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存古村建筑遗迹,完好保留明清特色

保存古村建筑遗迹,完好保留明清特色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不仅保存了滨海水运古村的千年记忆,也留存了一批屡经风雨海暴磨砺的建筑遗迹。东岙村的传统建筑非常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江浙沿海民居的一些特色。王承泗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得中岁贡,授儒学训导之职,约在乾隆中期建四合院一座,建筑面积约600 平方米。叶家道地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王家上璨道地建于清末民国初,建筑面积约700 平方米,木结构,前后穿堂。

保存古村建筑遗迹,完好保留明清特色

东岙村近年被评选为宁波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它不仅保存了滨海水运古村的千年记忆,也留存了一批屡经风雨海暴磨砺的建筑遗迹。这座古村难觅江南村居娟秀、清雅之遗韵,却有着大气、厚重、刚烈的个性。房屋建筑材料均为砖木,天井有的用鹅卵石铺成,有的用石板铺成。廊柱上有风格不同的木雕斗拱。民居内,门户有的是各种吉祥图案的木雕,窗为木格花雕。民居外墙上用的都是石雕花格窗。有的阊门、围墙上的装饰集石雕、砖雕、灰塑、彩绘为一体。

东岙村的传统建筑非常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江浙沿海民居的一些特色。比如墙体比较厚实,抗风能力相当强。它又带有外来文化的印迹,比如窗的样式,还有连接村落的道路等,就有西方文化的特点。这些建筑在江浙地区的明清文化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范例。古之航帮宅院已无迹可考,但现存有保护价值的院落有周家道地、王家第四份道地、禇家道地、陈家道地、叶家道地等古民居共20 余座。

儒学明堂 即王家第四份道地。王承泗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得中岁贡,授儒学训导之职,约在乾隆中期建四合院一座,建筑面积约600 平方米。木结构回字形,柱顶雕花斗拱、柱底圆石花纹磉子,门厅门窗均木格雕花。

陈家道地 建于清末,建筑面积约300 平方米。也是黑瓦白砖墙的外墙。东、北、西建房,南围墙开大门。阊门檐顶砖雕装饰繁复,四条门楣是八边形的。阊门一石阶,砖砌基石,两侧墙内凹。墙上有花草彩粉画。木雕花斗拱状如象头、象鼻。

叶家道地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木结构,坐北朝南,凹字形。南围墙连屋墙,中开大门,出门折向东开阊门。砖墙黑瓦,石基阊门。阊门顶上也是砖雕装饰,屋脊上的两条鱼呈弧形相对,主体由14 朵八瓣白色的花连成。四条正方形的门楣上刻着“百福临门”。中堂每条横梁两头都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横梁之间有状似海浪的弧形拱。廊柱斗拱粗大,雕刻精美,花窗轴臼雕刻精美,有穿堂,是完整的石明堂三合院。

王家上璨道地 建于清末民国初,建筑面积约700 平方米,木结构,前后穿堂。阊门前有砖砌照墙。阊门石基,三石阶。石板明堂。

门里道地 建于清道光中期,建筑面积约900 平方米。整座建筑呈“冃”字形,前后穿堂,内外两阊门,为三进石明堂四合院。院外有道朝东的石门楼,传说古代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围墙已圮,墙内矗立着两副石雕旗杆架。正门南向,分前后两院,后院基本完好。正阊门南墙顶上有砖雕和灰塑的格子图案。后穿堂间有石雕花门。墙上有几扇石雕花格窗。此道地原为周家的宅院,具有航帮文化特点。今居住着周、陈、褚、叶四姓村民。(www.xing528.com)

褚家隔墙道地 建于清中前期,建筑面积约500 平方米。天井较大,全铺石板。雕花斗拱,木雕门窗。阊门东南朝向,有一对石狮子,四根圆形门楣上刻着“元亨利贞”。

褚家长阊门道地 褚家长阊门道地规模较小,建筑面积约300 平方米,却是褚氏宗族的发源地,更有独具特色的长阊门。重建于民国。

褚家老道地 建于清中期,建筑面积约300 平方米。褚家老道地为鹅卵石天井,中堂横梁相对细一些,并有点弯曲。廊柱斗拱基本无雕花。楼上是蓝框玻璃窗。

下王道地 天井由石板铺成,中堂板壁上留着毛泽东语录。廊柱上有雕花斗拱,廊檐抬梁雕花,窗是雕刻精美的木格花窗。石雕门槛,厚重的阊门基石整体方正,中含一块雕着双龙戏珠和祥云的弧边石花。阊门口是三级石阶,非常气派。

褚家举人道地 清代举人故居。外墙黑瓦白砖墙,墙上有斑驳的红、蓝、黑、白的彩粉画。阊门口一侧有一石鼓,阊门前有一级石阶,石基雕饰简单,其上有四条四叶草形状的门楣,刷红漆。阊门两侧墙壁内凹。道地内有一大石锁。窗外沿有一道嵌着玻璃的雕花栏杆。马鬃墙层层跌落,高出屋顶。石板明堂。

其他还有清末褚家子章道地,有马头墙、后厢房、雕花石窗,褚家孟申道地前有一圆拱门,阊门只遗一对基石,下林庄子道地鹅卵石明堂,西潘潘氏老道地,清末塘头东园道地廊柱雕花斗拱,道地内有一口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