。行为舆论易受群体情绪的感染和煽动,情绪高饱和的行为舆论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舆论类别及特征解析-《舆论学基础与实务教程》摘要

行为舆论是指主要以行为的方式表达的舆论,这种情形中通常还会夹杂着语言和文字的意见表达,严格说是一种综合型舆论,在行为中既有情绪的表达,也有公开的言语。

1.行为舆论的类型

陈力丹依据“集合行为理论”将行为舆论分为五类:(1)旨在实现价值志向的行为舆论,诸如环境保护、捐助难民的宣传展示活动等;(2)旨在实现规范志向的行为舆论,诸如我国公众展开的学习雷锋运动、文明窗口活动等;(3)敌意暴露行为,诸如出于示威目的的游行集会、罢工罢课等;(4)恐慌和疯狂行为,诸如盲目的群体逃亡、赛场骚乱等;(5)各种相对短时的围观。[15]王灿发将行为舆论分为四类:(1)盲目的从众跟风行为;(2)会议活动、自由结社、群体集合等初级行为舆论;(3)游行示威活动;(4)集体破坏性活动。[16]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群体的破坏性活动都是违法行为,它的性质已超出舆论的讨论范围,因此,本书参照王灿发的观点,以情绪的强度为标准,将行为舆论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盲目跟风行为。跟风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从众跟风行为,是行为舆论中最为温和的一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抢购、围观、起哄等行为都可算作这类行为舆论。如,2011年日本核辐射事件发生时,我国坊间盛传“吃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传言,于是便出现了“抢盐风波”;2020年新冠肺炎刚在我国爆发时,坊间也盛传“吃双黄连可预防新冠病毒”的流言,于是便出现了抢购双黄连的闹剧。抢购、围观、起哄等行为既是一种从众行为,同时又表达出了群体行为人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倾向,因此也是一种行为舆论。

其二,群体聚集活动。群体聚集也是常见的舆论现象,以聚众行为表示一致意见,显示集体意志,构成社会压力因素。在群体聚集行为中,每个成员对群体稍有偏离的做法,就产生潜意识的压抑感,把他们对群体的怀疑和不同意见降到最低限度,产生了完全一致的追随举动。群体聚集行为往往是集体自卫意识的表达。当感到外部威胁时,群体有组织地集中起来相互表达态度,在互相鼓励下采取行动。[17]因此,群体聚集行为与盲目跟风行为相比,参与者的目的性强了许多,参与者大多数是自愿集合在一起采取一致行动,使人们的意见带有不可抗拒性。常见的群体聚集活动有会议、结社、集会等活动。

其三,游行示威活动。游行是一种流动的、综合的、大规模的舆论行为和手段。参加游行的人群因为有着矛盾冲突,总想要寻求一个情绪与理论的出口,因而情绪激昂,行为冲动,具有很强的社会震动性。因此,游行具有示威性。游行通常会综合运用文字手段、图像手段、语言手段来制造舆论,不同的方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具有风助火势的潜在推动力,能使舆论生成的速度快、范围广、声势大。因此,游行示威行为无论是从舆论波及的范围还是舆论的激烈程度上看,都属于行为舆论中程度最高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游行示威活动有静坐、罢工、罢课、游行等。

需要说明的是,游行示威具有两种对立的舆论性质,一种是与社会整体行为、社会价值观同构的,如欢庆胜利、祝捷性的游行,可叫作正向的舆论活动;另一种是与社会整体行为、社会价值观念不同构的,如声讨、抗议等游行,可称为负向的舆论活动。[18]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无理取闹、非合理性的游行示威,不仅不能造成舆论,还会有上述的负向影响,最后要受到社会公共舆论的谴责。(www.xing528.com)

2.行为舆论的特征

王灿发认为,行为舆论具有目的性更强、感染力度更强和调控难度更大的特点。[19]

第一,行为舆论表达的目的性更强。行为舆论的发生通常是带有一定的目标导向的,即为了促成某一事件的发生或者为了某种既得利益的实现。这种目的性的强弱与行为舆论内在情绪激烈程度成正比。群体内在情绪较为温和的行为舆论,其目的性相对较弱,如在礼堂中随着演讲者话音落下而随即响起的掌声。群体内在情绪激烈的行为舆论,则会伴随着极为强烈的行为目的性,如静坐、游行等。

第二,行为舆论的感染力度更强。人们以行为表达意见一般带有强烈的情绪,或出于把明确的意见隐蔽起来,或舆论主体亢奋异常,用行为痛快地显示意志。群众聚集起来,以剧烈的行为把舆论推向极端,是舆论激化的主要形式。加之,行为舆论一般是同时运用两种以上表达意见的方式造成舆论,如游行,人们在游行中边走边呼口号,挥舞标语旗帜,歌唱,演讲,散发传单等,有时运用愤怒或激愤、喜悦的表情向道旁观众显示自己的态度,所以极具感染力。

第三,舆论的调控难度更大。行为舆论易受群体情绪的感染和煽动,情绪高饱和的行为舆论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影响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在集体的行为中,个人的理智思考力和自我控制力被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非理性的冲动行为。在此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将自我控制的行动权转交给集群中的领导者,但是会十分排斥集群之外的人对他们的控制。加之,行为舆论的状态并不固定,它会随着内部煽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舆论层级的转换,如比较温和的行为舆论——静坐,可能会转化为社会情绪激烈的高级行为舆论——肢体冲突。这种难以预测到的状态流动使得对行为舆论的控制难上加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