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陵话语:召公巡行乡邑,决狱政事有棠树,三千年历史

周陵话语:召公巡行乡邑,决狱政事有棠树,三千年历史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君·序》云:“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成王为左右。”这些记述将召公和周公相提并论,显然是有道理的。相比之下,召公在历史上的作用却很少被提到。召公死于康王时期,那时,周王朝已相当稳固了。事实上他在西周历史上的功绩,远超出“燕召公”这一称谓的范围。召公镇从西周时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周陵话语:召公巡行乡邑,决狱政事有棠树,三千年历史

图14 周陵庙区花园

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shì),周文王的儿子,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陕西省扶风县城东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郾(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周公八师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是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此备受辖区及四周境内百姓的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中学内)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后世评价召公生活于西周初年,经历了武王、成王、康王三世,居官数十载。他为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君·序》云:“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成王为左右。”《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等内容。这些记述将召公和周公相提并论,显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儒家学者对周公推崇备至,甚至把他纳入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为正宗的儒家正统以后,周公被奉为圣人。相比之下,召公在历史上的作用却很少被提到。这样做无疑是不公正的,也是错误的。

召公死于康王时期,那时,周王朝已相当稳固了。召公在武、成、康时期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所做的努力,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这是对他的政绩的最好说明。虽然召公就封于燕地,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区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太保的职务,承担起比燕侯更为重要的责任。因此应该说,召公在周初的几项重大事件中,他不仅都曾经参与过,而且都曾起了重要作用。他在军事、外交和行政事务方面都有很高的才能,因而在武王伐纣时能“日辟国百里”。以后,他又奉命四方活动,时而南巡“省南国”,去江汉流域宣扬王命;时而北上,平息国的叛乱;时而东征,讨伐东夷之叛;时而去中土洛邑“相宅”;时而又出现于宗周的盛大祭祀活动场所。事实上他在西周历史上的功绩,远超出“燕召公”这一称谓的范围。周王命他担任太保之职,为召公提供了施展其才能的广阔舞台。公正地说,召公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中国历史名人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这样评价: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庄送霸主,惠罗宠姬。文公从赵,苏秦骋辞。易王初立,齐宣我欺。燕哙无道,禅位子之。昭王待士,思报临菑。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召公镇为纪念召公而形成的历史古镇召公镇,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东北,这个镇在当地有一个名字叫“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五大镇之一。如今,当地许多人还这样叫它的老名字。

召公镇与咸阳地区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全镇辖15个行政村,8083户,34123人,总面积42平方千米。镇内交通便利,天绛公路与209省道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客商云集,流通活跃。勤劳的召公镇人民传承了文明古镇的文明美德,喷发着千年古甘棠的浓香。(www.xing528.com)

说起这个“菊村”,不能不先说起一个历史名人,那就是西周时期的召公。

召公是西周初的大政治家,据《扶风县志》载:“在县东北30里,有召公古迹,今为召公镇,亦名召村,俗名菊村,召康公祠在焉。”据考证:在公元前83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封姬奭召公为右相,召公便在此地开设公馆,栽植甘棠树。他常在树下听讼断狱,教化百姓,并在馆内聚集子仆、兵士、当地百姓讲学论道,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开创了周代“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

召公有一大爱好,就是他非常喜欢栽植菊花,众人知其爱好多助他栽植,在当地逐渐形成菊花园。每到秋季,菊花一开,金黄一片,观赏者络绎不绝,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后来,人们就把此地的名字叫做“召公”“召村”或者叫“菊村”。

这就是“召公镇”又叫“菊村”的来由。

召公去世以后,后人思其遗爱,为保护甘棠树不被采伐而作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茇”。公元1810年前后,这棵甘棠树尚在,高达13米,粗4米许。后在战乱中,“甘棠公馆”和这棵甘棠树均被毁了。

召公镇从西周时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适于农耕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召公镇自古至今的民风淳朴,儒教昌盛,人才辈出,真是地灵人杰啊!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