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舆情报告:专题写作实操

网络舆情报告:专题写作实操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属于专题性网络舆情报告的一种。因此,本书选择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写作作为示例进行介绍。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传播分析主要包括传播路径、传播拐点及诱因的分析。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对细微变化的精确把握,有助于做出更为正确的舆情研判。这并不代表舆情报告的使用方在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专业性的要求上有所降低。

网络舆情报告:专题写作实操

专题性网络舆情报告指针对某一问题、会议、事件、话题、现象、对象等展开研究,并全面呈现网络中有关该专题的网络舆情研究结果的报告。专题性网络舆情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专题性报告的价值在于对某一对象、某一领域进行纵深交错式分析和研究。加之较强的时效性,专题性报告能厘清复杂的舆情成因、发展过程、趋势及影响,具有更高的决策参考价值。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属于专题性网络舆情报告的一种。在本书中,突发性舆情指突然发生,对政府、企业造成影响或社会危害的舆情。突发性网络舆情存在着相当的特殊性,例如舆情是突发的、且大多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舆情传播在短期内呈现出骤然提升甚至是爆炸式发展的态势,大多突发性舆情的关注群体较为广泛。因此,本书选择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写作作为示例进行介绍。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

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基本写作要素包括概述、舆情传播分析、舆情环境与关联分析、舆情研判与预警、舆情管理建议五个方面。

1.概 述

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概述是全篇报告的总论,也是核心观点的主要输出版面。

通常来讲,概述内容需包括舆情发展现状、舆情数据、传播路径及特点分析、研判结论,对舆情进行总体性定论。有时候,对于突发性的舆情事件而言,因为事出紧急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数据,报告的概述部分可直接呈现事件或话题本身存在的核心矛盾点。特别是针对首发于自媒体渠道的舆情事件,信息向媒体的传导力与时间节点是分析的重点,判断舆情发展趋势,需厘清事件的矛盾点。

2.舆情传播分析

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舆论数据统计包括舆情传播情况分析以及舆论观点和态度分析。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传播分析主要包括传播路径、传播拐点及诱因的分析。其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舆情报告,传播拐点与诱因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拐点及诱因的分析可获知导致舆情衰退的原因、信息量骤增的原因,甚至可以获得各渠道的不同作用力。传播拐点与诱因分析注重观察每个时点的传播推动力,即查找“哪篇报道或信息”“事件发生何种转折”使舆情传播出现变化。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对细微变化的精确把握,有助于做出更为正确的舆情研判。传播路径分析则是对信息传播过程的详细分析,一般通过舆情传播走势图实现。舆情传播走势图可清晰地表明各渠道每个时点的信息量变化,由此分析舆情传播的结论,对未来信息量变化做出判断。

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中的舆论观点和态度分析,指对媒体、网民所表现的舆情中的倾向性观点及态度进行分析。这类分析一般会根据舆情信息量的大小,对全样本或者抽样样本进行聚类及情感倾向分析。具体而言,舆论观点分析是对舆情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拟合出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及观点。态度分析是通过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对舆情数据进行情感分析,获得如正面中性、负面等判断;或者如支持、不支持、弃权、纠结等判断。通过对态度倾向性进行分析,可看出舆情阻力在哪里,为舆情处置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般来说,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舆情传播分析通过舆情数据统计得以实现,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在报告中。包括信息量统计、传播路径统计、情感分析统计等。

3.舆情环境与关联分析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面往往较为广泛,这类网络舆情报告通常需要对外部环境、关联单位、关联人物等元素进行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指对舆情事件所涉及的宏观环境、圈层变化、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不同群体心理变化、社会发展新趋势等。

关联单位分析指对上级单位、平级单位、执行单位、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舆情的传导性进行观察和评估。

关联人物分析指对直接涉及突发性舆情事件的官员、高管、员工进行分析。或因部分人为因素出现舆情发酵,需要对特定人物进行舆情监测,观察其对舆情后期发展的影响。

4.舆情研判与预警(www.xing528.com)

舆情研判:结合当前的舆情发展形势,对舆情下一步发展进行判断,可做多种假设,力图全面性、全局性、立体性衡量舆情发展方向。

5.舆情管理建议

基于上述要素的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政府企业快速引导舆论,防控舆情继续高涨,寻找或创造舆情发展下行的转折点。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写作要求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通常发展得十分迅速,有的网络舆情事件甚至在短短几天内出现连续的反转。因此,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需要迅速地、及时地掌提舆情发展动向。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舆情报告,这种舆情报告更显得时间紧、任务重,也有更多的写作要求。

1.及时性

及时性是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不同于其他网络舆情报告的首要要求。因为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是非常规化的,出人意料的,其发展也是快速的。这就要求舆情报告能够及时、快速地对该事件进行汇报总结。此外,突发性事件的发展迅速,甚至有多次反转的情况出现。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完成之日,需要再次确定舆情信息的统计是否及时,是否漏掉了最新的反转。

2.简洁性

正如上文所述,一个对社会影响重大的突发舆情事件需要相关单位及时完成一份网络舆情报告。有时候,这样的报告甚至不止一份。随着事件的发展、转折和结束,或许会出现多份针对该事件的网络舆情报告。这就要求每一份舆情报告语言要简洁,重点内容要突出。为了让读者更迅速掌握核心内容,报告不应出现冗余的内容和词句,应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观点和观察结果,为读者节省时间。同时,报告还要突出重点内容和观点,便于让读者更准确地抓住要点,不遗漏关键结论。

3.专业性

虽然基于及时性的要求,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准备事件要短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舆情报告。这并不代表舆情报告的使用方在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专业性的要求上有所降低。首先,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条理要清晰。要让读者全面掌握舆情元素,报告就必须有合理的秩序安排,并且合乎常理、符合阅读习惯。其次,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逻辑,且具有绝对的合理性,即分析过程符合逻辑体系、具有逻辑特点、恪守逻辑规则,并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等规律。最后,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分析结论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富有科学依据,即分析结果要清楚、切实,还要有理论依据。

4.针对性

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舆情研判部分因事件不同而不像固定的舆情报告那样具有固定模式。因此,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的舆情研判需要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如果突发性舆情涉及公共、安全、卫生、教育环保等领域,易发展成为全民关注的舆情事件,就需要多层面的舆情研判。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既要顾及当下的影响,也要警惕形成负面的长远影响和标签;从涉事群体的角度来看,既要对直接影响群体做出判断,也要对间接影响群体进行观察,判断其态度变化的情况,以做出更准确的研判。如果突发性舆情影响面较窄,舆情研判“就事论事”即可。

5.可操作性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发展迅速且影响力大,需要相关部门对舆论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引导。突发性网络舆情报告对舆情管理建议的可操作性要求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网络舆情报告。在突发性舆情中,报告的作用是指导政府和企业如何开展舆情管理工作。因此,舆情建议就要有很强的操作性;换言之,要让政府、企业知道当下该做什么、如何做。突发性舆情的建议要避免过于宏观,危机发生之时,并不一定适合做出舆情管理的策略性动作,切实有效的建议往往更适合当时的情境。总体来看,突发性舆情报告要重点突出、逻辑性强、阅读性强,这就对分析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做到冷静、理性,才能保障报告的质量;其次,日常要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指导作用;最后,要善于积累舆情分析经验,对舆情传播规律了如指掌,以便在短时间内抓住舆情传播特点,并做出研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