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在乡党的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

孔子在乡党的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党篇》是由孔门弟子以叙事体记录的孔子日常生活中言行容色、衣食住行的样貌,孔子所说的“道”就贯穿在这些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孔子于乡党①,恂恂②如也,似不能言者。可见,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堂等不同场合言谈举止、事上接下的不同之处。后退归家乡,更为严守礼仪。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和颜悦色。

孔子在乡党的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

【题解】

乡党篇》是由孔门弟子以叙事体记录的孔子日常生活中言行容色、衣食住行的样貌,孔子所说的“道”就贯穿在这些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今天我们读《论语》,见到这些文字记录,就好像孔子在我们眼前一般鲜活生动。本篇内容为我们全面了解、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注释】

①乡党:父兄宗族所在之地,泛指家乡。②恂恂(xún):温顺恭谨的样子。③便便:同“辩辩”,善于辞令。

【品读】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相同。这既是礼的规定,也是夫子之言传身教,给人很亲切的感受。孔子在家乡温顺恭谨,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在宗庙朝廷这种象征礼法政事的地方,却很善于言辞,条理清晰不含糊,但态度谨慎恭敬。在朝堂之上,孔子有不同的表现:“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国君还没有到来时,孔子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和悦而正直,无谄媚之态;当国君临朝,孔子恭敬而心中不安,小心谨慎,仪态适中。

可见,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堂等不同场合言谈举止、事上接下的不同之处。当他在家乡时,可能是从小生长的地方,都是很熟悉的人,因而孔子很少讲话,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因为要处理事务,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体现出对国君的尊重。

【扩展阅读】

导言:张湛,乃扶风平陵人,矜严好礼,举动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后退归家乡,更为严守礼仪。

敬入公门

张湛尽礼

建武初,为左冯翊。在郡修典礼,设条教,政化大行。后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主簿进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湛曰:“礼,下公门,轼辂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七《张湛传》)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①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②履阈(yù):阈,门槛。脚踩门槛。③摄齐(zī):齐,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④等:台阶。⑤逞:舒展开,松口气。

【品读】

孔子在朝,极守礼仪。走进宫门时敛身而行,谨慎恭敬,宫门高大却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一样,表达出极度的敬意。不应站在门中央,行走时也不踩门槛。《礼记·曲礼》中有“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规定,孔子严格按照礼仪来作为。当他经过国君平常站立的位置时,国君虽不在,但此时必然内心充满敬意,不敢因虚位而有所怠慢,脸色变得庄重,步速加快,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向堂上走的时候,为防止被绊倒显得冒失,提起衣服下摆,恭敬谨慎,屏息凝神,好像不会呼吸一般。从堂上退出来,走下台阶时脸色便舒展开来,怡然自得。走完了台阶到平地上,便快步向前,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轻快。下次再经过国君虚位之时,依旧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出使邻国时的孔子:“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手执圭,恭敬谨慎,像是承受不住其重的样子。执圭应当平衡,手与心齐,向上举时最高不能超过作揖时手的高度,向下时最低不能低于给人递东西时手的高度。脸色庄重而小心翼翼,小步快速像沿着直线一样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和颜悦色。与国君举行私下会见时,轻松愉快。

化行中都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做中都宰时,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升为司空后,在管理土地、辨别土地性质上有所作为。此外还说服权臣坚守礼制,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时,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犯法之人。

孔子相鲁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选自《孔子家语疏证》卷一《相鲁》)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释】

①绀(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②亵(xiè)服:平时在家穿的衣服。③袗(zhěn):单衣。④绤(xì):粗葛布。⑤缁衣:黑色的衣服。⑥麑(ní):小鹿。⑦居:坐。⑧帷裳: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⑨杀:裁剪。⑩吊:丧事。⑪吉月:农历每月初一。

【品读】

古代服饰,有着严格的礼制规定。孔子对于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礼仪上,还表现在衣着方面。孔子对祭祀、服丧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有不同的规制。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给衣服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因为古人认为红色、紫色是间色,颜色不正,而且色彩与女子服装相近。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五种混合而成的颜色。正色和间色有明贵贱、辨等级的作用,正色尊贵,间色卑贱。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是为了方便做事。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度。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服丧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戴上各式玉佩。如果不是朝祭的帷裳,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羊皮袍、戴黑色帽子去吊丧。因为古代吉凶异服,有丧主素、吉主玄的规定,黑色用在丧事上是不敬的行为。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注释】

①脍(kuài):细切的肉。②(yì):(食物)腐败发臭。③(ài):(食物)经久而变味。④馁(něi):鱼腐烂、不新鲜。⑤饪:烹调制作饭菜。⑥气:同“饩”(xì),粮食。⑦乱:指酒醉。⑧脯(fǔ):熟肉干。⑨宿肉:使肉过夜。⑩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餐具之间祭祖。⑪齐如:严肃恭敬的样子。

【品读】

本节记载了孔子的饮食状况。孔子认为吃饭不能因为粮食精细便多吃,不能因为鱼和肉切得细就多吃。粮食陈旧变味,鱼肉腐烂不新鲜,都不能吃,也不吃颜色改变和气味变臭的食物。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不吃不合季节的东西,不吃切得不方正的肉,不吃酱料放得不适当的食物。席上的肉虽多,但吃肉的量不应超过米面粮食的量。虽然酒没有限制,但不应贪杯到喝醉的程度。买来的肉干和酒也不吃。因为以上几种食物都不利于人的健康。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古人认为姜通神明,去秽恶,所以每餐都吃,但不贪多,适可而止。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会留到第二天,因为留到第二天就变得不新鲜。祭祀用过的肉存放不应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孔子用心专一,当食则食,当寝则寝,吃饭睡觉都不是说话交谈的时候。虽然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拿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虔诚,这是不忘本的表现。孔子饮食习惯以养生、不伤身为主,不贪口腹之欲。还有“席不正,不坐”,孔子心安于正,所以席位要端正才就座。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行为、人格等内容。

儒服儒行

儒行解

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www.xing528.com)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仆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选自《孔子家语疏证》卷一《儒行解》)

【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注释】

①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人。②傩(nuó):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③阼(zuò)阶:东面的台阶。

【品读】

乡饮酒礼结束后,孔子一定要先等老年人离去,然后自己才离去。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为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民众在聚会宴饮之时受到教化。《礼记·乡饮酒义》中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孔子的举止中表现出尊贤敬老的思想。乡里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会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观看。傩虽与戏曲相近,但仍然属于“礼”,必须穿正装朝服观看以表示诚敬。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品读】

马厩着火,孔子退朝回来先问有没有人因此受伤,不问马匹是否有损失。并非是不珍惜马,而是首先担心人的安危,没有闲暇顾及牲畜。君子仁心,可见孔子重人不重财。

【扩展阅读】

导言:《管子》以为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为立身之本。

君子爱人以及物

《管子》曰:“四维不张,虽皋陶不能为士。”故德教废而诈伪行,礼义坏而奸邪兴,言无仁义也。仁者,爱之效也;义者,事之宜也。故君子爱仁以及物,治近以及远。《传》曰:“凡生之物,莫贵于人;人主之所贵,莫重于人。”故天之生万物以奉人也,主爱人以顺天也。闻以六畜禽兽养人,未闻以所养害人者也。鲁厩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选自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十《刑德》,中华书局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注释】

①腥:生肉。②荐:进献、供奉。③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品读】

记孔子事君之礼。国君赐予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行品尝。国君赐予生肉,孔子一定煮熟后先供奉给祖先。国君赐予活的牲畜,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起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吃饭(国君赐食不需要祭),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意为先为君主尝饭。孔子患病,国君前来探视,孔子便头朝东躺着,因病卧而不能穿朝服束腰带,但也不能穿家居服见君,所以将朝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子。这样即便在病榻之上也不会失礼于君。当被国君召见的时候,孔子急于赴君命,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而去。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

太庙问礼

【品读】

孔子最初做官时,去太庙(鲁周公庙)做助祭,不论大小每件事情都要向他人请教,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有人因此质疑:“谁说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孔丘知礼呢?去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孔子回答说:“这是礼。”孔子少时以知礼而闻名,所以招来如此讥讽。但在孔子看来,对待礼的态度一定要极其恭敬谨慎。即便知道,还进行询问确认,这是态度谨慎诚敬的体现。不知礼的人,又如何能懂得孔子的用意呢。

【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①齐衰(zīcuī):指丧服。②冕者:冕,官帽。指贵族。③瞽(gǔ)者:盲人,指乐师。④亵:常见、熟悉。⑤凶服:丧服。⑥式:同“轼”,车前横木。用作动词,表示尊敬或同情时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⑦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书写,故称“版”。⑧作:站起来。⑨绥:上车时扶手用的带子。⑩内顾:回头看。⑪疾言:大声说话。

【品读】

孔子的日常行为、举动皆合于礼。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挺着,使怠惰之气弥漫全身,平日居家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平时关系很亲密,也会庄重严肃地表达哀悼之思。看见贵族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熟人,又或是年轻人,也一定会礼貌以待。在乘车时遇到穿丧服的人,要在车上俯身以示同情。遇到拿着国家典籍文书的人,也要这样做以示敬意。宴会时菜肴丰盛,就要以恭谨的神色站起来向主人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神色严肃恭敬,以示对上天的敬畏。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君子庄敬的态度无所不在,即使乘车也是如此。

孔子十分尊崇且熟悉周礼,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待人以诚、敬、仁、义之心。这是孔子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也是他身体力行向弟子传教之所为。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向哀公陈说了“礼”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有节制地侍奉天地神灵,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就不能分别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族交往的亲疏远近,而且分析了当下君主不重视“礼”的原因。

哀公问礼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为之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彫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选自《孔子家语疏证》卷一《问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