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蜀韵纪事第二辑:名山文庙,保留清代古建筑群,保存完好

蜀韵纪事第二辑:名山文庙,保留清代古建筑群,保存完好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5月,名山文庙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石木结构古建筑群。名山文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现除万仞宫墙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外,棂星门等建筑皆保存完好。名山文庙建筑群不仅规模大,建筑构件也极具艺术研究价值。名山中学发扬文庙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找到儒家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契合点。

蜀韵纪事第二辑:名山文庙,保留清代古建筑群,保存完好

文/卢蛟萍

名山文庙,坐落于蒙顶山麓、月华山巅的四川省名山中学校园内,是全国现存少有的庙在校内、庙校合一的建筑群。2013年5月,名山文庙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石木结构古建筑群。

名山文庙的移建

棂星门和泮池

据名山知县王宝华所撰《名山县文庙移建碑》记载,名山县的学宫原在县城南面,明朝成华甲午年(1474年)迁至县城西面,后因兵荒马乱、气候潮湿等原因,学宫逐渐倾斜毁坏,历任县官想整修,但因资金不足而搁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名山知县王宝华应百姓之求,召集名山举人闵一德、名山学官余文蔚共同商榷,立定移建文庙章程等,劝民集资,着手移建文庙事宜。选择在县城北面月心山(今月华山)罗汉废寺附近移建文庙,“此处后靠蒙顶山,前看青衣江,登高眺望、水秀山明,是高而干燥之地,是神灵居住之所”。说来也巧,在罗汉寺旧址新建大成殿破土动工时,从土中挖出断碑数块,上有“孔子庙堂碑”等字,始知这座罗汉寺其实为唐宋时期文庙遗址,将文庙迁到此处,正暗合了历史的脉络。

经六年建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文庙落成,包括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庑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移建文庙通过募捐、劝捐等方式,共收银壹万壹仟壹佰柒拾两,王宝华刻石为碑,将捐款名录碑、文庙移建碑立在泮池旁。

名山文庙的建筑格局

沿着名山中学阶梯拾级而上,进入校门,古树掩映下的文庙便映入眼帘。名山文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现除万仞宫墙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外,棂星门等建筑皆保存完好。

棂星门是文庙的入口,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石坊结构,前后用石抱鼓夹抱,额前方为“棂星门”三字,额上层刻月兔金马图,背面为日月图,寓意孔子的德行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门上挺立吉象、金狮、麒麟、灵蟾四座石兽,寓意吉祥。

穿越此门便是泮池,池上并架三座三穿九孔石拱桥,中桥称状元桥,两边为附桥,十二条昂首蛟龙为桥栏。每逢中高考之前,学生们都会走走状元桥,祈福金榜题名。

过了桥,沿着石阶而上,两排雕花厢房廊庑之间的通道就是大成门。和此门相对的便是文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为歇山重檐、抬梁式屋架,飞檐翘角,器宇轩昂,宽敞肃穆,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殿内主要供奉孔子塑像和牌位。大成殿前敬立孔子行教像,时有学生前来拜祭。(www.xing528.com)

大成殿两旁是东西庑房;后面是崇圣祠,供奉孔子五世(木金父为肇圣王,祈父为俗圣王,防叔为诒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的塑像和牌位,规模比大成殿小,但基脚比大成殿高。

名山文庙建筑群不仅规模大,建筑构件也极具艺术研究价值。庙内随处可见浮雕,泮池凭栏的石雕人物惟妙惟肖,石柱墩子上雕刻的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大成殿飞檐下有龙头斗拱昂首四面,厢房梁柱木雕工艺精湛,历经百年洗礼,匠心独具的建筑构件依旧栩栩如生。

名山文庙呈长方形地势,南北为长,东西为宽,以棂星门和崇圣祠为中轴线,整个古建筑群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呈东高西低、层层递进之势。名山文庙建筑讲究对称美学,在紧凑的结构中,以中轴线为主线,文庙建筑几乎呈东西均匀对称,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分布井然有序。这样的建筑格局恰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相互包容,建筑在平面上对称均齐布置,在纵向结构上相互和谐融为一体。

崇圣祠

航拍名山中学(詹宇 摄)

名山文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集散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基因。名山文庙的文化气息,一直熏陶着月华山巅这块土地,也铸就了名山中学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名山中学吸取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精髓,从“大雅至圣,斯山惟名”的理念中形成校园文化,注重培养道德品质高尚、正直诚信、文雅优异的学生。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名山中学发扬文庙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找到儒家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契合点。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名山中学,学校建筑古朴典雅,整体建筑风格仿古,与文庙一致,文庙左右的建筑物不高于大成殿,房屋滴水与大成殿一致;新建建筑依承文庙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局,形成庭院式建筑格局,错落有致的分布。航拍下的名山中学,像一艘巨轮,船头是千年的文庙,船尾是年轻的新校区,体现现代学校是文庙的延伸,以文庙为中心,校中有庙,使文庙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唐朝学宫,到清代文庙,再到现代学校,穿越唐风宋韵,在这沉淀千年的文化沃土上,古文庙与新学堂融为一体,现代教育与孔圣遗风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正薪火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